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霞(江蘇省揚中高級中學)
語文教學是一個不斷遇到新的問題、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與學是兩種不同的教育形態(tài)。在教師教的過程中,是一種釋放的過程,將我們內(nèi)在的東西傳播給學生,而學生學的過程,是一種接納的過程。教與學相互施以作用,如何能夠更好實現(xiàn)二者的融合,是一個不斷反思的過程。
王夫之曾經(jīng)說過:“吾之與學者相接也,教無不可施。吾則因其所可知,而示之知焉;因其所可行,而示之行焉。其未能知,而引之以知焉;其未能行,而勉之以行焉。未嘗無有以誨之也。”
筆者在給學生進行作文指導時,遇到一些具有深度的材料,自己要先進行思考,然后再給學生進行評講,給他們寫出自己的評語,這個過程,其實也是在和同學們進行的一種思想的交流。下面是筆者給學生寫的一篇作文分析:
議論文往往重在深度,“傾聽”是人的一種重要的行為,它雖然沒有什么復雜的舉止,卻可以很好地體現(xiàn)一個人的修養(yǎng)。此外,真正做好一件事,不是強迫自己去做,而是應該更好地去理解這種行為背后的內(nèi)涵與價值?!皟A聽”是人謙卑的一種體現(xiàn),更是對人的一種尊重,還可以在傾聽的過程中,更好地汲取他人的經(jīng)驗和知識,進而揚長避短,讓自己的人生受益,此外,傾聽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對方的訴求,讓自己能夠用包容的態(tài)度去對待他人,也給自己帶來更加寬松的生活環(huán)境。
在給學生寫評語時,也是我們自己反思的過程,傾聽不僅僅是人生必需的調(diào)劑品,對于學生而言也是一種人生觀、世界觀養(yǎng)成的重要手段。
通過上面的案例告訴我們,在我們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自己也要反思,反思生活,反思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教學是兩個不同個體相互施加影響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個體都在發(fā)生著改變,而如何促進彼此的改變,離不開反思的過程。正如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樣,沒有反思就不會促進教學的迅速發(fā)展。
反思,其實可以理解為一種自我審視,從反向來思考自己所存在的問題,或者是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反思,我們可以讓教與學兩種行為達到一種相互適應與融合,進而促進兩者的發(fā)展。反思是對教學過程的一種回推,在回推的過程中,尋找自己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沖突與矛盾,以及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
如我們在教荀子的《勸學》的時候,往往會感到不可思議,為什么這么簡單的道理,會有很多人不理解,無法堅決執(zhí)行?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只有不斷向別人學習,向未知靠攏,我們?nèi)祟惒艜M步,個人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會之中,這么簡單的道理,荀子卻要不斷地論述與闡明。而我們的社會中,依然有很多人連這么簡單的道理都不懂,他們整天混跡于社會之中,不懂得積極向別人學習,去探究未知。有時候,他們會選擇自我封閉,自視甚高,不懂得傾聽。所以,學習了《勸學》之后,發(fā)現(xiàn)荀子真的是十分偉大。
所以,荀子的案例告訴我們,教育中盡管有很多簡單的道理,但我們還是要對孩子們進行循循善誘的講解,當然,我們也要去積極探究,為什么孩子們不喜歡學習,為什么總是喜歡自我封閉??傊處煴仨氃诓粩嗟姆此贾?,與學生不斷融合,讓他們逐漸養(yǎng)成一種自主責任意識。
陶行知說過:“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guī)則,教職員躬親共守。”我們經(jīng)常在教學中,要求學生要多反思自己,而我們總是躲在小樓成一統(tǒng),不能夠大膽地提煉自己,塑造自己。
我們平時在課堂實踐中,經(jīng)常會有很多嘗試,但是我們總是嘗試過后,就放棄了,不能很好地從理論上加以突破。我們總是自稱是一線教師,是最了解學生的教師,實則不然,我們可能只是一個愚笨的耕耘者,而不是一個教育學家,我們無法從實質(zhì)上去發(fā)現(xiàn)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可能會自怨自艾,可能會將責任甩鍋給學生,其實這是我們沒有將自己好好提煉一番。盡管可能我們沒有鑄造理論的能力,但是我們可以從理論中尋覓線索,為我們的教育教學指點迷津。
例如,蘇聯(lián)教育家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他認為學生的發(fā)展有兩種水平:一是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fā)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有了這樣的理論,我們就明白應該不斷引導學生努力學習,提升他們自身的發(fā)展?jié)摿Γ斎?,使用何種手段,就要靠我們在不斷的思考中得到。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提道:“教學過程要注重對學生思維過程和思維方法的引導,注意發(fā)展學生的辯證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注重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邏輯性?!?/p>
在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同時,教師同樣離不開思維的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在不斷反思的過程中,讓我們自己得到提煉與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