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棋
63歲的阿木爺爺火了。
不用釘子,不用螺絲,不用膠水,靠著一塊木頭,幾樣簡單的工具,憑借鋸、鉆、刨、鑿等手法,用榫卯手藝,一頓行云流水的操作后,木頭內(nèi)部就被分解成了各個部位,但這些部位依然彼此相連。一掰開,就成了一張凳子。一合上,還能當(dāng)枕頭!
他還用42根榫卯棱、4根榫卯柱、1個榫卯基,外加27道鎖環(huán)環(huán)相扣,做成縮小版世博會中國館。
制作“魯班凳”和“縮小版世博會中國館”的視頻放在網(wǎng)絡(luò)上后,上千萬名的國外網(wǎng)友紛紛點贊留言:“實在是太神奇了!”“這又是什么Chinese功夫?”
這股熱度也傳到了國內(nèi),阿木爺爺連人帶凳成了新晉網(wǎng)紅———西瓜視頻280萬粉,youtube123萬粉、海外總播放量2億多次。他更被許多人稱為“當(dāng)代魯班”“乘風(fēng)破浪的寶藏爺爺”。
阿木爺爺,是王德文在西瓜視頻上的名字。王德文,山東聊城人,現(xiàn)居廣西梧州,是一位木工匠人。王德文個子不高,身材略胖。他說話語速有點快,帶著聊城口音的音調(diào)。山東人直爽的性格和偶爾的一點幽默,讓我們的對話充滿趣味。
一身藍布衫,一頂舊草帽,一副繩規(guī)尺墨,是他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視頻中的模樣。他和小孫子一起玩木藝時的情景,與梧州特有的鄉(xiāng)野環(huán)境,自然交融在一起,形成一幅唯美的田園風(fēng)光圖畫,能讓人安靜靜地看上許久。
而給人們印象最深的,是他樸實的氣質(zhì),是那雙粗糙卻靈巧的手,是精湛的技藝。他的專一專注,那認真的神情,在周圍綠樹溪流的襯托下,頗有點“見素而抱樸”“以天合天”的意境,讓觀看者恍然看到了中國古老的木匠工藝傳奇。
【走紅】
“我最滿意的作品是魯班凳”
2017年初,王德文的小孫子誕生了。他喜出望外,和老伴從聊城到千里之外的廣西梧州市蒙山縣陳塘幫忙。他的人生,也隨之發(fā)生了重大改變。
王德文的兒子阿成,十多年前到桂林后,一直從事動畫影視、自媒體運營等方面的工作。2016年,阿成和梧州女孩春美結(jié)婚。兩人一同創(chuàng)業(yè),圍繞中國農(nóng)村題材,自己運作一個自媒體公眾號。春美的家鄉(xiāng)在梧州市蒙山縣陳塘鎮(zhèn)應(yīng)叫村,正好位于美麗的蒙江邊上。兩人婚后不久便離開了桂林,定居陳塘鎮(zhèn)。
雖已年過花甲,王德文依然有一顆好奇和學(xué)習(xí)的心。來到一個新的地方,一邊帶孫子,一邊了解那些自己尚未了解的事,認識那些尚未認識的人,在太多時候都是一種樂趣,也是發(fā)現(xiàn)新奇的路徑。他觀察廣西的亭子構(gòu)造,研究這里的水車。“我發(fā)現(xiàn)北方和南方的木建筑各具特色。每次看到新鮮的,遇到很多不懂的地方,我就上網(wǎng)去查,嘗試做一些新的玩意兒?!?/p>
他也會利用閑暇時間,在兒子阿成制作的探尋美食視頻中客串出演,但反響卻是不大。有一次,他在網(wǎng)上看到一段制作魯班凳的視頻?!澳嵌我曨l拍的有些籠統(tǒng),觀眾想邊看邊學(xué)的,肯定看不明白。要不要也拍一下做魯班凳的視頻呢?”
他把自己這個想法跟兒子商量,父子倆一拍即合。王德文告訴兒子:“拍的時候,一定要拍清楚,特別是尺寸多少,如何鋸、鉆、鑿等細節(jié)讓網(wǎng)友們看清楚,有興趣的可以跟著學(xué)?!?/p>
后來,花了大概5天的時間,王德文持一套中國傳統(tǒng)木匠工具,經(jīng)過鋸、刨、鉆、鑿等工序,將一塊平平無奇的大木塊,“變”成了一張開合自如的“魯班凳”。相傳,這是2600年前戰(zhàn)國時期魯班發(fā)明的“魯班凳”,又叫“魯班枕”,綽號“瞎掰”。
讓他和兒子沒想到的是,視頻一傳上網(wǎng),竟然一炮而紅了。不僅在國內(nèi),連在國外都有了眾多的忠實粉絲。
從此,王德文經(jīng)常把做木工活兒的視頻上傳到網(wǎng)上,而欣賞王德文的手工成了許多粉絲每天的必修課。
只見他把木材往跟前一放,“哧啦、哧啦”有節(jié)奏地拉著鋸,細碎的鋸末在空中飛揚,像細碎的雪花。當(dāng)他前一步后一步刨著凹凸不平的木料時,薄薄的刨花也是片片飛散起來,似乎帶著清淡的木料的香。
等到把粗糙的圓圓的木材刨成了光滑的四方的木塊,他在木板的一段找準(zhǔn)位置,釘上一個小釘子,系上墨線,再拿著墨斗,把身子彎成90度,使臉部與木板持平,乜斜著雙眼,把墨斗拉直,一彈,一道細細的黑線,醒目地出現(xiàn)了。
在諸多工藝里,王德文最愛的,是榫卯。一榫一卯,一轉(zhuǎn)一折,暗藏奇妙玄機;一凸一凹,一陰一陽,彰顯平衡共生。這一近乎失傳的工藝,可以賦予木頭最美的靈魂?!澳壳盀橹?,我最滿意的作品是魯班凳?!?/p>
難度高的,還有心型的“首飾盒”———把戒指藏在最里面,12道魯班鎖就成了層層機關(guān)的保險,沒點技術(shù),還真的打不開。
王德文家中有一大堆工具,各個型號的鋸子、斧子、刨子、尺子看得人眼花繚亂。但也有市面上買不到的工具。此時,王德文就得親自制作。當(dāng)時為做魯班凳,他曾手工磨出一根鋸片,最細的部分,只有0.3毫米。
制造中國館模型所需的42根榫卯棱、4個榫卯柱,1個榫卯基,27道鎖……筷子粗細的木條,指甲蓋大小的卯件,都靠他純手工慢慢打造。發(fā)布的視頻只有5分鐘,而制作中國館模型的時間,卻用了15天。
【難忘】
串百家門吃百家飯
王德文沒有想到,年過花甲的自己就這樣一下子出名了。面對“當(dāng)代魯班”的稱呼,他的聲音沒有一點興奮:“大家稱呼是大家的稱呼,我感覺遠遠不夠。我就是一個普通的農(nóng)民,干木工活多一點。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幾千年的文明和歷史,還有許多老師傅比我更強?!?/p>
“我做木工已經(jīng)49年了。做木工是自己的選擇,也有家庭的原因。我9歲的時候,父親因公在修井中觸電身亡。當(dāng)時我姐姐11歲,我下面還有兩個弟弟,我母親身體不好經(jīng)常多病,也不能常到生產(chǎn)隊干活,家里日子過得很艱難。所以,我就輟學(xué)在家和我姐姐到生產(chǎn)隊干活,到地里翻地瓜秧兒,找找草兒。大人干一天活兒記10個工分,一天掙1毛錢左右,小孩干一天8分?!?/p>
農(nóng)村的生活養(yǎng)成了王德文踏實和吃苦耐勞的性格。13歲那一年,做木匠的二大爺來他家?guī)兔Γ鼡Q屋子的木梁。“那時候,我家的鍋蓋壞了,我就請他幫忙做個鍋蓋,二大爺幫著做,我在旁邊看,有時搭把手??粗`巧的手,幾下子就做好的鍋蓋,我突然意識到學(xué)一門手藝挺好的。在農(nóng)村,木工很受人們尊重和歡迎,他們憑著技術(shù),通過手藝掙點錢補貼家用。”
學(xué)木工的想法就這樣在他心里扎根了。只要村里哪有木匠打家具,他都會摸到別人家里去學(xué)習(xí)。后來,他開始跟著村子的木匠四處闖蕩,串百家門、吃百家飯。
其間,王德文曾托人打聽幾位老師傅,想拜師學(xué)藝。但3年時間當(dāng)學(xué)徒是白干活,沒有工錢。
“不行,3年沒工錢,那家里沒收入怎么生活呢?!彼睦锉镏还蓜?,一邊干活,一邊“偷師”,“別人干活的時候,我就在旁邊看?;仡^,我就找一些廢木料來練手?!?/p>
19歲時,木工手藝他就基本全會了,也徹底認識到木工該怎么干活兒?!拔抑两裼浀糜幸晃焕蠋煾嫡f的話:做木工要手穩(wěn)、眼穩(wěn)、嘴穩(wěn),去人家做木工活,一定要認真做,不能亂拿,不能亂看,不能亂說。木材選用時盡量不選長木材,人們的錢也不豐裕,能省就省。”
空閑的時候,他也在家做家具,拉到市場去賣?!拔覀兌紩鹊绞袌錾先タ疾?,看看什么樣的家具好賣,質(zhì)量好的打到什么程度,然后按照質(zhì)量好的標(biāo)準(zhǔn)去做,做完后拉到市場去賣。受到大家好評后很開心?!?/p>
或許,年少的王德文拿起木工刀時,并未想過“擇一事,終一生”。他只是憑一把鋸、一支尺、一條線、一塊木,靠著那股做木活的認真勁兒和技術(shù),逐漸受到村民的認可?!霸谖?0歲的時候,已經(jīng)有活兒主動找上門。一天掙一兩元錢,這在上個世紀(jì)70年代的當(dāng)?shù)兀梢苑Q得上是高薪了。”
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王德文的技藝日臻成熟,手上也留下了許多“痕跡”?!?007年,一個下雪的冬天,我一人在家做馬扎。記得那天特別冷,我的手都凍麻木了,不靈活了,一晃神,右手食指被電鋸卸掉一塊?!?/p>
王德文的兒子阿成對這件事印象也很深,至今回憶起來依然唏噓?!坝捎谔鞖馓洌种父顢嗪蠛荛L時間沒有反應(yīng)過味來。到現(xiàn)在,他的手指也處于殘缺狀態(tài)?!钡@件事對王德文而言,并沒有什么影響,“做木工活兒的有幾人沒有受過一點傷呢!”
許多木工圖紙早已失傳,他就一次次試驗摸索?!笆畮啄昵?,我還小,我們村有一戶人家找我父親做一個龍頭拐杖,要求非常精細。當(dāng)時根本沒有圖紙,附近也找不到師傅會做,我父親那些天就天天琢磨,終于用了半個月時間做好了?!痹诎⒊裳壑?,自己的父親是一個愛琢磨的人,更是一個勤快的人。“他天天早晨5點起床,鼓搗木工活兒,或者收拾家務(wù)?!?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0/08/17/qkimagesbjgdbjgd202032bjgd20203209-3-l.jpg"/>
【靈感】
鉆研木工技藝為樂
人生前半場,王德文靠著木匠手藝養(yǎng)家。人生后半場,他以鉆研木工技藝為樂。
在許多人看來,一塊木頭上能玩出什么花樣?手工木藝所需的基本工具無非是護具、打孔工具、切削工具、打磨工具這幾種,只要掌握“鋸刨鑿斧鉆”這幾樣技術(shù),就可以開始木藝之路了。但是,只有內(nèi)行人才明白,備齊這些木藝工具之后,想要做出好的木藝品,還需要一樣很重要的東西,那就是靈感。
“一件作品完不成,琢磨不透,常常半夜睡不著,每天早晨5點多就起床了。早晨是我最有靈感的時候,許多想不明白的地方早晨能想通?!?/p>
而要想激發(fā)靈感,就需要不被任何的界線局限了眼界和思維,無論是網(wǎng)絡(luò)上的圈子,還是現(xiàn)實中的疆域。
梧州的天氣和美、山水之樂,加上弄孫之喜,喚醒了王德文的童年記憶,也給他的木藝創(chuàng)造帶來了新的方向??粗O子一點點長大,他滿心歡喜,一下子變成了“寵孫狂魔”。王德文并不善于言辭,他擅長的,是把語言以及感情融入在一件件作品里。
他為小孫子做一個簡易學(xué)步車,沒有一點現(xiàn)代科技元素,他用雙手細細摩挲它的紋理喚醒這塊木頭,把溫暖放進去,護他蹣跚學(xué)步。遇見隔壁的孩子在玩撥浪鼓,他當(dāng)即找來一根竹木,十幾分鐘的功夫,就變出一只青綠色的撥浪鼓,這是老人為孫子做的第一個玩具。還有,用幾段木料,一根細繩,變出會“做體操”的小人兒;一抽繩便會飛上天空的竹蜻蜓;用幾節(jié)竹筒做出手搖泡泡機;會走的小袋鼠、木質(zhì)機器人……凡是小孫子想要的,他都能做。而那只竹木雕出的小船,翠綠的顏色,在小溪里漂蕩,是小孫子的最愛?!拔覀円黄鸢汛旁谛∠?,他樂得咯咯直笑,站在水里都不想上岸了。”
“主要是逗小孩子玩。我一邊逗孩子玩,一邊學(xué)習(xí)。逗孩子玩的小木人、小哨子,以前就會做,那時候也沒時間去做?,F(xiàn)在做這些,回憶起自己的童年,充滿喜悅,也給孩子帶來快樂?!焙⒆痈蓛舻男β?,爺爺純粹的匠心,讓人仿佛又回到那單純無憂的童年,喚起了塵封的記憶。
前幾年小豬佩奇火的時候,小孫子看到別的小朋友拿著,也吵著要,他看了看,說了一句:“我給你做個高級的?!彼媚绢^給孫子做了一個。他還給自己的小孫子做過“魯班鎖蘋果”,看到視頻,外國網(wǎng)友更是驚呆了:阿木爺爺?shù)拇竽X,簡直就是一臺3D模擬器啊。
王德文不只是小孫子一個人的寶貝爺爺,更是全村的寶藏。他經(jīng)常有一些奇思妙想,做些詩情畫意的小物件。鳥吃地里的莊稼,就做個“自動”驅(qū)鳥器。廢竹筒、木頭邊角料,幾塊透明塑料紙,一個手作明燈,在夜晚熠熠生輝,點亮農(nóng)家人的夜。小院太單調(diào)?那就造一個小橋流水。
最近,他徒手做拱橋的視頻,在youtube上的播放量4300萬。不用釘不用角鐵,全靠一門中國自古就有的榫卯結(jié)構(gòu)技術(shù)拼接而成。帶上小孫子,走小橋看流水,那座拱橋仿佛有了生命,溫暖而快樂。
網(wǎng)友給阿木爺爺點贊:
@是桔子仙女呀:好厲害?。。。?/p>
@玫開妍笑:從小有這么多爺爺親手做的精致、獨一無二的的玩具,孫子太幸福了!
@UncleDang:文化輸出的榜樣!
@蜉蝣一生夢:好厲害,希望這些傳統(tǒng)工藝能繼續(xù)傳承下去!
問:您是否準(zhǔn)備讓兒子孫子傳承您的手藝呢?
答:我兒子木工手藝小的一般都會,我做木工活時,兒子也去畫畫線,鑿鑿。孫子若喜歡可以學(xué)學(xué),但到上學(xué)的時候就應(yīng)該去學(xué)校學(xué)習(xí),做完功課喜歡學(xué)的話可以學(xué)。
【開心】
日子就像一首田園詩
在工作時,王德文有專注之享、收獲之樂。住在鄉(xiāng)野,溪中垂釣,殺雞烹鵝是常事,而他卻偏要把最平常不過的事,變出許多花樣。
他把心中所想畫在紙上,又用工具做出心中的模樣???,他進深山去找寶物了。這一次他找到了一個老竹根。只見他把竹根鋸開兩半,削掉兩邊多余的竹屑,做了一個手柄和蓋子,把中間部分做成空心的,原來這做的是一個茶壺。茶壺的種類琳瑯滿目,有瓷器、木器、金器做的,用竹根做的確實很少見,真奇特!想象一下:倒入水的那刻,竹香混合著茶香,那香味讓人如癡如醉。閑暇時邀上三五好友一起品茶,真是人生一大樂事。
他用竹子制一架水車,或扎一段花籬,再用隨手可得的食材做出幾道美食。最簡單的一蔬一飯,一杯一箸,詮釋了太多人夢想的詩意棲居。
老友到訪了,王德文就在曠野中用一道辣子雞,一條清蒸魚,配上一壺酒,和著江邊清風(fēng),山中朗月,一起和友人回首往事如夢,別有一番愜意。無怪乎有的網(wǎng)友評論道:“老爺子的日子就像一首田園詩?!薄白屛易罡吲d的,就是我們爺仨到附近的河里去抓魚。我們住的地方有個小木屋,我父親沒事的時候就去釣釣魚,和孩子一起下水抓魚?!卑⒊烧f。
夏天到了,可惡的蚊子也跑出來了,王德文頓時想到要做個抓背撓癢癢的好工具。先是做好手柄,然后在上方做一個滾輪按摩,上下推動輪子轉(zhuǎn)動,起到了按摩的作用。最后在下方刻一個八爪形狀。這個工具有個好聽的名字叫不求人,當(dāng)真是不求人呢!
記得有句話: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王德文用他的木藝,向人們展示著中華的傳統(tǒng)技藝;用他的生活,向人們詮釋著從容恬淡的生活美學(xué);也通過視頻,向快節(jié)奏生活里的人們展示,將一生付諸到一件事上究竟會有怎樣的體驗。
問:您認為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
答:有些事情做的還遠遠不夠。做木藝還需要向更多師傅去學(xué)習(xí),做出新作品,展示給大家看。木工活就是干到老學(xué)到老。有人問我是不是退休了?我笑笑,我是農(nóng)民,沒有退休這一說,只要拿得動就要去干。到不能干活的時候,人生就要結(jié)束了。
問:您認為什么是幸福?
答:我最大的幸福是身體好干點活兒,做有趣的事兒。身體不好干不動活兒,坐在那里多病多災(zāi)是非常難受的。
問:今后有什么打算?
答:現(xiàn)在火了,影響是有的,打算也是有的。但我們做的遠遠還不夠,以后要嚴格要求自己,做事少出差錯。
【采訪后記】
采訪完王德文,看了阿木爺爺?shù)脑S多視頻,我感慨頗深。
從魯班凳到榫卯結(jié)構(gòu)的世博會中國館模型,從蘋果魯班鎖到木質(zhì)小豬佩奇,王德文在一榫一卯中加入一些新元素,讓傳統(tǒng)工藝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大潮流里熠熠生輝。王德文走紅海內(nèi)外,不是偶然。民族的、傳統(tǒng)的技藝有著獨特的生命力,當(dāng)這種生命力與新時代碰撞,必將綻放,喚醒更多人心中的那份美好。
如此,才是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