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陳奕南
(1.杭州市臨安區(qū)人民醫(yī)院,杭州 311300;2.杭州市淳安縣骨科醫(yī)院,杭州 311700)
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是一種以椎體縱向高度丟失、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脊柱脆性骨折,尤以胸腰段為主[1]。此類疾病多見于老年人,在不受外力或輕微外力的情況下即可誘發(fā)[2]。椎體后凸成形術是治療OVCF的常用手術方案。相比其他治療方法,其具有小切口微創(chuàng)、有效緩解疼痛、矯正脊柱后凸畸形、早期下床活動、明顯改善生活質量等優(yōu)勢[3]。但對于老年患者而言,多存在基礎疾病,機體耐受性差,術后恢復慢,甚至影響手術療效[4]。因此如何促進OVCF患者術后康復、保證手術效果,是目前研究的熱點。
艾灸是中醫(yī)學中外治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疏通經絡、調理臟腑、平衡陰陽之效,為安全、有效的綠色療法。其在骨科康復醫(yī)學、圍手術期醫(yī)學領域已得到廣泛運用,可有效促進骨折不愈合、踝膝關節(jié)手術患者的康復,改善手術患者的應激反應[5-7]。而目前,艾灸對OVCF患者術后康復影響的臨床研究尚屬空白。故本研究采用熱敏灸干預OVCF術后患者,觀察其對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F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杭州市臨安區(qū)人民醫(yī)院收治的OVCF患者8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結合患者手術時間順序,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40例。試驗期間,兩組患者均未脫落。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骨折椎體數目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依據《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的治療指南》[8]中診斷標準。①有腰背部疼痛及活動受限、脊柱后凸畸形等典型表現;②明確診斷為骨質疏松(骨密度檢查);③經X線、CT或MR診斷為T11-L5椎體壓縮性骨折。
1.2.2 中醫(yī)辨證標準
符合腎虛血瘀證的辨證標準[9]。主癥為腰背部疼痛,酸軟無力;次癥為步履艱難,轉側俯仰不利,頭目眩暈,舌淡黯或有紫斑,脈沉澀。
①同時符合西醫(yī)診斷標準及中醫(yī)辨證標準;②年齡 50~70歲;③經影像學檢查提示新鮮骨折;④經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⑤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①陳舊性椎體壓縮性骨折、病理性骨折患者;②出現大小便功能障礙等脊髓壓迫神經損傷表現者;③椎體后凸成形術后出現骨水泥滲漏、椎弓根骨折、氣胸等術后并發(fā)癥者;④有嚴重心、肺、肝、腎病者;⑤神志不清,不能配合完成本試驗者。
①試驗期間患者主動要求退出者;②依從性差,未遵醫(yī)囑治療者;③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者。
術后除常規(guī)抗感染、補液治療外,于術后第2天起予碳酸鈣 D3片(惠氏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10950029)口服,每次 600 mg,每日 2次;骨化三醇膠丸(羅氏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 J20050021)口服,每次0.25 μg,每日2次。連續(xù)服用3個月。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于術后第 2天起予熱敏灸干預。術后第1個月取關元、氣海、血海(雙);術后第2~3個月取膈俞(雙)、腎俞(雙)。采用1.8 cm×20 cm華佗牌灸用純艾條。具體熱敏灸施術方法參考《腧穴熱敏化艾灸新療法》[10]。患者取仰臥位或俯臥位,暴露穴位局部皮膚。醫(yī)者在點燃艾灸后,先進行熱敏穴探查,用點燃的艾條在上述穴位附近距離皮膚3~5 cm,施行回旋灸法及溫和灸法,當患者感受到透熱、擴熱、傳熱、局部無熱遠部熱、非熱感覺等熱敏現象時,該處即為熱敏穴。找到熱敏穴后,醫(yī)者再對該點施行持續(xù)溫和灸法,以熱敏現象消失為度,約10~15 min/穴。重復上述步驟,依次灸完所選穴位。隔日1次,共治療3個月。
3.1.1 骨痂形成評分
在治療1個月、2個月、3個月后進行X線攝片復查,觀察骨折端骨痂形成情況以計分,0分為未見骨痂,骨折斷端骨膜輕度反應;1分為少量骨痂,骨折斷端邊緣模糊;2分為中量骨痂,骨折斷端邊緣明顯模糊;3分為較多骨痂,骨折斷端邊緣接近消失;4分為大量骨痂,骨折邊緣基本消失[11]。
3.1.2 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在治療前(術后第2天)及治療1個月、2個月、3個月后評估患者骨折處疼痛程度。VAS的得分范圍為0~10。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劇痛難忍[12]。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癥狀越嚴重。
3.1.3 功能障礙指數(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評分
在治療前(術后第2天)及治療1個月、2個月、3個月后由患者本人獨立完成 ODI問卷,用以評估腰背痛對患者日常生活的影響。得分越高,說明功能障礙越嚴重[13]。
3.1.4 再骨折率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半年內的椎體再骨折率。
3.1.5 血清學指標
于治療前(術后第2天)、治療3個月后,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采用電化學發(fā)光免疫法測定血清骨鈣素(bone gal protein, BGP)及骨堿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 BALP)水平。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與分析。計數資料比較用卡方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自身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用成組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3.1 兩組骨痂形成評分比較
由表2可知,在治療1個月、2個月、3個月后,觀察組骨痂形成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骨痂形成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骨痂形成評分比較 (±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1個月 治療2個月 治療3個月對照組 40 1.05±0.71 1.60±0.49 1.97±0.86觀察組 40 1.53±0.501) 1.98±0.801) 3.23±0.801)
3.3.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由表3可知,兩組治療前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治療 1個月、2個月、3個月VA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治療1個月、2個月、3個月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s,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1個月 治療2個月 治療3個月對照組 40 5.49±0.92 3.98±0.601) 3.02±0.551) 1.99±0.571)觀察組 40 5.31±0.83 3.46±0.871)2) 2.52±0.601)2) 1.43±0.241)2)
3.3.3 兩組治療前后ODI評分比較
由表4可知,兩組治療前OD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1個月、2個月、3個月ODI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治療1個月、2個月、3個月ODI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ODl評分比較 (±s,分)
表4 兩組治療前后ODl評分比較 (±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1個月 治療2個月 治療3個月對照組 40 47.18±4.56 42.57±4.301) 29.38±3.131) 20.43±2.641)觀察組 40 48.07±4.89 34.85±3.531)2) 25.33±3.221)2) 15.05±3.471)2)
3.3.4 兩組再骨折率比較
對照組再骨折率為 15.0%(6/40),觀察組再骨折率為2.5%(1/40),觀察組再骨折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3.3.5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BGP、BALP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前血清BGP、BAL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血清BGP、BALP水平明顯升高(P<0.05);觀察組治療后血清BGP、BALP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BGP、BALP水平比較 (±s)
表5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BGP、BALP水平比較 (±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BGPμimages/BZ_112_748_1083_767_1132.pngimages/BZ_112_789_1083_864_1132.pngBALPimages/BZ_112_1031_1083_1162_1132.png對照組 40 治療前 7.68±1.10 13.59±0.77治療后 9.36±1.561) 16.17±1.221)觀察組 40 治療前 8.06±1.05 13.43±0.91治療后 10.57±1.021)2) 18.64±0.891)2)
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的發(fā)病是由外力作用與自身骨強度下降等因素造成。外力作用多以低能量創(chuàng)傷為主,主要包括跌倒、咳嗽、打噴嚏等;骨強度降低主要與骨密度降低、高齡、肌肉軟弱、骨折史、鈣攝入不足等相關[14-16]。其中,骨質疏松是造成本病的罪魁禍首。年齡增大,人體機能減退,骨代謝紊亂,骨基質、礦物質逐漸丟失,致骨密度下降、骨質脆弱,易發(fā)生脆性骨折[17]。
近年研究提示,BGP、BALP等水平變化在OVCF的發(fā)病、預后有重要作用。王春虎等[18]以66例老年性骨質疏松性脊柱壓縮性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發(fā)現在治療后,患者血清BGP、BALP水平明顯升高,且骨密度、腰痛程度及骨折愈合情況均明顯改善。BGP由成骨細胞合成,是骨基質中主要的非膠原蛋白質。血清 BGP水平與骨轉換速率變化顯著相關,是骨形成的標志物,亦是骨轉換標志物。血清BGP水平增高,表示骨轉換加強,骨形成速率大于骨吸收速率,以增加骨密度[19]。BALP即骨源性的堿性磷酸酶,由成骨細胞合成,而其他組織器官均不合成BALP。故BALP是反映成骨細胞活性和數量的專一標志物,是目前最常用的評價骨形成和骨轉換的指標[20]??梢姡珺GP、BALP等血清骨代謝指標的變化早于骨密度改變,可動態(tài)反應全身骨代謝變化,有助于早期發(fā)現骨質疏松、改善OVCF的風險評估。
OVCF多屬中醫(yī)學“骨痹”“骨枯”“骨萎”等范疇[21]。其病位在骨,與腎、肝、脾三臟功能失調密切關聯。本病以腎虛為本?!夺t(yī)經精義》載:“骨內有髓、骨者髓所生,腎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腎之所合也?!惫趋赖纳L、發(fā)育與腎氣密切相關。腎臟精氣充足,則骨骼健壯;若腎精虛衰,則骨髓失養(yǎng),致骨骼松脆,出現腰膝酸軟、疼痛及骨折等癥狀。瘀血內阻、血脈不通是病機關鍵。腎氣虧虛,氣虛血行無力致瘀;外邪侵襲,阻滯經絡,血行不暢發(fā)為瘀;骨質疏松病程綿長,久病亦能致瘀??梢?,腎虛血瘀是本病的重要病機,是臨床上的常見證型[22],治療時應以補腎活血為主要治則。
熱敏灸是以刺激熱敏腧穴、施予飽和灸量為主要特點的新興改良灸法。陳日新教授認為,當機體處于亞健康或疾病狀態(tài)時,腧穴可發(fā)生熱敏化改變,此時艾灸相應腧穴,會出現透熱、傳熱、擴熱、表面不熱深部熱、局部不熱遠部熱等特異熱敏現象[10]??梢?,熱敏灸注重激發(fā)腧穴的經絡感傳,強調氣至病所,以期達到“敏化腧穴小刺激、機體大反應”目的,以提高灸效;同時,熱敏灸可以溫促通、以溫達補、通補互用,發(fā)揮疏通經絡、扶正補虛、活血化瘀之效[23]。
本試驗在術后第 1個月選用關元、氣海、血海,術后第2~3個月選用膈俞、腎俞。關元為脾經、腎經、肝經與任脈的交會穴,是藏元氣之處,有培補元氣、溫脾益腎之效;氣海為任脈穴、肓之原穴,有益氣理氣、益腎固精作用;血海為脾經穴,是治療一切血證的要穴,養(yǎng)血活血,通補兼顧。此三穴相配,有溫腎益元、養(yǎng)血活血之效。膈俞為膀胱經穴,八會穴之血會,能養(yǎng)血和營、理氣寬胸、活血通脈;腎俞是腎之背俞穴、治療腎臟疾病要穴,益腎助陽、溫腎納氣之效尤著。膈俞、腎俞相配,溫腎活血效佳。本試驗在術后1個月選用關元、氣海、血海等正面穴位,是由于患者術后虛弱,背部手術創(chuàng)口尚未愈合,不適宜背部艾灸,故選擇正面補腎活血的穴位灸治;術后 2~3個月,患者手術創(chuàng)口基本愈合,選取膈俞、腎俞,在發(fā)揮補腎活血功效的同時,亦能加強骨折局部的活血通經、止痛鎮(zhèn)痛的治療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治療1個月、2個月、3個月后,觀察組骨痂形成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在治療1個月、2個月、3個月后,觀察組和對照組的VAS、ODI評分均低于治療前;在治療1個月、2個月、3個月后,觀察組VAS、ODI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術后半年內,對照組再骨折率為15.0%,觀察組再骨折率為2.5%,觀察組再骨折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血清 BGP、BALP水平明顯升高,且高于對照組。這提示,熱敏灸干預OVCF術后患者,可明顯改善骨代謝,促進骨痂形成,緩解疼痛,改善功能障礙,降低再骨折率,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