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雨伶,楊潔,沈麗萍,屈丹,皮紅霞,郭曉敏,安雪梅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成都 610075)
面癱患者經過4周的治療后仍存在口眼歪斜、口角下垂、眼瞼閉合不良、面部肌肉痙攣等表現的面癱癥狀即為頑固性面癱,治療難度增大,疾病遷延難愈,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中醫(yī)學理論中,頑固性面癱隸屬“口眼歪斜”“口僻”范疇,因外感風寒之邪,正氣不足,氣虛血瘀,面部經脈失養(yǎng),肌肉遲緩不收而起,應以益氣活血、溫經通絡、祛風散寒之法治療[2]。中醫(yī)治療頑固性面癱具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中藥薰蒸、針灸、穴位按摩等外治之法的療效均經臨床研究證實[3]。其中,中藥薰蒸將中草藥霧化后滲透患側皮膚發(fā)揮溫經通絡、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等功效,針灸則通過刺激相應穴位疏通阻滯的經絡,益氣活血、扶正散寒,均具有良好效果,且二者聯合治療或能得到更好的療效,聯合治療成為近年研究的新趨勢[4-5]。本研究觀察中藥薰蒸聯合針灸治療頑固性面癱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收治的146例頑固性面癱患者為研究對象。入選的研究患者按照密封信封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7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面癱部位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神經病學》[6]中頑固性面癱診斷標準?;颊卟〕蹋?個月,且經其他治療無效或雖有療效但仍表現為口眼歪斜、口角下垂、流涎、面部表情肌癱瘓,不能鼓腮、吹口哨,眼瞼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等。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內科常規(guī)病診療指南·中醫(yī)病證部分》[7]中面神經麻痹的診斷標準。主癥為口眼歪斜、口角下垂、額紋消失、瞼裂變大、不能鼓腮、舌質淡、苔黃少津、脈浮數。
①符合中、西醫(yī)頑固性面癱診斷標準;②年齡≥18歲;③病程>2個月;④單側面癱;⑤意識清醒,可配合治療、檢查;⑥肌電圖檢查可見F波;⑦對研究知情同意,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面癱多次反復發(fā)作;②由手術、腮腺病變、腦干病變等引起的面癱;③繼發(fā)性面癱;④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虎莞文I功能不全;⑥合并惡性腫瘤;⑦有精神疾病史;⑧過敏體質;⑨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采用中藥薰蒸治療。薰蒸方為葛根、川芎、防風各12 g,白芷、桂枝、羌活各10 g,僵蠶9 g,炙甘草6 g,全蝎 3 g;中藥材浸泡后取汁液放入中藥薰蒸儀內,藥液距患者15~25 cm,薰蒸患者患側面部30 min,每日2次,持續(xù)治療8周。
采用中藥薰蒸聯合針灸治療,在中藥薰蒸后(同對照組)進行針灸治療。取患側陽白、地倉、四白、迎香、攢竹、頰車、翳風穴,健側合谷?;颊呷⊙雠P位,面部穴位消毒后,以 0.30 mm×70 mm華佗牌不銹鋼毫針,根據穴位淺刺0.2~1.0寸,行捻轉瀉法,每5 min行針1次,留針25 min,翳風穴得氣后,針柄套長約2 cm的艾灸,距皮膚3 cm左右點燃,以患者面部施針局部出現紅暈為度。每日1次,持續(xù)治療8周。
3.1.1 面部殘疾指數(facial disability index,FDI)量表[8]
治療前后采用 FDI量表評估患者面部殘疾狀況,FDI量表包括面部殘疾軀體功能(FDIP)與社會生活功能(FDIS)2個維度,10個條目,FDIP條目正向計分,分數越高軀體功能狀況越好;FDIS條目反向計分,分數越高社會生活功能越低。
3.1.2 House-Brackmann(H-B)面部神經功能評分分級[9]
治療前后采用H-B面部神經功能評分分級法評估面部神經功能改善情況,對患者額紋、眼裂、聳鼻、鼻唇溝等10項表現進行檢測,分正常(0分)、輕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4級評分。
3.1.3 面神經電生理指標
治療前后采用肌電圖誘發(fā)電位儀檢測患者患側面神經F波潛伏期及時程,刺激眶上神經及頦神經,檢測瞬目反射R1波潛伏期時間。
參照《神經病學》[6]中頑固性面癱療效標準。
顯效:面癱癥狀、體征消失,面部表情肌功能恢復或顯著改善,面部神經功能分級正常。
有效:面癱癥狀、體征明顯改善,面部神經功能好轉,雙側額紋、鼻唇溝等稍不對稱,患者無不適感。
無效:無上述改善,甚至病情加重。
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否則進行非參數檢驗;計數資料以例及百分數表示,無序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 93.2%,對照組為 80.8%,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3.4.2 兩組治療前后面部殘疾指數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后FDI量表的FDIS評分較治療前降低(P<0.05),FDIP評分較治療前提高(P<0.05),且治療組治療后FDI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FDIP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面部殘疾指數評分比較 (±s,分)
表3 兩組面部殘疾指數評分比較 (±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
組別 例數 FDIP FDIS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73 10.41±4.86 21.84±4.231) 25.52±4.36 17.02±3.291)治療組 73 10.49±4.93 27.49±4.521) 25.47±4.28 11.84±3.731)t - 0.0988 7.798 0.070 8.898 P - 0.922 <0.001 0.944 <0.001
3.4.3 兩組治療前后H-B面部神經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8周內,兩組H-B面部神經功能評分為下降趨勢,組內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組治療4周、治療8周后的H-B面部神經功能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H-B面部神經功能評分比較 (±s,分)
表4 兩組治療前后H-B面部神經功能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4周 治療8周 F P對照組 73 18.63±3.42 15.32±2.72 12.14±2.47 91.539 <0.001治療組 73 18.59±3.67 13.47±2.53 9.82±2.28 169.554 <0.001 t - 0.068 4.255 5.897 - -P - 0.946 <0.001 <0.001 - -
3.4.4 兩組治療前后面神經電生理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后F波潛伏期與瞬目反射R1波潛伏期縮短(P<0.05),F波時程延長(P<0.05),且治療組治療后 F波潛伏期與瞬目反射 R1波潛伏期短于對照組(P<0.05),F波時程長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面神經電生理指標比較 (±s,ms)
表5 兩組治療前后面神經電生理指標比較 (±s,m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
組別 例數 F波潛伏期 F波時程 瞬目反射R1波潛伏期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73 42.37±7.43 36.54±7.231) 2.12±0.51 2.36±0.571) 20.34±4.63 16.28±3.191)治療組 73 42.46±7.38 30.19±6.621) 2.13±0.54 2.64±0.561) 20.29±4.57 13.97±2.411)t - 0.073 5.534 0.115 2.994 0.066 4.936 P - 0.942 <0.001 0.909 0.003 0.948 <0.001
面癱是面神經髓鞘脫失、軸突變性的神經麻痹疾病,四季均可發(fā)病,冬春兩季發(fā)病率較高,多發(fā)于青壯年人群,嚴重影響患者咀嚼功能與外貌形象[10-12]。目前臨床西醫(yī)主要通過營養(yǎng)周圍神經、擴張外周血管、改善血液循環(huán)、促進神經髓鞘與再生等方法促進患者面神經功能恢復,達到治療目的,但療效并不理想[13]。而中醫(yī)治療面癱歷史悠久,經驗豐富,在改善患者面癱癥狀、恢復患者面神經功能等方面的療效已經被臨床研究證實,且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上世紀90年代便肯定了中醫(yī)針灸在面癱治療中的作用[14]。
中醫(yī)學理論中,面癱病因病機為過度勞倦、飲食所傷、情志失調等引起脈絡空虛、衛(wèi)氣不固,經脈受風寒之邪侵襲,使經絡阻滯、氣血閉阻,則面部經脈、筋肉失養(yǎng),肌肉弛緩不收,發(fā)為面癱;而風寒之邪侵襲經脈后邪氣滯留,稽留日久,久病入絡,致氣虛血瘀,津液滯留,停而為痰,痰瘀互結,閉阻經絡,發(fā)展為頑固性面癱。治療原則為溫經通絡、益氣活血、扶正祛邪等[15-17]。中藥薰蒸為中醫(yī)的重要外治之法,可煎煮治療疾病的對應中藥產生藥霧后利用皮膚具有吸收、滲透作用的特性進行薰蒸,經皮入藥,且藥物熱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等功效,有利于提高療效[18-20]。本研究所用薰蒸中藥方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通絡、溫煦筋肉之功效。且現代研究證實,薰蒸方中防風含有鎮(zhèn)痛鎮(zhèn)靜、抗炎、抗過敏功效的活性成分,川芎中含有促進平滑肌收縮、擴張局部皮膚毛囊的活性成分,桂枝中含有刺激汗腺、擴張血管、鎮(zhèn)靜鎮(zhèn)痛等作用的活性成分,表明本研究所用薰蒸方有利于改善面癱患者面部癥狀,促進面部神經功能恢復[18,21]。而中醫(yī)另一外治治法針灸通過捻轉提插等針刺手法刺激人體有效穴位,通過灸法燒灼、蒸熨穴位,利用熱力刺激穴位,具有溫經通絡、調和氣血的作用。現代臨床研究發(fā)現,針灸具有減輕血管痙攣、提高機體免疫力、抗病毒、祛水腫、消炎作用,針對頑固性面癱可改善患者癥狀,恢復其面部神經組織血供[22]。本研究針灸所選穴位中,風池、陽白、關沖、足三里、耳尖穴均可活血通絡、祛風散寒,具有刺激局部神經組織,緩解水腫、充血癥狀,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的作用;針灸翳風可溫經通絡;針刺合谷可舒筋通絡、調和氣血;針刺足三里可補氣固本;地倉穴布有面部神經、眶下神經分支,深層為臉頰神經末梢,針刺后可舒筋活絡、祛風止痛;針刺陽白穴可益氣固本、調和氣血。針灸以上諸穴可發(fā)揮疏調經脈、活血通絡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面部殘疾與面部神經功能評分改善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證實了中藥薰蒸聯合針灸治療頑固性面癱可獲得良好療效。原因在于該聯合方案的兩種治法可從不同機制作用角度發(fā)揮溫經通絡、活血化瘀等作用,協同增效。此外,F波是少數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受逆行沖動刺激產生興奮并在此沿運動軸突順行傳至肌肉而引出的小電位,運動神經纖維解剖與生理完整性是 F波產生的必要條件,而頑固性面癱患者面神經髓鞘脫失、軸突變性,面部神經受損,其電生理發(fā)生變化,通過肌電圖檢測可評估患者神經恢復情況[23-24],而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F波潛伏期與時程、瞬目反射R1波潛伏期改善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中藥薰蒸聯合針灸治療有利于頑固性面癱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頑固性面癱患者采用中藥薰蒸聯合針灸方案治療,療效顯著,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面部神經肌肉功能,促進面部神經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