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爾吉·原野
如果拿一個人的雄心和跟他的實績相比,多數(shù)人都是失敗者。
如果一個人只覺得成功而沒發(fā)現(xiàn)自己才能或手藝的有限性,說明他還是一個初學者。
寫作者剛開始寫,常以為自己面對著大海,感覺自己劈波斬浪。多少年過去,回頭一瞧,才知道面對的不過是池塘,或一條小溪。
法文的“詩”(poesie)來源于希臘文“poiein”(創(chuàng)造)。如果文學的根本在于創(chuàng)造,作家窮其一生能有多少創(chuàng)造呢?一位散文家面對與創(chuàng)造有關(guān)的文學池塘與小溪,已經(jīng)很富有了,甚至非常富有。然而,并不是很多作家有水可待,所臨可能只是一道道水流的痕跡。誰是海?誰是池塘、小溪?誰是水痕?這是作家自己回答不出的問題。人知曉,魔術(shù)師手疾眼快,可時間的魔術(shù)師動作太慢,但戲法總會變出來,說出誰是誰、什么是什么。那時候,水痕與大海跟作家早已沒什么干系。
除了生孩子,人并不具有創(chuàng)造的才能。文藝家的作品多在模仿大自然以及自己的同類,這種模仿由因襲而來,由自覺而入不自覺,等同任何一種習慣。
而作家創(chuàng)作,倘遇老天眷顧,也許會有機會說自己想說的話——如果他有自己的話的話,這些話是他在文學中留下的僅有的東西。
眷顧與機會——這個含含糊糊的說法里包括了時代的允許、時代的聲音、時代的磨煉與時代的漫長考驗。對散文家來說,機會是他懷揣著一顆純真的心靈,這也許是唯一的通行證。好的散文家手里攥著最好的語言,他從不為語言發(fā)愁。而在珍珠瑪瑙的語言材料里,他只挑石子般的樸素之物使用。沒錯,散文家要有豐富的閱歷,他的職責是向別人講述自己的體驗和感受。沒閱歷而靠書本寫作的散文家是用化學方法調(diào)制大骨高湯的作坊主,他們的見解未必不好,但沒有創(chuàng)造。在心靈、語言和閱歷之外,為蒙上天垂注,必不可少的準備還包括文學訓練?!坝柧殹边@個詞是一個讓人端不住的大詞。訓練不是比賽,它包括辛苦、絕望、持續(xù)不斷,不合功利色彩,最后使人獲得修養(yǎng)與風度、體能與技術(shù)。而我覺得,散文家的訓練剛好不是訓練寫散文。散文是散文家的比賽項目而非訓練項目,散文家的訓練是文學訓練。人們看到的一些不好看的散文,源于它們的作者缺乏訓練,只比賽。當下文學領(lǐng)域有許多奇怪的現(xiàn)象,其中之一是詩人有訓練,小說家有訓練,而有一些人拿過來就寫,并稱之為散文。
散文家的訓練是文學訓練,這是一個常識,因為世上并不存在散文訓練。文學訓練是詩意、人物刻畫、對風景的移寫、再現(xiàn)細部,還有想象與觀察。這些訓練在詩人、小說家與戲劇家中通用,當然也通用于散文家。
如果一個人懷抱純真的心靈并擁有好的語言、豐富的閱歷以及高質(zhì)量的文學訓練,他會變成什么人?對散文家而言,他可能成為新鳳霞。
新鳳霞不是唱評劇的嗎?對。新鳳霞是一位好演員,評劇新派的創(chuàng)始人,她還是一位好的散文家。葉圣陶對新鳳霞的評價是:善于揣摩體貼人心,洗盡文學腔調(diào)。語言樸素干凈,經(jīng)歷豐富,作品深印人心。
葉圣陶這兩句話,放在任何一個散文家頭上,他都是一個好散文家。難道上帝選來選去,就選了一個新鳳霞嗎?當然還有其他的人,比如蘭姆、汪曾祺,多了。各人心目中的好散文家并不一樣,但他們都不庸俗。說上帝選中新鳳霞寫散文也有些啼笑皆非。新鳳霞是一位名演員,成名之后才學會寫字并寫作,之后身體殘疾,仍繼續(xù)繪畫寫作。只是上天沒給她機會寫出她最想寫的東西,時間對她而言不夠用,新鳳霞依然算不上一位大散文家。
老天眷顧誰與給誰機會是兩回事。心平氣和地看待散文經(jīng)典作品,詩人、小說家的作品多,散文家留下的作品反而少。世上萬事都無捷徑可走,寫散文也不會是從事文學的捷徑。較真地說,散文與隨筆又不同,相同的只在字數(shù)少。散文是文學創(chuàng)作,隨筆則寫什么均可。如實說,人這一生能寫多少篇散文呢?寫不了多少篇。所有的創(chuàng)造都會受到限制——才情的、閱歷的、思想的、身體的、意志的限制。隨筆不過是機械化養(yǎng)雞,要多少有多少。
寫散文是寫一篇少一篇。寫作者有時會揣摩上帝的用意:還允許我寫多少篇呢?這個問題與其問上帝,不如問自己。一個人有多少該寫的題材卻沒寫?一個人有多少不該寫的東西卻寫得太多?這些問題誰都回答不上來。我又想起令葦岸疑惑的問題,散文產(chǎn)量的多少與質(zhì)量成正比還是反比?這些事,誰也說不好。每個人對自己的寫作都是糊涂的,那些不糊涂的也許連文學的邊兒都沒沾上。
這篇序,到這里就算寫完了。
(選自《散文》2011年第7期,有刪改)
解讀
對同學們而言,讀鮑爾吉·原野的散文是不輕松的。他的散文取材并不靠近大眾生活,內(nèi)容少敘事,語言多思辨,顯得抽象。我們讀他的文章,最好先靜心梳理他的行文脈絡。比如這篇,作者先由大多數(shù)人不能實現(xiàn)自己的雄心說起,引出人的創(chuàng)造力非常有限,而作家要擺脫模仿,在歷史長河里留下幾句自己的話,是要有機會的。這機會是什么呢?除了前文已經(jīng)說到的“時代的允許、時代的聲音、時代的磨煉與時代的漫長考驗”之外,還要有純真的心靈、好的語言、豐富的閱歷、高質(zhì)量的文學訓練以及上天所給的時間。時間這一點,作者以新鳳霞為例,說她時間不夠用。接著,作者談了散文與隨筆的區(qū)別、散文產(chǎn)量與質(zhì)量的關(guān)系,最后得出“每個人對自己的寫作都是糊涂的,那些不糊涂的也許連文學的邊兒都沒沾上”的結(jié)論。梳理之后,我們對全文內(nèi)容和邏輯推理就有了清晰的把握,那些比較抽象、張力很大的句子就容易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