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杰
在每座城市的美食界,都有一個老年“美食天團”。長沙有五娭毑臭豆腐,南京有老張龍子羹……
沒有誰比這些大爺大媽更懂吃。他們的生意從不需要廣告宣傳,全靠口碑支撐。他們有著很多共性—深深淺淺的皺紋里永遠溢滿熱情,有著化平淡為神奇的秘訣,以及專屬于老手藝人的執(zhí)拗。
20年堅持純手工制作
在美食云集的南京,老張龍子羹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店主張寶健今年已69歲。
20世紀80年代末,張寶健突然下崗了。在精通烏梅發(fā)酵工藝的叔叔的引領下,張寶健接觸到了烏梅湯。加上他在北方喝過龍子羹,于是便謀劃起了自己的新事業(yè)。
他采用最傳統的工藝—把梅子和一定比例的白糖摻在一起密封在大缸里—通過發(fā)酵讓美味慢慢醞釀……烏梅湯看起來簡單,但食客的評價很高:“口感純粹,有古老的味道?!?/p>
張寶健的龍子羹更是夜市里的“頭牌”。龍嘴大銅壺里裝的是滾燙的熱水,將熱水倒進裝有藕粉漿的小碗,加上山楂糕、花生碎、白糖、葡萄干、麥仁、黑芝麻等食材,龍子羹就做好了。吸一口,酸、甜、香等味道充盈著口腔。20年來,很多飲品店都開始采用機械化操作,但張寶健一直堅持純手工制作。在張寶健看來,“帶有手工的溫度,遠比冰冷的機器做出來的更美味”。
做蔥油餅上了BBC美食節(jié)目
在上海,63歲的吳根城將“阿大蔥油餅”做成了全球知名的美食。
吳根城在家排行老大,自打1982年下崗后,就開始學做蔥油餅?!懊恳坏拦ば蚨际前凑绽仙虾5膫鹘y工藝完成的,這樣才能做到外脆里嫩。”為了門外排長隊的食客,吳根城每天凌晨兩點就要起床,到店里去拌油酥、弄面粉。蔥油餅早上6點鐘開始賣,每天賣300個,一直賣到下午四五點鐘。遇到排隊人數超過20人的時候,就開始限購。人氣最旺的時候,食客起碼要排隊4小時以上才能吃上香脆的蔥油餅。
這一美味還引來了英國BBC美食節(jié)目組的關注。2016年,BBC拍攝的紀錄片《上海之味》對“阿大蔥油餅”做了詳細介紹。主持人在片中這樣評價:“這樣的美味能讓任何芝士洋蔥餡餅黯然失色。”
后繼有人,仍嚴把口味關
說起五娭毑臭豆腐,湖南長沙的食客們幾乎無人不曉。
今年74歲的五娭毑原名王元玲。1992年老伴去世后,她成了家中的頂梁柱。為了照顧兩個兒子,她做起了炸臭豆腐的生意。早些年生意慘淡,只能勉強維持生活。盡管如此,王元玲也從不放棄對品質的堅守。她對鹵水、豆胚、調料以及炸工和火候都十分講究。正因為如此,逐漸贏得了一眾食客的青睞,靠這點生意養(yǎng)活了一家人,對此她很是自豪。
隨著年齡增大,王元玲逐漸將生意交給了兩個兒子,但她并沒有完全退出一線?!皠e人都勸我享清福,我卻堅持幫忙鹵豆腐。”對于這份堅持,她解釋說,前來買臭豆腐的客人不僅有聞名而來的游客,還有多年的回頭客,“一定要讓老顧客吃到記憶中的那股熟悉的味道”。
(摘自《快樂老人報》2020年6月4日,周繼紅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