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嬌
摘 要:教師的批評權是教師對學生的錯誤行為和習慣進行適度批評的權力,它是法律基于教師特殊的職業(yè)身份所賦予的權力。教師合理適當?shù)匦惺古u權,可以有效地防止學生再次犯錯。而在各種新興的教肓理念的倡導下,學生的權利日益受到重視,但是相關的法律制度不健全,導致在教育教學中,教師的批評權在很大程度上呈現(xiàn)出弱化的趨勢。針對這一問題,本文對教師批評權在行使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問題和成因進行分析,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相關措施。
關鍵詞:教師批評權;弱化;對策
一、教師批評權概念界定
2009年8月,教育部以部門規(guī)章形式頒布《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guī)定》,其中第十六條規(guī)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學管理中,有采取適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權利”。教師對學生的批評權,是作為教育權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批評權是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為了保障教學工作有序順利進行和使學生身心更好發(fā)展,依據相關教育法律法規(guī),而對學生實施的一種適當?shù)膹娭菩粤α?。權利可以選擇的自由,但權力和義務,教師如果放棄行使或者沒有充分行使這項權力,那就意味著對教育教學工作的不負責任。
二、教師批評權行使的必要性
(一)教師批評權是教師依法執(zhí)教的體現(xiàn)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規(guī)定了“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yè)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梢娊處煋碛薪逃龣啵诎藯l規(guī)定教師的義務中“教師應當制止有害于學生的行為或者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批評和抵制有害于學生健康成長的現(xiàn)象”[1],其中規(guī)定了批評權的行使對象也就是學生的侵害行為。學生具有特殊性,教師因此被賦予了自主教育權,批評權正來源于此。要擔當起教書育人的職責,就有必要對學生的違規(guī)行為進行批評和教育,也有必要賦予和規(guī)范中小學教師批評權。也體現(xiàn)了教師的職責所在,是一種合法的、正當性的主張,是教師的基本職權之一,教師行使批評權也正是依法執(zhí)教的一種體現(xiàn)。
(二)教師行使批評權是對教育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一種保障
兒童的天性是熱愛自由.剛進入課堂中的孩子,往往不愿意受束縛,控制能力不強導致有一些不好行為擾亂課堂。課堂不是一個學生的課堂,對周圍同學的影響有時候比對其本身的影響還要大很多。因此要對他們的課堂和課后行為起到一定的約束和影響的作用,而適當?shù)呐u教育是促進他們健康成長的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不能對學生一味的包容,如果違紀行為得不到糾正,那么擾亂秩序的行為可能會愈演愈烈,教學質量得不到保障,這是教師的一種不作為,一種玩忽職守,因此必須及時地制止違規(guī)行為,消除影響。
三、教師批評權弱化現(xiàn)狀
(一)教師不敢批評學生
小學生這一群體日益增多,而其家長大多是獨生子女的一代人,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捧在手心,過度溺愛。孩子在學校一旦受了點委屈,家長就要對學校橫加指責,學校迫于壓力,往往又將責任轉嫁給教師。甚至有些孩子在家里“小霸王”當慣了,在課堂上無拘無束,任課教師批評糾正他們也不聽。對此教師感到力不從心,加上對批評孩子后果的擔心,選擇了放棄。而且近年來,因為教師批評學生,一方面有些學生心理太脆弱,另一方面教師批評不適當,導致個別極端學生跳樓自殺的案例屢有發(fā)生,讓教師不敢批評。
(二)教師對“批評權”認識不清
批評權與懲戒權是兩種不同的權利,批評不是簡單的言語斥責,更不是體罰或是變相體罰。不適當?shù)氖褂门u權,對孩子產生了難以磨滅的消極影響。因為相關法律法規(guī)未做具體規(guī)定,教師對于有關批評權的法律觀念不強,認識不清,對批評權概念模糊不清。我國《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教育法律法規(guī)中均對體罰、變相體罰或者侮辱人格的行為做出了禁止規(guī)定,雖然這些規(guī)定在規(guī)范教師濫用權力方面能發(fā)揮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對這些條文的過分解讀,也大大地限制了教師合理權力的行使。教師往往采取的口頭批評難以把握一個度,效果不明顯。
(三)教師權利意識逐漸喪失
教師批評完學生,只有一小部分學生在受到教師批評后能夠尊重理解老師。學生受教育的過程也是不斷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的過程,如果這個過程中不能正確面對批評,那教師就不敢輕易使用這個權利,學生的態(tài)度影響著教師的選擇。有些人很片面地認為,賞識教育就得放棄批評,這也影響了一些教師。另外,教育部門的管理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教師的權利意識,強調更多的是其責任與義務,忽視了他們應享有的權利。
四、教師批評權弱化的成因分析
(一)不完善的相關法律
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肯定了教師評定學生學業(yè)以及品行的權利,同時《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guī)定》也指出班主任可以用適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但是對學生進行評定標準是什么?什么方式又為“適當方式”?我國的相關法律規(guī)定中并沒有詳細列明。盡管各種法律法規(guī)以及規(guī)章制度都認可我國教師有權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但是這種認可只停留在了表面[2]。導致教師對這些不完善的法律也云里霧里,不明白自己的權力該如何適度使用。
(二)社會輿論的負面導向
在這個消息傳播速度極快的網絡時代,學生因教師批評而離家出走甚至輕生的事件越來越多,一點漣漪在網絡上都能掀起巨大波瀾,家長因孩子受到批評而對教師大打出手的也數(shù)不勝數(shù)。網絡暴力真實又殘酷,社會輿論有時候很片面,認為這都是教師的過錯,對其名聲和地位以及職業(yè)生涯甚至精神上都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這往往是常人難以承受的,所以許多教師懼怕這種輿論,不敢嚴格管理學生。
(三)新教育觀念的沖擊
賞識教育深入人心,目前小學生的家長大多是80后,從小接受的可能是上一輩的棍棒教育,而今做父母的他們對于獨生子女的疼愛更是唯恐不夠。在小學里,家長常常囑咐教師多擔待孩子的錯誤,多鼓勵少批評。有些家長對于教師的批評,甚至自己替孩子承擔錯誤。家長把孩子從家里的溫室一直護送到學校的溫室,這樣的孩子容易養(yǎng)成蠻橫霸道的性格。這樣使教師的壓力增加,有苦說不出,而且小學里一個班級的學生有60~80個,教師很難顧及每一位同學,所以批評權也就弱化了。
五、對策
(一)政府和教育部門要完善法律實施細則
首先針對現(xiàn)階段我國相關教育立法中對教師批評權的模糊概念,相關的教育立法應該給出具體詳細的解釋和規(guī)定,首要任務就是明確其概念。具體來說,從小學教師批評權的主體、客體、實施的形式等多方面來進行分析,綜合國內外已有的立法來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相關法律條文。制定出具體可行的法律規(guī)范,再將批評的形式細化到實際情形中,這樣既賦予了教師正當合法的權利,又防止了批評權的無節(jié)制濫用。
(二)教師提高自身素質,增強法律學習意識
有了立法之后,教師應該加強自主學習相關批評權的意識。法律不能形同虛設,法律觀念的普及一方面學校需要督促學習,教師在完成自己的教學職責同時,也應該系統(tǒng)地學習和理解,將相關批評權的法律法規(guī)內化吸收。只有這樣,在行使批評權的時候,才能減少差錯。另一方面,在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也能夠通過正當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權利。除此之外,法律是會發(fā)生變化的,教師主動學習與教學實踐中的問題,正是促進法律不斷完善的動力來源之一。
(三)理性看待賞識教育與批評教育
賞識教育近年來受到大力推崇,也暴露出很多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心理特點的,能夠滿足受教育者的尊重與重視的需求,但并不是完美的。批評教育也不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小學階段的學生,心智不成熟,對于事物的認知不夠成熟,有些錯誤的認知需要加以良性批評引導糾正,犯錯誤也應給予理性批評,忽視錯誤,得過且過裝大度的行為是對孩子與教育工作的不負責。應該明確一點,賞識要細致入微,而批評要合理恰當,結合才能發(fā)揮巨大教育作用。
(四)社會輿論要公平公正
社會網絡媒體要力求實事求是,把最真實的呈現(xiàn)給大眾,杜絕以訛傳訛,營造噱頭。要始終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報告事實,保持積極的態(tài)度,以維護教師學生利益為出發(fā)點,理性地對待發(fā)生的事件,不可斷章取義。傳播的信息要盡量完整且從多方面,避免因為傳播不實或不完整的信息而引發(fā)社會騷動或者大眾誤解。有損教師形象,也會打擊教師的信心,同樣也會增加家長的擔心。社會網絡媒體的職責所在就是積極發(fā)揮網絡的監(jiān)督作用,對教師權利的監(jiān)督是必要的,抹殺批評權是不利于小學生健康發(fā)展的。教師與社會媒體要相互促進,攜手營造一個良好的網絡環(huán)境,促進基礎教育穩(wěn)定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法制辦公室.教育法律法規(guī)匯編[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68.
[2]曲妍潔.中小學教師批評權行使的問題及策略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4.
[3]張知之.論中小學教師批評權及其法律保護[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1.
[4]范敏.教師權利實現(xiàn)的困境與出路——以教師“批評權”為例[J].教育科學論壇,2010(1):60-62.
[5]張梅花,楊小金.論教師批評權的中國式困境[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版),2010(3):25-27.
[6]劉禮忠.關于教師批評權的法律思考[J].今日南國(中旬刊),2010(4):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