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珊,王萌,張國莉
PICC為臨床常用的靜脈輸液通路,具有創(chuàng)傷小、留置時間長等優(yōu)點,在臨床廣泛應用[1]。腫瘤患者置入PICC后需要經(jīng)過3~6個周期的化療,作為侵入性操作,PICC長期留置會導致導管相關性血栓、感染等并發(fā)癥[2]。目前PICC置管所致的無癥狀上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23.3%~38.5%[3],其引起的肺栓塞占總體肺栓塞發(fā)病率的38%,致死率可高達25%[4]。預防血栓的方法主要包括藥物及功能鍛煉,長期應用抗凝藥物雖可降低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但引起患者局部出血和腦出血的風險也隨之增加。美國靜脈輸液護士學會(INS)輸液指南指出,PICC置管患者應盡量使用功能鍛煉等非藥物性對策預防血栓[5]。針對PICC術后功能鍛煉的內容較混雜,標準不一,患者依從性差,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簡單、易行的上肢運動方案。本研究制定上肢運動方案并應用于183例腫瘤PICC置管患者,取得較滿意的效果,報告如下。
1.1對象 選取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在哈爾濱醫(y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置入PICC的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18歲;②穿刺點在肘窩上方且一次穿刺成功;③置管前各項凝血指標均在正常范圍內;④上肢活動能力正常,能配合完成功能鍛煉;⑤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①置管側存在其他靜脈通路;②超聲報告顯示上肢靜脈存在血栓;③存在血栓高危因素(如肥胖、血栓史、靜脈炎、高血壓及糖尿病等);④存在上肢血管畸形、腋下淋巴結腫大等影響靜脈回流;⑤并存心、腦、肝、腎重要臟器嚴重疾病者。剔除出院后未在我院門診按時導管維護或不配合檢查者。共納入患者386例,將2018年3~10月的192例設為對照組,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的194例作為觀察組,研究過程中對照組剔除8例,觀察組剔除11例,最終分別184例和183例完成研究。兩組一般資料情況比較,見表1。
表1 兩 組 一 般 資 料 比 較
1.2方法
1.2.1干預方法
兩組均采用同一公司生產(chǎn)的三向瓣膜式PICC導管(導管型號4Fr,長度為60 cm,內徑為0.85 mm)。對照組住院期間按照《外周中心靜脈導管技術與管理》[6]給予常規(guī)護理,包括從置管前到拔管期間的評估、指導上肢運動、觀察與監(jiān)測、以握拳為主的功能鍛煉、預防并發(fā)癥的護理等。出院后由患者自行觀察,與患者建立微信聯(lián)系,以便及時溝通。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上肢運動,具體如下。
1.2.1.1成立PICC干預小組 小組成員包括1名腫瘤科醫(yī)生、1名病區(qū)護士長及10名PICC專科護士。醫(yī)生與護士均要求具有2年以上工作經(jīng)驗。醫(yī)生負責參與上肢運動方案的討論與制定、對護士培訓,對患者各項指標的測量及答疑;護士長負責制定干預方案,設計上肢運動記錄卡,組織、協(xié)調小組成員;護士負責參與方案制定、干預實施、導管維護、患者隨訪及數(shù)據(jù)收集等。
1.2.1.2制定上肢運動方案 本研究基于血栓形成理論[7],依據(jù)美國臨床腫瘤學會[8]關于靜脈血栓的預防指南和我國《外周中心靜脈導管技術與管理》[6]中對PICC置管患者手臂的活動要求,結合相關文獻及腫瘤患者PICC置管特點,由干預小組反復論證討論后形成PICC患者上肢運動方案。
1.2.1.3實施上肢運動方案 PICC干預小組成員經(jīng)培訓、考核合格后,對患者以床旁指導和微信干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干預。①手指關節(jié)活動。置管側手指關節(jié)五指做緩慢的伸直拉伸,保持2 s,再放松屈曲,保持2 s。②手部力量練習。置管側手臂伸展與軀干呈30~60°保持不動,緩慢握拳,力度逐漸增加,直到握緊拳頭,保持2 s,再次放松拳頭,保持2 s,促使手臂血液回流。③腕關節(jié)屈伸。置管側腕部關節(jié)緩慢進行最大張力的掌屈與背屈伸指運動,使腕部關節(jié)達到最大程度的伸展與屈曲,兩個動作各保持2 s。④肘關節(jié)屈伸。置管側肘部關節(jié)進行緩慢伸直運動,保證上臂與軀干呈30~60°,前臂與上臂在一條直線上,保持2 s,再做前臂緩慢屈曲運動,前臂與上臂呈150~180°,保持2 s。⑤肩關節(jié)活動。雙側肩關節(jié)做上下聳肩,肩部關節(jié)前后移動,伸展雙側手臂抬于胸前,做拍手與分離運動,手臂與軀干呈90°。兩個動作各2 s。以上每一步動作各交替重復15次為1組,運動時間約1 min。完成以上5步為1個周期,用時5 min,患者每次練習2個周期。首次干預前由醫(yī)生對患者進行解釋和評估,專科護士每天就上肢運動方案對患者一對一指導2次,每次10~15 min,共3 d,并在出院前對患者進行考核,保證完全掌握?;颊叱鲈汉髮⑸现\動方案具體內容及錄制的運動視頻發(fā)至患者或家屬微信,并對患者指導和監(jiān)督。從置管后24 h開始上肢運動鍛煉,每天在早、中、晚飯后練習1次,3次/d,直到下一個化療周期開始,共持續(xù)鍛煉28 d。
1.2.1.4填寫上肢運動記錄卡 PICC干預小組設計上肢運動記錄卡,記錄每天早、中、晚上肢運動完成情況、穿刺點有無滲液,置管側手臂有無腫脹、疼痛感,局部皮膚有無發(fā)熱變紅,直接在卡片上打鉤。在院期間,PICC專科護士每次指導患者上肢運動后教會患者填寫記錄卡。出院后,由患者或家屬準確填寫,同時提高患者的運動依從性。
1.2.2評價方法 ①腋靜脈血流動力學指標。采用Philips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7~14 MHz,由固定的2名小組成員(醫(yī)生、護士各1名)分別于置管前、置管后14 d、21 d、28 d測量,測量前患者完成2個周期的上肢運動,于運動1 h后測量腋靜脈最大血液流速,單位時間平均血液流速。②靜脈血栓形成。應用超聲按照相關標準[9]確診置管后14 d內、21 d內、28 d內導管靜脈血栓形成情況。③導管相關并發(fā)癥。由2名小組成員分別于置管前、置管后14 d、21 d、28 d觀察判斷穿刺點滲血、靜脈炎(按照靜脈輸液護理指南[10]中的評判標準)、導管異位及穿刺點發(fā)紅情況。導管異位的判斷標準[9]:影像學顯示PICC導管尖端位于腔靜脈以外。以上結果均于患者復診、導管維護或入院進行下一個周期化療時測量或者經(jīng)上肢運動記錄卡獲得。
1.2.3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行χ2檢驗、秩和檢驗、t檢驗及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1兩組不同時間靜脈血栓發(fā)生情況、腋靜脈最大血流速度及平均流速比較 對照組置管后14 d內、21 d內、28 d內分別發(fā)生靜脈血栓15例、21例、29例,觀察組分別發(fā)生6例、9例、13例,兩組比較,χ2=4.039、5.156、6.785,均P<0.05。兩組腋靜脈最大血流速度及平均流速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腋靜脈最大血流速度及平均流速比較
2.2兩組干預期間導管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期間導管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3.1上肢運動有利于提高腫瘤PICC置管患者血流速度 本研究顯示,腋靜脈最大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的組間效應、時間效應及交互效應具有顯著性(均P<0.01),說明上肢運動有利于提高腫瘤PICC置管患者血流速度,可以有效對抗PICC置管引起的血液淤滯。這與周欣宇[11]對PICC置管患者的運動效果相似。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為血液流速緩慢、血管內膜受損及血液的高凝狀態(tài)[12]。腫瘤患者PICC置管過程中會造成血管壁損傷,刺激血管收縮,導管留置效應改變血液流動方向,導致血液流速減慢;而腫瘤患者因腫瘤細胞釋放促凝物質和炎癥因子激活凝血系統(tǒng)導致自身處于高凝狀態(tài);加之患者擔心活動引起導管脫落會自覺減少置管側手臂運動,進一步降低血液流速。據(jù)報道,早期、系統(tǒng)、規(guī)律的置管側肢體運動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速度[13]。觀察組上肢運動方案包括手指關節(jié)活動、手部力量練習、腕關節(jié)屈伸、肘關節(jié)屈伸及肩關節(jié)活動,以此幫助手掌、前臂、上臂肌群收縮,肌肉收縮可增加上臂肌群收縮后負荷,引起上肢靜脈擠壓作用,促進上肢血液和淋巴液回流,促使腋靜脈血液流速及血流量增加。
3.2上肢運動方案有利于降低腫瘤PICC置管患者血栓發(fā)生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置管后14 d 、21 d和28 d靜脈血栓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均P<0.05),說明上肢運動有利于降低靜脈血栓發(fā)生率。PICC相關性血栓在置管后1個月內高發(fā),應早期開展上肢運動并配合常規(guī)超聲檢查預防患者上肢靜脈血栓發(fā)生[5,13]。觀察組置管后每天進行規(guī)律上肢運動,通過上肢運動記錄卡監(jiān)督患者運動依從性,且出院后PICC??谱o士就上肢運動通過微信與患者溝通,規(guī)范了運動準確性,以此改變血液淤滯,避免血栓形成;同時在患者每周導管維護時,會進行超聲監(jiān)測,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Ⅰ級、Ⅱ級無癥狀血栓,有效避免了進一步發(fā)展。
3.3上肢運動有利于減少腫瘤PICC置管患者導管異位 表3結果顯示,觀察組導管異位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赡芤驗椋颊甙l(fā)生導管異位多與運動方式有關,觀察組住院期間由PICC專科護士進行一對一指導,出院后亦通過微信指導和答疑,確保上肢運動正確,避免導管反復移動或異位。本研究觀察時間較短,兩組穿刺點滲血、靜脈炎、穿刺點發(fā)紅發(fā)生率無統(tǒng)計學差異,有待進一步觀察。
綜上所述,上肢運動有利于增加腫瘤PICC置管患者腋靜脈血流速度,降低靜脈血栓及導管異位。建議腫瘤醫(yī)院開展針對PICC置管后上肢鍛煉相關項目的??谱o士培訓,提高護士對PICC置管患者的指導水平,將上肢運動作為常規(guī)健康宣教內容應用于臨床,以改善PICC置管患者上肢靜脈血液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