王小容 賴宇林 李星銳 文海洋 郭川蘭
(宜賓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放射科 四川 宜賓 644000)
目前針對小腸疾病的檢查方法有鋇劑造影、B 超、CT 及膠囊內(nèi)鏡等。但是在臨床使用中仍有所不足。多層螺旋CT 有較高的空間分辨力[1],隨著CT 設備的發(fā)展和診斷水平的提高,使得CT 小腸造影(CTE)在各大醫(yī)院中被廣泛采用,目前CT小腸造影檢查前的腸道準備方法眾多,同一種準備方法在文獻報道中無統(tǒng)一規(guī)定。良好的腸道準備是保證圖像質量和準確診斷的前提。本次收集我院臨床懷疑為小腸病變而行CTE的病例按不同腸道準備方法分兩組,對兩組不同腸道準備方法進行臨床可行性評估。
收集2018 年3 月—2019 年3 月我院進行CT 小腸造影檢查的患者100 例,隨機均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男29 例,女21 例,年齡43 歲~76 歲,平均年齡58.4±15.28歲。對照組男26 例,女24 例,年齡41 歲~82 歲,平均年齡59.37±16.17 歲。兩組性別和年齡比較無顯著差異。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無碘造影劑過敏;腹痛劇烈;吞咽困難、消化道穿孔、嚴重心肺疾病。
1.2.1 腸道處理方法 研究組和對照組分別采取不同造影方法。對照組掃描前6h 禁食,掃描前1h 起每隔15min 盡量口服飲用水。研究組在掃描前16h 進食半流質飲食,口服法+654-2,檢查前45min 口服甘露醇500ml,每間隔15min一次分4 次口服500ml 甘露醇(根據(jù)患者情況增減用量)。
1.2.2 造影主要儀器 GE OptimaCT660,碘海醇35g,高壓注射器歐力奇)。
1.2.3 造影方法 俯臥位平掃+雙期動態(tài)增強(動脈期25S,靜脈期60S),必要時延遲掃描。對比劑碘海醇350,用量80ml,流速3.0ml/s。范圍上包膈肌,下至恥骨聯(lián)合。掃描層厚5mm,間隔5mm,120KV,300MA,螺距0.516:1,旋轉時間0.8S。重建方式Stnd,重建模式Plus,SiR ss90 slice90%,WW350,WL45。后處理矢狀位,冠狀位,CPR 顯示腸道
1.3.1 小腸充盈主觀評價 將小腸分為十二指腸、空腸上段、空腸下段、回腸上段、回腸下段至回盲部共5 段。參照張鋒等[5]評價方法,腸腔造影劑充盈情況采用4 級分法,即:腸腔內(nèi)容物少、造影劑基本完全充盈且腸壁顯示清晰為優(yōu),得4 分;腸腔內(nèi)容物較少、造影劑大部充盈且腸壁較清晰為良,得3 分;腸腔內(nèi)容物較多、造影劑大部分充盈但部分腸壁對比不佳為一般,得2 分;腸腔內(nèi)容物多、造影劑充盈差導致腸壁大部對比不佳為差,得1 分。3 分及以上為優(yōu)良,2 分及以上為合格,分別統(tǒng)計兩組圖像的優(yōu)良率及合格率。
1.3.2 影像診斷 由我院3 名影像學醫(yī)生進行讀片,采取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判斷,同時最終以臨床最終診斷結果為標準。
對比研究組和對照組造影劑用量及檢查成功率;研究組和對照組小腸各段腸腔充盈情況得分;研究組和對照組對小腸病變診斷準確率(以最后確診為標準)。
數(shù)據(jù)采用SPSS17.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造影劑用量多于對照組, 兩組分別為1902.38±136.8ml,1526.38±84.27ml,差異顯著(P<0.05);研究組檢查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兩組分別為98%、88%,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研究組和對照組造影劑用量及檢查成功率
研究組十二指腸、空腸上段、空腸下段、回腸上段及回腸下段充盈情況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兩組得分分別為(3.86±0.43 分、3.95±0.02 分、3.82±0.07 分、3.67±0.15分、3.55±0.27 分)、(3.16±0.51 分、3.26±0.37 分、3.16±0.16 分、3.03±0.09 分、3.12±0.17 分),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研究組和對照組小腸各段腸腔充盈情況得分對比(±s,分)
表2 研究組和對照組小腸各段腸腔充盈情況得分對比(±s,分)
研究組 50 3.86±0.43 3.95±0.02 3.82±0.07 3.67±0.15 3.55±0.27對照組 50 3.16±0.51 3.26±0.37 3.16±0.16 3.03±0.09 3.12±0.17 5.347 9.384 5.527 5.821 8.511<0.05 <0.05 <0.05 <0.05 <0.05 t P
研究組對小腸病變診斷準確率高于對照組,兩組分別為96%、82%,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研究組和對照組對小腸病變診斷準確率對比
在目前我國人口飲食結構、生活習慣改變后,使得胃腸疾病的發(fā)生率逐年上升,小腸疾病主要包括炎癥性、腫瘤性、血管性等病變,疾病發(fā)生后,主要還是依靠手術、活檢來作為金標準確診。但是其他檢查方法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5],以常規(guī)檢查中依靠胃腸鋇餐來評估病情,但是小腸是消化道最長的管道,空間上相互重疊,這就造成小腸疾病檢出率低;氣鋇雙重對比灌腸檢查在臨床實際運用中也有所欠缺之處,具體表現(xiàn)在觀察腸壁及腸腔內(nèi)、外情況不足。在目前臨床運用最為廣泛的常規(guī)內(nèi)鏡中,雖然檢查醫(yī)生可在直觀觀察腸腔內(nèi)病變的形態(tài),但小腸疾病是胃鏡、結腸鏡檢查的盲區(qū)[6-9]。雙氣囊小腸鏡雖然解決了常規(guī)內(nèi)鏡檢查中的不足,但是檢查時間長,大部分患者耐受性相對較差,尤其是高齡、有基礎疾病的患者。因此單純依靠胃鏡、結腸鏡、雙氣囊小腸鏡等技術檢查方法效果不佳。
CT 技術的發(fā)展使得CTE 在小腸疾病診斷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10],不僅有利于病變的定位及定性,同時有利于顯示小腸之外包括其他臟器腹腔以及腹膜后的病變,因而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由于小腸冗長迂曲且相互重疊的解剖特點以及腸腔內(nèi)食糜內(nèi)容物干擾等原因,CT 有時難以清晰顯示較細小病變,因此充分的腸道準備是CTE 重要的技術因素。腸道準備包括清潔腸道、造影劑導入和解痙藥物的應用,而多層螺旋CT 的發(fā)展使得掃描速度加快,層厚變薄,目前CT 小腸造影檢查一般已無需使用解痙藥物。但如情況允許,一般應盡量清潔腸道,方法包括清潔灌腸法和口服導瀉法??诜a法因易于接受而廣泛應用,容積性導瀉藥如聚乙二醇電解質型效果較好,但對于有小腸梗阻者可能加重梗阻,因而存在一定風險。
結果顯示研究組造影劑用量多于對照組,兩組分別為1902.38±136.8ml,1526.38±84.27ml,差異顯著(P<0.05);研究組檢查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兩組分別為98%、88%,,差異顯著(P<0.05)。
研究組十二指腸、空腸上段、空腸下段、回腸上段及回腸下段充盈情況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兩組得分分別為(3.86±0.43分、3.95±0.023.86±0.43 分、3.82±0.073.86±0.43 分、3.67±0.153.86±0.43 分、3.55±0.273.86±0.43 分)、(3.16±0.51 分、3.26±0.37 分、3.16±0.16 分、3.03±0.09分、3.12±0.17 分),差異顯著(P<0.05)。研究組對小腸病變診斷準確率高于對照組,兩組分別為96%、82%,差異顯著(P<0.05)。說明小腸的腸道準備效果與病變診斷準確率密切相關。這與眾多研究基本一致[5]。
綜上所述,良好的腸道準備是CT 小腸造影檢查的關鍵,本次發(fā)現(xiàn),與常規(guī)掃描前6h 禁食,掃描前1h 起每隔15min盡量口服飲用水相比,掃描前16h 進食半流質飲食,口服法+654-2,檢查前45min 口服甘露醇500ml,每間隔15min 一次分4 次口服500ml 甘露醇的方法更優(yō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