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霞,田宏先,施 毅,李小玉
(山西省農業(yè)科學研究院高寒區(qū)作物研究所,山西 大同 037008)
隨著我國旱地農業(yè)的發(fā)展,在我國北方,芥菜型油菜將會有更大的發(fā)展。芥菜型油菜是我國西部高原和北方干旱地區(qū)的一種優(yōu)勢作物[1],芥菜型春油菜主根發(fā)達,入土較深,因此對干旱有較強的抗性。晉北地區(qū)栽培條件和肥水水平相對較弱,而芥菜型春油菜耐瘠薄,能在這些地區(qū)長期存在和廣泛分布[2-3]。引進推廣新品種,省時省力,快捷有效,對當地農業(yè)增產、農民增收有意義重大,為了篩選出適合山西晉北晉西北旱作條件下的高產油菜新品種,本課題組進行了油菜新品種(系)的引種試驗。
從4個不同省份不同生態(tài)區(qū)共收集到22個芥菜型春油菜品種,其中晉油6號做對照,由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高寒區(qū)作物研究所油菜課題組提供,參試油菜品種(系)及來源見表1。
試驗于2018年設在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高寒區(qū)作物研究所毛皂試驗基地進行,該地位置 N39°36.2'',E112°45.7'',平均海撥1 085.7 m,當地土質類型為黃質沙壤土,年均氣溫7.9℃,年均降雨量367.0 mm,其中7月—8月降水量比較集中,占全年總降水量的88.0%以上,年平均相對濕度48%,最小相對濕度19%,年均無霜期131 d,年均風速2.4 m/s,年均蒸發(fā)量2 028.8 mm,pH值7.3,試驗田地勢平坦,肥力均勻,適宜芥菜型春油菜的正常生長,前茬作物為馬鈴薯。
表1 參試油菜新品種(系)及來源Tab.1 New rape varieties and their sources
所有品種播種小區(qū)面積為長×寬=2 m×5 m=10 m2,種植6行,株距×行距為25 cm×30 cm,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3次重復,晉油6號為CK,地溫穩(wěn)定在10℃以上時各材料同時于2018年5月6日播種,播種方式為人工條播,播種深度3~4 cm,管理方法等同當地的大田,在出苗2周后隨間苗中耕同時噴施藥物防治蟲害,在出苗1個月后進行第1次澆水,在盛花期時滴灌進行第2次澆水,生育期內觀察記錄其田間生長情況及抗倒伏和感病情況,成熟期每小區(qū)隨機取樣20株進行室內考種,各小區(qū)材料角果80%變黃時要及時收獲,單收,不統一進行。
按照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平臺、國家作物科學數據中心《油菜種質資源描述規(guī)范》執(zhí)行,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嚴格按照國家統一標準執(zhí)行。糧食和油料千粒質量的測定法按照GB5519-1988執(zhí)行。①物候期:出苗期、抽薹期、始花期、盛花期、終花期、成熟期;②形態(tài)特征及生物學特性:株型、分枝形態(tài)、花色、裂角性、粒型、粒色、抗倒伏性、白粉病發(fā)病率。③農藝性狀:株高、莖粗、有效分枝數、主軸有效長度、主軸上的角果數、全株角果數、每角粒數、千粒質量;④經濟性狀:產量。
采用Excel和DPS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由表2可知,懷仁大黃芥的生育期最長,為100 d,嚴小村芥最短,為62 d,其余品種為二者之間,上述品種都能正常成熟。
主要生物學特性見表3。
表2 各品種(系)的物候期及生育期(日/月、d)Tab.2 Phenological period and growth period of each variety
2.2.1 株型
(4) 干字型輸電塔x向和y向的位移響應極值分別出現在風向角15°和60°,且風場類型并不改變這一最不利的風向。B類風場的位移響應約介于兩沖擊風場間,且風速越大、測點高度越高,這一特征越明顯。
主要有3種類型,帚型、筒型和扇形,大部分品種(系)屬于帚型,四子王旗油菜屬于扇形,海西相日德芥、溴源芥、湟中芥、高廟黃芥、嚴小村芥都屬于筒型,且都來自青海。
2.2.2 分枝形態(tài)
大部分品種屬于上生分枝類型,四子王旗油菜屬于勻生分枝類型,海西相日德芥、溴源芥、湟中芥、高廟黃芥屬于下生分枝類型。
2.2.3 裂角性
海西相日德芥、溴源芥、湟中芥、高廟黃芥、嚴小村芥存在裂角性,其他品種表現良好。
表3 不同品種(系)的形態(tài)特征和生物學特性Tab.3 Morp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varieties
2.2.4 出苗率
海西相日德芥、高廟黃芥、A18、嚴小村芥出苗率低且苗期長勢弱。
2.2.5 抗倒伏性
海西相日德芥、高廟黃芥、湟中芥、嚴小村芥抗倒伏弱,枝干弱。
內蒙大黃芥、四子王旗油菜、張北大黃芥、平魯步步高微感白粉病,而青海的品種不表現感病。
主要農藝性狀見表4。
2.3.1 株高
參試品種株高范圍在85~210.2 cm,懷仁大黃芥最高,溴源芥最低
2.3.2 莖粗
溴源芥3.3 cm最粗,嚴小芥最細1.0 cm。
2.3.3 有效分枝數
溴源芥、湟中芥最高,分別為67個和61個。廣靈黃芥和神池大黃芥最少,分別為19個和20個。
2.3.4 主軸有效長度
張北大黃芥和懷仁大黃芥主軸有效長度最長,分別為62cm和89cm,廣靈黃芥和神池大黃芥最短,分別為41cm和44cm。
2.3.5 主軸上有效角果數
懷仁大黃芥的最多為72個,最少的是嚴小村芥為13個。
2.3.6 全株角果數
懷仁大黃芥、張北大黃芥最高,分別為1210個和1072個,大辣芥居中818個,A18最少193個。
2.3.7 每角粒數
四子王旗油菜最多為26粒,廣靈黃芥最少為13粒。
2.3.8 千粒質量
青大芥和湟中芥最低,分別為1.0 g和1.1 g,最高的為大辣芥5.8 g。內蒙大黃芥、四子王旗油菜、內引1號、海西相日德芥、張北大黃芥、廣靈黃芥、平魯步步高、懷仁大黃芥和右玉土芥居中,為 3.1~3.8 g。
從表4可以看出,參試品種產量為489~2 602.5 kg/hm2,最高前3位的是張北大黃芥、懷仁大黃芥和大辣芥,分別為2 602.5 kg/hm2、2 281.5 kg/hm2和 2 118 kg/hm2,比對照分別增產38.8%、21.7%和12.9%,張北大黃芥較CK產量差異極顯著,其余兩個表現差異顯著。其余品種產量均比CK低,最低的是高廟黃芥和嚴小村芥,比CK低73.9%和72.8%。
表4 不同品種(系)主要農藝性狀表現表Tab.4 Main agronomic characters of different varieties
通過田間試驗發(fā)現了3個高產的新材料,分別是張北大黃芥、懷仁大黃芥和青海引入的大辣芥。建議下年繼續(xù)試驗,進一步鑒定其田間的穩(wěn)定性。引進優(yōu)質高產、穩(wěn)產、抗性好的芥菜型春油菜品種并進行對比試驗意義重大,通過試驗篩選出適宜山西省晉北和晉西北油菜主產區(qū)的品種,實現增產增收,切實提高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