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懸疑劇《隱秘的角落》熱播,其中撲朔迷離的案情,隱藏著滿滿的法律點。
利用手中他人犯罪的證據(jù)索要錢財,屬于什么性質(zhì)?
劇中,朱朝陽寫警告信給張東升,說自己手中有他犯罪的證據(jù),希望他不要繼續(xù)犯罪。張東升根據(jù)線索,找到朱朝陽、嚴良、普普三人,提出可以出錢購買證據(jù)。嚴良想到普普生病的弟弟,就開口向張東升要價30萬元。
敲詐勒索一般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對被害人使用恐嚇、威脅或要挾的方法,非法占用被害人公私財物的行為。即使犯罪人利用被害人違法犯罪的事實對其進行威脅、恐嚇、敲詐其財物,也不影響該行為的成立。
具體至本案中,朱朝陽3人以持有張東升犯罪行為證據(jù)并威脅向公安機關報案為由,向其索要30萬元的行為,已經(jīng)構成敲詐勒索,但在具體的處罰上,還需要考慮其刑事責任年齡。
誘導他人殺害自己,雙方需要承擔什么責任?
張東升被警方懷疑之后,起了輕生的念頭。他告訴朱朝陽自己殺了嚴良,要朱朝陽殺了自己,朱朝陽拿著張東升遞過來的武器刺傷他的側肩。張東升繼續(xù)誘導他,叫他殺了自己。
教唆的表現(xiàn)形式一般為勸說、利誘、慫恿、收買、威脅等方法,意在將自己的犯罪意圖灌輸給本來沒有犯罪意圖的人,致使其按教唆人的犯罪意圖實施犯罪。結合本案的情況,張東升的行為是否構成教唆犯則需要分析其唆使朱朝陽殺害自己的行為是否屬于實施犯罪,這涉及到刑法理論中“不可罰的教唆行為”。
簡言之,對于教唆人自己實施不構成犯罪的行為(如犯罪嫌疑人唆使他人窩藏自己或為自己作偽證的行為),如果教唆人故意唆使他人實施的,不能追究教唆人的刑事責任。即,張東升希望借朱朝陽的手達到自殺的目的并不構成教唆犯,也不需要承擔責任,但作為被教唆人的朱朝陽如果實施了相應行為,則有可能屬于故意殺人。(《法制日報》202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