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謝巍娥 申云帆 楊曉波
素有“天下苗族第一縣”之稱的臺江縣,地處滇黔桂石漠化地區(qū),苗族人口占98%。正值三夏時節(jié),記者來到剛剛脫貧摘帽的臺江縣方召鎮(zhèn)蹲點采訪,近距離觀察貧困村寨變化,聆聽貧困戶心聲,真切感受如火如荼打贏兩場戰(zhàn)役的信心和力量。
“3+1”明白欄上墻。(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謝巍娥 攝)
在臺江縣方召鎮(zhèn)展苕村半山腰,記者見到76歲的貧困戶雷洪德。
滿頭銀絲的他,正坐在田坎邊抽煙,一只雪白的下司犬蹲在旁邊,遠處的老伴正在清理水田中的雜草。
狗很溫順,雷洪德笑著說:“不要怕?!睙o論雷洪德走到哪兒,狗都會跟在他的身后,形影不離。
“好日子是干出來的,一靠勤勞二靠技術?!背俗约覂僧€水田外,雷洪德還幫外出務工的村民管理三畝水田,稻谷全部歸他所有。留一部分自家吃以外,其余全部用來釀酒。
苗家米酒,銷路很好。雷洪德家的酒,全部是訂單生意,一般都是客戶打電話預定好,付了錢以后,他才開始釀。
石先花是雷洪德的幫扶干部,經(jīng)常幫雷洪德聯(lián)系米酒的銷路。石先花說,他家的米酒好喝,不上頭。
為了讓老人家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小石幫雷洪德一家申請了每月500元的低保。
光靠政策兜底,抵不住意外帶來的風險。要有穩(wěn)定收入,還得多條腿走路。
雷洪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1畝水田大概產(chǎn)700斤稻谷,每100斤稻谷可以釀70斤米酒。他有5畝水田,可以產(chǎn)3500斤稻谷。如果留1000斤自用,剩下的2500斤稻谷可以釀1750斤米酒,按每斤12元的價格賣出去,一年可以賺2萬多元。
在展苕村,像雷洪德這樣的貧困群眾還有281人。為了進一步精準扶貧,展苕村利用環(huán)境優(yōu)勢,大力發(fā)展冷水魚、朝天椒、紫薯等產(chǎn)業(yè),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過5000元。
“以前生活條件差,養(yǎng)牛是為了犁地,現(xiàn)在天天拉著牛上山,只是為了鍛煉身體,犁地都交給機器了。”雷洪德笑著說,下司犬在一旁搖著尾巴。
“老人家,你今天血壓有點高哦,是不是剛剛喝完酒?”熊艷邊給田正翁測血壓邊說。
貧困戶田正翁今年65歲,患有高血壓,平時又愛小酌兩杯,孩子們都在外面務工,就他和老伴在家中。
“想過好日子,首先得有好身板。”田正翁很明白。過去,遇到頭痛腦熱,總是靠硬扛,自從熊醫(yī)生來了后,再也不為看病發(fā)愁了。
熊艷是交浪村的村醫(yī),她的一項重要工作是為村里的留守老人和貧困戶進行健康檢查。
每個月,熊艷都會來村里兩次,為村里的慢性病患者進行血壓、血糖檢測。每一個季度,還會對每家每戶進行走訪。
“要少喝酒,以防血壓升高,要注意身體啊。”熊艷笑著叮囑田正翁,并在其家庭醫(yī)生的記錄本上,寫下了平時應該注意什么,吃些什么。
熊艷坦言,雖然在記錄本上寫下了這些話,但是村里的老人大多數(shù)不識字,兒女們又在外打工,所以每次都要反復叮囑。
來到交浪村做村醫(yī)已快一年了,現(xiàn)在,熊艷哪怕是閉著眼睛,也能知道哪家哪戶的位置、有幾口人、身體有什么不適。
今年3月,熊艷迎來了自己的小伙伴,方召鎮(zhèn)衛(wèi)生院派下來協(xié)助工作的醫(yī)生張小瓊。
每次下村,兩人便開著車,沿著盤山公路,一直盤旋而上。
在很多人眼中,或許村醫(yī)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困難,不被理解的地方。然而,一番交談下來,才知道她們也有自己的快樂。
“做村醫(yī)沒有什么困難,就是路途太遠了,有點累?!毙芷G笑著說,村民很淳樸,每次到村里走訪時,他們都很熱情,也很配合。
“雖然我們并不會治療疑難雜癥,但是能守護他們的健康也是我們的榮幸?!睆埿…傉f。
方召鎮(zhèn)展苕村村民雷洪德干活間隙在林間休息。(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楊曉波 攝)
雨過天晴的夏日,苗嶺深處,布谷鳥歌聲悠揚。
一大早,記者在養(yǎng)薅村村口遇見李興富老師,他拎著一個筆記本電腦包,風風火火地往村里趕。
“剛剛接到開學通知,今天要去家訪,通知孩子們下周一報名?!崩罾蠋熣f,山里比不得城里,留守兒童多,必須面對面通知到人。
李興富,臺江縣方召鎮(zhèn)養(yǎng)薅村教學點的負責人。
學校只有3個班,實行跨年招生,共有24名學生。孩子們讀完三年級后,就會到鎮(zhèn)上的中心小學繼續(xù)完成學業(yè)。
因為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李興富每周都會驅(qū)車來一趟學校,去村里看看孩子們,了解一下他們上網(wǎng)課的情況,并定時給學校消毒和打掃衛(wèi)生。
“但是學習效果不理想,都盼望早點開學?!崩罾蠋熝a充道,孩子們年齡小,自覺性相對差點。
養(yǎng)薅村是方召鎮(zhèn)最貧窮的苗族村寨,貧困發(fā)生率曾經(jīng)高達89%,以前村里的孩子只會說苗語。
“李老師來了,李老師來了?!眲傔M三年級學生楊杰(化名)家門,看見幾姊妹正在看動畫片,孩子們立馬關掉了電視。
這個學期結束,楊杰便要去鎮(zhèn)上讀書了,家中還有3個弟弟妹妹。父母長時間在外務工,孩子們見到生人明顯有些害羞。
“上學比在家好玩。”楊杰聽說要開學后小聲地說。桌子上還擺著剛剛吃完飯還沒來得及收拾的碗筷,背后的墻上貼滿了三好學生、單科標兵的獎狀。
李興富說,最遠的孩子走到學校只需要20分鐘。雖然教學條件和質(zhì)量不及縣里、鎮(zhèn)上的學校,但是,從來沒有學生輟過學。
“雖然我們這兒只能教到三年級,但是能幫助學生們打下良好的基礎,看著他們每天都準時來上學,就很滿足了。”李興富笑著說。
“水牌掛在誰家,就輪到誰家用水。”
在方召鎮(zhèn)齊福村一處田坎邊,村民雷忠選一邊引水一邊說。
他家有兩畝半水田,今年因為疫情,孩子們正好在家?guī)椭昧搜砻?,就等這幾天插秧,可田里的水吸得還不夠飽。
1.交浪村村醫(yī)熊艷在給村民田正翁量血壓。(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申云帆 攝)
2.臺江縣方召鎮(zhèn)養(yǎng)薅村教學點開學當天,學生排隊報名。(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楊曉波 攝)
“今天終于輪到我家掛水牌,一大清早,我就上山了?!崩字疫x有些喜出望外。
齊福村,山高溝深,平均海拔1100米。全村有1911畝耕地,水田就占79%。種植水稻是附近10個自然村寨祖祖輩輩的生存方式。
記者看到,一根手腕粗的黑色塑料水管在水田入口處被切斷,水順著水溝汩汩流進水田。
“以前可沒有這么好的水管,水從山上引下來,因為距離遠,水經(jīng)常越流越小,后來大家湊錢買來水管,又修繕了水渠,這才越用越順手?!?/p>
既然有水管,為什么還要用水牌呢?
“水不夠用啊,以前村民們常常因為用水發(fā)生爭執(zhí)。”村委會副主任雷忠龍說,大家都在閘口守著,生怕別人把自己家的水閘堵了。
那個時候為了守水,經(jīng)常熬通宵,全家老少輪流值班。
“月亮越守越大,星星越守越亮,蚊子越守越兇,人越守越瘦……”雷忠選打趣地說。
合理分配水資源,成為當務之急。
村“兩委”召集村民實地調(diào)研、討論,大家一致認為掛水牌是個不錯的辦法。
村民們共同約定:田水均分,避免多占強占。凡是共用一條水溝的村民,根據(jù)責任田的面積大小,輪流灌溉,每12小時為一班。上一班的村民用水到時間后,負責把水牌掛到下一家門口,以此類推,大家互相監(jiān)督,如果違反,就以停用一個班為處罰。
另外,村民們還對哪條溝灌溉哪丘田都做了規(guī)定,用水權隨著地權走,一旦地權發(fā)生轉移,相應的用水權也隨之發(fā)生轉移。
雷忠選說,“這招挺管用,沒人跟我搶水了,因為大家都服水牌管?!?/p>
自從使用水牌以來,村民爭吵少了,鄰里關系和諧了,水稻也長勢喜人。
沒想到,一塊小小水牌,竟然化解了矛盾,帶出這個苗族村寨好村風。漸漸地,村規(guī)民約不再是一種約束,而是變成了自覺。
目前齊福村水牌還有5塊,覆蓋著100余畝水田的灌溉,60余戶村民受益。
“瞧,這就是水牌?!崩字疫x從荷包里掏出一塊很舊的小木牌, 牌子上面依稀可見用水人家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