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鳳
(河南省濮陽市中醫(yī)醫(yī)院針灸康復科 濮陽457001)
腦卒中是臨床腦血管疾病中的常見類型,致死率及致殘率較高且易復發(fā)[1~2]?,F階段醫(yī)療水平雖可有效控制腦卒中的并發(fā)癥,但針對腦卒中偏癱等遺留的肢體運動障礙患者的臨床治療進展相對困難,尚未研發(fā)出具有較高臨床療效的治療手段[3]。因腦卒中偏癱導致步態(tài)對稱性明顯降低,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有研究證實,康復訓練以及頭針針刺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肢體運動障礙以及步態(tài)對稱性[4~5]。本研究旨在探討頭針針刺聯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步態(tài)治療的影響?,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7 月~2018 年9 月收治的腦卒中偏癱患者200 例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常規(guī)組,各100 例。研究組男 49 例,女 51 例;年齡 40~65 歲,平均年齡(51.5±2.1)歲。常規(guī)組男 48 例,女 52 例;年齡 40~65 歲,平均年齡(51.6±1.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確診為腦卒中偏癱;體質量50~85 kg;心、腎、肺等重要臟器功能良好;無血液性系統(tǒng)疾??;無精神疾病,溝通能力良好;治療積極性較高,配合醫(yī)師治療。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給予神經內科常規(guī)治療。常規(guī)組采用康復訓練。(1)運動康復:由于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受到嚴重損傷,因此無法正常運動,并且隨著時間推移會導致偏癱肢體局部出現壞死現象??祻陀柧毻ǔJ菂f助患者進行簡單運動或者對患者進行被動運動,例如:床上運動、站立、起坐等。(2)語言康復:部分腦卒中患者的語言能力會受到影響。所以,醫(yī)護人員在為患者進行康復訓練之前,應全面了解患者具體情況,再為患者擬定合適的康復計劃。研究組在常規(guī)組治療基礎上聯合使用頭針針刺治療。在為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的同時,醫(yī)護人員需全面了解患者的病程,根據患者病程的長短擬定個性化的方案。針刺方法為:選用30 號1.5 寸毫針與頭皮水平線成15°角進行針刺,采用平補平瀉手法,頻率為200 次/min。針對病程較短的患者,留針1 h,留針的同時進行康復訓練,至訓練完畢方可起針,行針時間為 1 次 /30 min,1 次 /d,6 次 /周,休息 1 d,持續(xù)治療4 周。針對病程較長的患者,前2 周每次留針2 h,行針時間1 次/20 min;2 周后留針時間改為1 h,行針時間為 1 次 /30 min。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步行能力評分。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級(FAC)對患者步行能力進行評估。(2)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步態(tài)參數。采用二維步態(tài)分析儀對患者的步頻、步行速度、左右步幅差3 項步行參數進行測量。(3)比較兩組治療前后下肢運動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采用肢體運動功能Fugel-Meyer(FMA)對患者的下肢運動功能進行評估;采用Berg 平衡量表(BBS)評估患者的平衡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數(MBI)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進行評估。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SPSS23.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步態(tài)參數及FAC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步態(tài)參數及FAC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各項步行參數均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FAC 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步態(tài)參數及FAC 評分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步態(tài)參數及FAC 評分比較()
時間 組別 n步態(tài)參數步頻 步行速度 左右步幅差(步 /min) (m/min) (cm)FAC(分)治療前 研究組常規(guī)組100 100 t P治療后 研究組常規(guī)組100 100 t P 21.54±3.79 20.19±5.08 0.954 0.345 31.37±4.77 26.39±4.08 3.531 0.035 6.14±1.58 6.38±1.24 0.526 0.601 15.24±3.07 11.58±2.21 3.301 0.038 8.57±2.18 9.19±2.21 0.880 0.384 4.75±1.29 5.84±1.92 2.101 0.042 1.24±0.63 1.23±0.55 0.000 1.000 2.64±0.80 2.45±0.76 1.722 0.087
2.2 兩組治療前后 FMA、BBS、MBI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FMA、BBS、MB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各項指標評分均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 FMA、BBS、MBI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 FMA、BBS、MBI 評分比較(分,)
時間 組別 n FMA BBS MBI治療前 研究組常規(guī)組100 100 t P治療后 研究組常規(guī)組100 100 t P 18.94±2.09 18.91±1.99 0.074 0.945 26.97±1.77 23.19±2.08 3.831 0.033 16.01±2.28 16.21±1.68 0.526 0.606 35.34±4.07 29.88±4.21 2.701 0.040 44.27±2.88 44.31±2.58 0.810 0.424 74.25±3.92 65.44±4.72 4.951 0.012
腦卒中為神經系統(tǒng)常見疾病,致死率、致殘率高,幸存者多遺留肢體功能障礙等后遺癥,生活不能自理,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有研究顯示康復訓練聯合頭針針刺可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步態(tài)和平衡功能[5~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FMA、BBS、MBI評分均得到明顯改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單純進行康復訓練以及康復訓練針刺治療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步態(tài),進而提升患者的步行能力。而研究組治療后的步態(tài)參數、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以及下肢運動功能評分等改善程度更為明顯,證實在康復訓練基礎上聯合頭針針刺治療,可獲得更高臨床療效。給予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訓練,可提升患者對醫(yī)療環(huán)境變化的適應能力,有效抑制患者在疾病治療過程中產生的緊張感以及異常反射活動,恢復患者平衡反應。通過頻繁的康復訓練,可提升患者步行質量以及運動能力。在此基礎上實施頭針針刺療法,可發(fā)揮擴張腦卒中偏癱患者腦血管,改善患者腦部微循環(huán),進而改善患者中樞外周傳導功能,達到直接調整腦卒中患者機能狀態(tài)的效果。治療后兩組FAC 步行能力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兩組步態(tài)參數比較,各項參數間存在明顯差異,采用FAC 步行功能分級測定屬半定量測定,與二維步態(tài)分析儀測定相比,其敏感度及準確性相對較差,證實腦卒中偏癱患者步行功能測定時,二維步態(tài)分析儀具有更強的應用優(yōu)勢[8~9]。本研究數據顯示,治療后研究組及常規(guī)組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較治療前得到明顯改善,且研究組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大部分患者可生活自理,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對家庭以及社會造成的影響及負擔。表明相比于僅實施康復訓練的常規(guī)組患者,給予頭針針刺治療的研究組患者,其下肢運動功能以及平衡能力能得到更大程度的改善,能顯著提升活動能力。綜上所述,在康復訓練基礎上聯合應用頭針針刺治療,可提升腦卒中偏癱患者步態(tài)的改善程度,提升患者在平衡、步行、下肢運動功及日常生活活動方面的能力,促進患者快速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