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黎明
有一天晚上,我兩歲多的小外甥突然跟我說:“舅舅,我白天很忙!”我不禁啞然失笑:一個小屁孩,天天吃飽了就玩,玩累了就睡,睡醒了就吃,不高興了就哭,高興了就淘氣,有啥忙的呀?
可事后我仔細一想:孩子不經(jīng)意間講的這句大實話,真實地反映了他的內(nèi)心。其實,“玩”是每個孩子日常生活中的頭等大事,是他每天的“頭條”。這相當于我們大人每天的“工作”或“事業(yè)”。
是的,孩子們是通過“玩”來認識他所理解的生活,模擬他想象中的世界。同時,也是通過“玩”來模仿和感知大人們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他每時每刻都能沉醉于構(gòu)建夢想和實現(xiàn)夢想。
試想一下,你的孩子在某一天突發(fā)奇想,要為家鄉(xiāng)建造一座“宏偉大橋”。此時,作為父母的你首要任務(wù)就是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當孩子的“伴”。說白了,當個配角,他才是主角。所以你不能批判他、打擊他,因為你作為“伴”,只能提供支持和幫助。
我們成年人都知道,現(xiàn)實中的每一座大橋,從夢想到竣工,都得經(jīng)歷設(shè)計、勘察、施工、驗收的過程。而在這其中,有兩個角色具有十足權(quán)威,能決定一座橋的優(yōu)劣和生死存亡。那就是“橋梁設(shè)計師”和“施工總指揮”。因此,這兩個角色務(wù)必得讓你的孩子親自來擔任。
作為配角、玩伴的你,絕對不能橫插一杠、指手畫腳,因為建造這座“大橋”是孩子的夢,他才是這個夢的主人,而作為玩伴的你,頂多只能在其中扮演“施工員”而已。
每到這個時候,作為玩伴的父母到底是優(yōu)秀還是不合格,就變得一覽無余。其中,優(yōu)秀的玩伴會無條件地服從夢的主人,在陪伴孩子用積木搭建“宏偉”大橋的過程中,會心甘情愿地扮演一個任勞任怨的“施工人員”,只有在關(guān)鍵時刻才行使自己的提議權(quán);而拙劣的父母總喜歡篡位,經(jīng)常不由自主地以成人的眼光來命令或教孩子該如何想、如何做。
殊不知,在這種規(guī)定情景中,孩子才是大人,父母才是真正的“小屁孩”。你在建造的是孩子的橋,而不是你的橋。指揮權(quán),僅屬于你的孩子,你的命令和強求都是在“胡鬧”。
優(yōu)秀的父母總是能理智地認識到自己該在什么時候扮演父母,什么時候扮演孩子。他們非常懂得,陪伴孩子成長其實就是在陪伴孩子造夢。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所做的每一個決定,對或錯都無所謂。而作為“伴”的家長,僅有建議權(quán),而沒有決定權(quán)。因為孩子的成長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試錯的過程。
當孩子夢想中的橋建成了,如果完全是他想象中的樣子,他可能會欣喜若狂,并愉悅地享受夢想實現(xiàn)的快感!可當一陣風吹來,他眼中完美的大橋突然倒下了,他可能頓時哇哇大哭。
如果孩子建成的大橋,并非他想象中的樣子,他可能會沮喪,甚至選擇推倒重來。一次又一次,他周而復始地體驗,這個過程,對孩子來說是生活、是事業(yè),也是玩。
優(yōu)秀玩伴和拙劣玩伴之間最本質(zhì)的區(qū)別是,在孩子各種“玩”的規(guī)定情景中,自己對角色是否有正確的認知。優(yōu)秀的父母總是能適時走出自己作為成人的軀殼,輕盈地步入孩子為自己安排的角色中;笨拙的父母卻總是雷打不動地,佇立在自己作為家長的身份里故步自封。
我們每個人都當過孩子,人生角色也一直處在轉(zhuǎn)換和變化中。但在孩子的生命中,我們可以不那么威嚴,成為孩子的朋友和玩伴。這樣,孩子心中的大橋才會如他所愿般宏偉、美麗且穩(wěn)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