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鈞青,孟令一,趙 靜
(上海市長寧區(qū)天山中醫(yī)醫(yī)院 治未病科,上海 200051)
筋膜炎是人群中好發(fā)的一類常見疾病,以局部疼痛、僵硬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針刀治療是目前臨床治療本病的常用方法之一。于2017年1月~2019年6月間,筆者采用微針刀淺刺松解筋膜法治療筋膜炎,臨床療效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80例病例均為2017年1月~2019年6月上海市長寧區(qū)天山中醫(yī)醫(yī)院治未病科門診就診的筋膜炎患者,由SPSS軟件隨機種子數(shù)生成隨機數(shù)字,采取隨機數(shù)字信封法進行分組,分為微針刀通督松筋組(40例)和常規(guī)針刺組(40例)。經統(tǒng)計學分析,治療前兩組患者在性別、平均年齡、平均病程、VAS評分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均>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病例一般資料比較
①有外傷后治療不當、勞損或外感風寒等病史。②多發(fā)于老年人,好發(fā)于兩肩胛之間,尤以體力勞動者多見。③背部酸痛,肌肉僵硬發(fā)板,有沉重感,疼痛常與天氣變化有關,陰雨天及勞累后可使癥狀加重。④背部有固定壓痛點或壓痛較為廣泛。背部肌肉僵硬,沿骶棘肌行走方向常可觸到條索狀的改變,腰背功能活動大多正常。X線攝片檢查無陽性征。
①符合筋膜炎的臨床診斷標準。②發(fā)病部位在頸椎、胸椎及腰椎部位;③年齡在18歲~75歲之間;④病程超過2周;⑤患者知情同意,自愿配合。
①病例剔除:不符合納入標準而被錯誤納入的病例,或雖符合納入標準而納入后未治療的病例,需予剔除。②病例脫落:符合納入標準而因某種原因未完成研究的病例,當屬脫落病例。如發(fā)生不良反應者計入不良反應的統(tǒng)計;治療時間2周以下而終止治療的,判為脫落病例,經2周治療后因無效而自行脫落的病例應計入療效分析。
根據患者發(fā)病的部位,選取經脈循行部位有筋結條索狀改變和存在壓痛點的區(qū)域為主要治療點。如果是頸部,則取督脈、頸夾脊和足太陽膀胱經在頸部循行部位,如果是背部或腰部,則取督脈、華佗夾脊和足太陽膀胱第一側線在腰背部的循行部位,每條經脈循行點上定3點~5點,一次操作定點一般不超過20個。在定點區(qū)域用碘酒或75 %酒精皮膚消毒,右手持 0.4 mm 或0.6 mm刃寬度針刀,左手持酒精棉球,繃緊定點處的皮膚,用指切進針法快速進針,針刀進入皮下后,在淺筋膜層進行松解,深度不超過5 mm,在皮下筋結處快速切割2下~3下,待手下感覺到筋結處被松開后出針,并用棉球按壓傷口并止血。1周治療1次,以3周為1療程。
采用常規(guī)針刺夾脊穴法,患者坐位,用0.3 mm×40 mm毫針,常規(guī)針刺雙側夾脊穴,針刺深度0.5寸~1寸,1周治療2次,以3周為1療程。
上述兩組完成1個療程治療后,即刻觀察療效和各項指標。
采取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用于疼痛的評估?;镜姆椒ㄊ鞘褂靡粭l長約10 cm的游動標尺,一面標有10個刻度,兩端分別為“0”分端和“10”分端,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難以忍受的最劇烈的疼痛。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判定。治愈:背部疼痛消失,活動自如,無復發(fā);好轉:背部疼痛減輕,活動時稍有不適;未愈:癥狀無改善。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隨機、對照臨床研究方法設計,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3.4.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微針刀通督松筋組總有效率為92.50 %,常規(guī)針刺組為70.00 %,組間臨床療效比較,兩組數(shù)據經Ridit處理,z=2.033,P=0.042,P<0.05,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3.4.2 兩組疼痛VAS評分比較
經正態(tài)性分布檢驗,治療前、治療后與治療前后差值的數(shù)值分布均不符合正態(tài)性分布(P<0.05),故采用秩和檢驗分析。治療前兩組患者VAS評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組內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有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后VAS評分差值比較,微針刀通督松筋組與常規(guī)針刺組比較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筋膜炎患者VAS評分變化情況比較([M(Q)],分)
背肌筋膜炎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以反復發(fā)作的頸腰背等彌漫性疼痛為主要癥狀,可伴有局部沉重感、冰涼感、麻木感等,臨床又被稱為“背肌纖維炎”“背部軟組織勞損”“肌筋膜疼痛綜合征”等。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社會老齡化,電子產品及空調的普及,本病患病率呈上升的趨勢,該病容易反復,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
針刀治療筋膜炎有著很好的療效[3],但普通針刀刃寬約1 mm,操作時常需針刀深入至深部組織進行松解,患者的針感很強,很多時候需要局麻藥物的輔助,因而普通針刀對術者的專業(yè)要求較高,操作時有一定安全風險,且消毒要求也較高,部分的患者也因其針刃較寬,針感較強而有畏懼感,這一切,也都阻礙了針刀在治療軟組織源性頸肩腰腿痛方面的進一步應用和推廣,有研究表明,針刀淺刺效果并不差[4]。
《素問·刺齊論篇》“刺皮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骨”和《素問·皮部論篇》“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奠定了通過皮部治療經脈疾病的理論基礎?,F(xiàn)代研究亦表明,大多數(shù)的軟組織源性頸肩腰腿痛病位較淺,往往在淺筋膜層病變,而淺筋膜在頸肩腰腿痛的發(fā)病機理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端貑枴ぎ惙ǚ揭苏撈份d“其病攣痹,其治宜微針”,在另一方面也奠定了應用微針治療疼痛性疾病的理論基礎,現(xiàn)代許多醫(yī)療實踐表明,對淺筋膜進行治療對大多數(shù)的軟組織源性頸肩腰腿痛有著很好的效果[5]。從傳統(tǒng)醫(yī)學的另一方面而言,背部的督脈、華佗夾脊和足太陽經等背部經脈屬陽經,與頸腰痛發(fā)病相關,《素問·骨空論篇》載“督脈為病,脊強反折”,《靈樞·經筋篇》云:“足太陽之筋……其病小趾支跟腫痛,腘攣,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現(xiàn)代也有研究證明治療督脈對于筋膜炎有很好的效果[6]。微針刀淺刺通督松筋療法(刃寬0.4 mm~0.6 mm 的細針刀),在督脈及華佗夾脊及其他背部陽經循行的部位松解切割淺筋膜即可激發(fā)經氣,具有舒筋通絡、行氣活血、溫陽散寒、解痙鎮(zhèn)痛的療效,在臨床上對于頸肩腰臀部筋膜炎的患者具有非常好的療效。
本項臨床研究表明,微針刀通督松筋法治療筋膜炎,有較好的療效,值得在臨床進一步研究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