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云茂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623)
粵西地處山嶺重丘區(qū),雨季長且降雨量大,河塘密布。在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部分既有道路網絡和水系難免被截斷,需要進行改路、改溝(渠)、改河等措施來恢復其功能,方便當?shù)鼐用裾Ia生活。由于改路、改溝、改渠/河(簡稱“三改工程”)往往與涵洞設計密切相關,因此本文將改路、改溝(渠/河)及與之相關的涵洞設計變更一并考慮。由于目前尚無統(tǒng)一的標準指導三改工程設計和施工,導致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了設計方案主觀性大、施工質量參差不齊、天橋過高、通道積水,甚至凈空不夠等問題,成為激發(fā)路地矛盾的導火索,也成為滋生腐敗的溫床。據了解,某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高填方路基封閉了周圍為陡峻山坡的山坳,而該處種有經濟林,施工期僅設置了斷面為2m×2m的過水涵,通車后當?shù)卮迕裉岢鰺o上山通道,樹木無法運出,若采用頂管法打通路基做通道的費用達數(shù)百萬元,遠遠超出施工階段做涵洞的費用。江蘇徐州市高速公路建設指揮部楊春霞以徐濟高速公路為例,從設計、施工及政府協(xié)調等方面提出了改進措施;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崔晉清提出了常見改路、改溝(渠)設計要點。為高效高質量解決三改問題,本文在深入分析其原因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典型案例處理方案,提出改進建議。
三改工程是高速公路建設的線外附屬工程,涉及面廣、工點分布零散,功能、利益交叉。三改問題形成的主要原因如下。
(1)高速公路修建阻斷既有水渠、道路、河流、管道,未設計改建的;
(2)高速公路占用地方既有道路,原設計改路、改溝、改河與現(xiàn)場不符,需要調整;
(3)原設計存在改路、改渠高(低)于既有標準的;
(4)原設計改路(溝、河)長度不足;
(5)由于路基排水溝(邊溝)尺寸不能滿足雨季排水需求;
(6)改路、改溝、改渠、改河需結合改涵進行調整;
(7)考慮運營期安全,取消原設計天橋,增大涵洞斷面、新增改路;
(8)考慮臨永結合,與地方政府合作共建;
(9)考慮高山峽谷段橋梁運營期維護,修建檢修道路。
某高速公路主線長155km,原設計三改工程395處,工程造價約為7300萬元,施工過程同步施作三改工程。據不完全統(tǒng)計,對原設計三改工程變更的有96處,變更率24.3%;新增156處,較原設計增加約40%,工程造價增加約1800萬元。可見,由于協(xié)調各方利益訴求、設計遺漏等各種原因導致的三改工程變更、新增比例接近65%。
表1 “三改工程”主要類型
三改工程往往會改變當?shù)爻鲂姓叩某鲂辛晳T、改變水系流向,直接影響當?shù)厣a生活便利性。然而,與主體工程相比,三改工程往往得不到重視。在設計過程中,由于設計者經驗不足、趕工期、地形變化等因素對地方既有道路和水系的調查不夠深入,部分地方政府征地拆遷費用補償發(fā)放不及時,不能對施工圖中三改工程遺漏或不合理之處及時核查預判,容易導致三改工程遺漏或設計方案與現(xiàn)場不符的情況,返工甚至重復建設。
很多山區(qū)村道受地形條件限制,存在多處陡坡急彎,通行條件非常差,如完全按“對等原則”恢復,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如果按現(xiàn)行的高等級公路路線、路基、路面設計與施工標準,可能造成大填大挖,建設成本大幅增加。改路后,要盡量設計得更加合理,提高安全性能。然而,目前國內尚無統(tǒng)一的三改工程設計和施工質量驗收標準,造成了三改工程設計與施工帶有較大的主觀性。設計方由于無統(tǒng)一標準,在參數(shù)取值上可能偏于保守,而施工單位可能會因三改工程要求低、有利可圖,與地方政府合謀增加變更數(shù)量,導致業(yè)主利益受損,帶來審計風險。2019年6月實施的《小交通量農村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 2111-2019)為改路提供了重要參考,但高速公路三改工程仍然缺乏系統(tǒng)性、針對性的設計、施工技術指標與標準。
如圖1所示,被高速公路封閉的周圍陡峻的山坳,只設計了斷面為2m×2m的過水涵,未考慮到村民上山砍伐、運輸經濟林的需要,遺漏改路,導致運營期路地矛盾,后期補救代價巨大。
圖1 設計遺漏改路
如圖2所示,平原區(qū)低路基段,設計團隊為節(jié)約填方路基占地,降低路基高度,導致橋下、涵洞內路面位于凹曲線上,雨天積水嚴重,且橋下改路凈空無富余量,導致難以改造,雨季經常引發(fā)矛盾。
圖2 低路基造成的通道積水
如圖3所示,利用填方路基平臺設置改路,由于軟基太深,清淤不徹底,運營期路基不均勻沉降導致主線路基縱向拉裂。
圖3 利用填方路基平臺設置改路
如圖4所示,受地形限制挖方路段,可考慮利用挖方路基平臺設置改路,但必須做好安全防護措施和限速、警示標志。
圖4 利用挖方路基平臺設置改路
同樣地,可以利用橋下空間改路、改溝、改渠。如圖5所示,某高速公路原設計“天橋+改路”路線長540m,路面為寬4.5m的水泥路,最大縱坡15%,填方3000m3,挖方58760m3,占地面積5953m2,天橋跨徑為3×30+20m,凈空高約30m,造價274.7萬元,改路119.8萬元。若取消天橋,采用增大附近“涵洞+調整”改路的方案,路面寬度不變,路線長1273m,最大縱坡12%,填方7860m3,挖方96660m3,占地面積21972.4m2。取消天橋可減少274.7萬元;涵洞斷面由1-4m×4m調整為1-6m×5m汽車通道并移位變更可減少39.2萬元;改路增加86.4萬元。合計節(jié)約227.5萬元。可見,通過優(yōu)化設計,順坡就勢,降低了施工難度,節(jié)約了造價,有利于運營期養(yǎng)護和行車安全。
圖5 天橋改路
如圖6所示,通過分割涵洞斷面,滿足排洪兼灌溉需求,實現(xiàn)一涵多用。在過人或過車兼過水的涵洞中,常采用抬高路面的方式,實現(xiàn)功能渠劃。
圖6 排洪兼灌溉
如圖7所示,涵洞出口低于附近水田,如不解決灌溉問題,水田將變旱地。為把涵洞水引排至下游較高水位用于灌溉,在涵洞內設置掛壁式渡槽抬高水位。
圖7 掛壁渡槽
如圖8所示,該段路基穿過魚塘,導致路基兩側魚塘不能連通,左側魚塘無法供水;涵洞設置應考慮魚塘的干塘;沖涮瀝青路面的雨水流入魚塘易產生污染。這些問題通過合理設置魚道、塘斗、渡槽得到有效解決。
圖8 塘斗、魚道及渡槽
如圖9所示,路基截斷水渠,路基頂面標高與既有水渠齊平,且水渠縱坡較小,無法通過路基下設置圓管涵恢復水系,且山坡大樁號側橋臺地形陡峻,采用路基右側與排水溝并行設置蓋板溝進行恢復,大樁號側部分采用渡槽恢復。
如圖10所示,粵西山區(qū)耕地資源非常有限,村民往往利用相鄰山頭的高差修建水渠,出現(xiàn)多處山頂有水田的情況。在設計過程中,如果公路從兩山頭間穿過,在水渠與路基高差合適時可采用圓管涵恢復水系,結合水田變旱地的成本,決定是否采用渡槽恢復。
圖9 改渠裁彎取直
圖10 山頂灌溉渠引流
如圖11所示,該段路基位于縱向半填半挖區(qū),原設計改路坡度較大,結合現(xiàn)場實際,通過取消涵洞1,新增填平區(qū),增大挖方側排水溝和涵洞2斷面,優(yōu)化改路方案。
如圖12所示,原設計棄土場位于山間凹地,施工期間由于征地困難,施工方另選棄土場,導致該處無足夠棄土填平山坳,山間積水形成堰塞湖,旱季水深約6m~8m,存在浸泡路基風險。在施工期間采取補救措施,設置漿砌片石護坡,增加線外改溝,在異地設置1-2m×2m過水涵,以滿足汛期泄洪壓力。
圖11 取消涵洞后的功能恢復
圖12 異位設涵+改溝
如圖13所示,某高速公路匝道階段既有水渠,且匝道路面高度和渠頂基本持平,通過設置“倒虹吸+改渠”的方式恢復灌溉功能。
圖13 倒虹吸
如圖14所示,某高速公路互通區(qū)存在排水隧洞,供地方水電站用,施工期核查原設計發(fā)現(xiàn)缺少具體方案及相應工程量,予以增補。
圖14 引水隧洞
如圖15所示,為改河、改溝與沿河樁基防護相結合的斷面形式。改移河道往往是裁彎取直,會改變河床的糙率,流速加大,對河堤的沖刷作用加強,需要采用漿砌片石護坡等防護措施。對于臨河樁基,防沖刷及陡坡防護設計可與改溝統(tǒng)籌考慮。
對于大型改渠、改河工程,應及時與地方水利部門溝通,并以正式文函的形式征詢地方意見,必要時應請具有水利工程設計資質的單位設計或技術咨詢。
圖15 改溝與沿河樁基防護相結合
圖16 改路標準橫斷面圖
1.成立三改工程及既有地物調查小組,明確組織架構、工作職責及工作機制。在設計期間全線核查三改工程設計,避免因設計調查不細,導致漏項及設計不合理。在初步設計階段與地方政府及村民聯(lián)合開展調查,與地方政府簽訂恢復協(xié)議,明確既有道路、排水溝(渠)、河道的寬度、結構、材料及改擴建計劃等,并進行現(xiàn)場丈量和拍照存檔。
2.堅持實事求是、設計指標對等恢復的原則,實行標準化設計、動態(tài)設計和人性化設計,注重功能恢復與安全、經濟、便捷、生態(tài)環(huán)保相結合,盡可能統(tǒng)一標準,合理規(guī)避審計風險。
3.加強施工過程檢查、驗收,確保施工質量。同時,倡導臨永結合、通道共用、資源集約利用理念,特別是改路、檢修通道應優(yōu)先考慮與施工便道相結合。如利用填方或挖方平臺改路;在棄土場改路,消化棄方;橋下排水溝與地方水溝共用;改溝與臨河樁基防護相結合等。
4.完善規(guī)章制度,規(guī)范管理。除滿足設計變更細則要求外,還應明確不同變更費用等級所授予各部門人員的權限,明確操作流程,提高變更效率和質量。鑒于三改工程方案的變數(shù)較大,對征地有直接影響,施工單位應在實施前逐個核查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并完善變更手續(xù)后方可實施。建設單位應建立三改工程變更臺賬,跟進地方政府來文和變更會議紀要的協(xié)調處理情況,以免問題堆積,引發(fā)路地矛盾、阻工和停工。
以下為粵西山區(qū)某高速公路項目結合實際地形地質及既有道路、水系標準采用的設計情況。
1.路線。改路縱坡應盡量控制在10%以內,提升安全性能;通道凈寬、凈空應考慮實際通行需要和未來發(fā)展規(guī)劃。小半徑路段應設置必要的交安設施。
2.挖方邊坡。參照主線邊坡地質地形條件,三改工程應盡可能避免高填深挖,挖方邊坡(挖方高度<20m)坡率建議按以下原則設計。(1)一般土質邊坡:坡率1:1~1:1.5。(2)膨脹土、高液限土邊坡:a)邊坡最大高度H≤6m者,采用一坡到頂:邊坡坡率n1=1.25~1:1.5;b)邊坡最大高度6<H≤12m者,采用分級設坡:邊坡分級高6.0m,n1=1:1.25~2,邊坡平臺寬2~3m。(3)巖石路段:對于弱~微風化路段采用1:0.3~1:0.75;強風化~全風化路段邊坡率可取1:0.75~1:1。(4)對于路堤缺土路段,路塹邊坡應結合取土方案綜合設計,可適當放緩邊坡,對孤立山包原則上削平取土石,減少邊坡防護工程。(5)對于確實難以繞避的路塹高邊坡,應盡量減少錨桿錨索等工程加固措施,確保邊坡穩(wěn)定。
3.填方邊坡。一般填方路基邊坡坡率可根據路基填料種類、邊坡高度和基底工程地質條件確定,推薦值如表2所示。
4.線外圓管涵。線外改溝改渠與道路交叉時往往采用圓管涵在地下穿越。圖17為云茂高速公路項目改溝采用的Ф15cm的混凝土預制圓管涵方案。
5.改溝(渠)斷面尺寸。改溝、改渠的方案,應綜合考慮原溝渠情況、施工便道是否易于到達、施工難度、可靠性和經濟性等因素而定。對于石料豐富且廉價的地區(qū),應優(yōu)先選用漿砌片石,其次是現(xiàn)澆混凝土和磚砌。圖18為某高速公路項目采用的部分改溝斷面形式。壁厚根據過水斷面大小而定,斷面在2m×2m以上時采用現(xiàn)澆混凝土經濟性較差。設計應盡量做到同種規(guī)格水溝的壁厚統(tǒng)一,以免村民之間產生不必要的攀比心理,同時也便于質量檢查、驗收和計量。
表2 填方路堤邊坡坡率推薦值
表3 改路路面結構形式示例
圖17 線外圓管涵基礎大樣圖(單位:cm)
圖18 改溝斷面圖(單位:cm)
改路(溝、河)設計只靠與地方政府簽的協(xié)議是不行的,必須在勘察設計階段安排經驗豐富的設計人員深入調查,切實解決出行者的實際問題,確保改路溝、渠、河,方案能滿足各方合理訴求。
應綜合考慮既有道路恢復、后續(xù)規(guī)劃需求,以及地方水系(含魚塘供水和干塘)、上下游農田灌溉(山頂灌溉)、泄洪要求,設計合理的涵洞斷面和出口高程。
高填方路基封閉山坳時應預留村民上山耕作、伐木和運輸通道;平原區(qū)在設計低路堤時,必須重視過人過車通道的凈空和積水問題,通道凈寬與凈空必須滿足當?shù)卮笮蜋C械和運輸需要。
在主線路基附近的原設計棄土場取消或增加時,必須同步核查排水方案,設置完善的排水溝,以免形成堰塞湖,危及路基安全。
由于三改工程往往會根據實際條件進行調整,建議在實施前逐個復核推薦方案和預征地范圍的變更,避免不必要的征地拆遷。
為集約、節(jié)約利用土地和通道等資源,三改工程應結合新農村建設、土地整治、共用通道,實現(xiàn)效益最大化。
三改工程應遵循規(guī)格對等、安全、經濟、便捷、生態(tài)環(huán)保原則,還應與地方規(guī)劃配套,建議加快相應技術指南的研究編制工作,便于標準化、裝配化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