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凌凌 黃恬恬
摘要: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迅速崛起,信息亂象叢生,一些傳統媒體的新聞可看性越來越弱,跟在網絡新聞后面亦步亦趨,甚至抄襲網絡新聞的傾向越來越明顯,議題設置的能力越來越差,影響力逐步下降。英國作為全球電視節(jié)目的創(chuàng)意大國和制作大國,多年來,“素人”節(jié)目經久不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均表現不俗,和國內綜藝節(jié)目嚴重依賴明星效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以此為鑒,電視媒體作為傳統主流媒體,電視新聞記者應充分認識自身的責任,傳播主流價值觀,嚴格履行社會責任。
關鍵詞:英國 素人節(jié)目 電視新聞 記者
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對傳統媒體造成了很巨大沖擊,削弱了傳統電視媒體設置議程的功能,在人人都是記者的情況下,大眾無限制地、自發(fā)地參與討論,新聞出現了泛娛樂化的趨勢,沖擊著主流意識形態(tài)。
英國“素人”節(jié)目制勝的法寶——始終關注社會
不管新聞的表現形式如何多樣,傳播渠道如何拓寬,新聞的內核始終是內容,如果新聞丟掉了內容,就等于把武功廢了,繳械投降了。相反,要持續(xù)保持對尖銳社會問題的關注,感知社會不斷變化的溫度,回歸新聞的初心,滿足人們的信息需求,傳播主流價值觀,才能擔當新聞的使命。以真人秀節(jié)目為例,在國內,明星真人秀是真人秀節(jié)目的主力軍,沒有閃亮明星的真人秀節(jié)目容易受到冷落,傳統電視媒體越來越少涉及。理由是,中國人的性格內斂,不出戲,素人不好找。但是,明星真人秀高昂的制作成本讓傳統電視媒體不堪重負,甚至有些力不從心。而反觀電視創(chuàng)意大國英國,占據電視熒屏主流卻是“素人”真人秀節(jié)目,不僅節(jié)目依舊火爆,熱度不減,因為制作成本少了明星的“大頭支出”,制作的水準也越來越高,市場份額高居前列的BBC、ITV等傳統電視豪門,創(chuàng)意點子更是層出不窮,“素人”真人秀節(jié)目占了真人秀節(jié)目70%以上。
英國的電視機構結合獨立的第三方進行受眾調查,來分析這些“素人”真人秀節(jié)目靠什么取勝。結果發(fā)現,其中的“法寶”,并不是很多人之前所認為的那樣,宣揚名利、一夜暴富、一夜成名這些內容,或者是獵奇,去窺探明星的生活,然后去評頭論足,而是不斷地直擊一些社會熱點問題或是一些有分歧的話題。剝開這些節(jié)目的內核,它反映的都是普通人的情感,讓人感知到人性的回歸,在潛移默化之中完成了對觀眾的感化,宣揚了社會的正能量,引起了普通人的共鳴。
英國“素人”節(jié)目的“選題”標準
英國“素人”真人秀節(jié)目尋找創(chuàng)意的靈感,就和新聞記者尋找新聞選題一樣,涉及的社會問題領域非常廣,幾乎是一個“銀河系”的選擇,但還是有規(guī)律可循,主要分為三類選題:第一類選題,叫做“謝天謝地這個人不是我”。比如,有一檔紀實類的真人秀節(jié)目,叫做《救濟一條街》,英國4臺的一個節(jié)目,它講的是英國伯明翰的一個貧民窟,這個貧民區(qū)當中有百分之七十的人是失業(yè)的,只能吃救濟。救濟窮人這件事,每次在英國的大選中,都會引起爭論。有人認為,不應該救濟他們,給他們保護太多,也有人認為,他們很可憐,應該救濟。所以,這個節(jié)目選取了幾個家庭來看他們究竟是怎樣生活的。這個節(jié)目非常受歡迎,超過平常三倍的收視。窮人在看的時候,這個節(jié)目是一面鏡子,他們覺得和自己的生活非常相似;中產階級看了會想,這是一個窗口,這是一個他們從來不知道的世界。節(jié)目引發(fā)了大家的思考:社會還不是那么公平,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英國人在做“謝天謝地這個人不是我”這類選題的時候,喜歡做兩級搭配的節(jié)目。比如,有一檔節(jié)目關注肥胖問題,叫做《超級重和超級瘦》,讓超級重的人和超級厭食癥的人在一起生活,食譜進行互換,最后體現的是一種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方式。還有一檔節(jié)目,就是讓有超級潔癖的人和一幫非常臟亂的人生活在一起,讓有超級潔癖的人去幫非常臟亂的人收拾屋子。還是講故事,看看這個人為什么是這樣,最后反映出來的是大家相互幫助。其實主題是非常溫暖的,積極向上的。還有一檔節(jié)目也是兩級搭配,叫做《生死之間》,讓有自殺傾向的、有嚴重抑郁癥的人和得了絕癥的人生活在一起,看能不能相互影響。這類節(jié)目不是用說教的方式,而是將社會的話題換成真人秀的形式去展現,去引起大家思考,探討的是生命的主題。
第二類選題,叫做“這個人有可能是我”。有一檔素人真人秀節(jié)目叫做《陽光下的房子》,選擇三組普通家庭,給他們一定數量的預算資金去找房子,然后在找房子的過程中發(fā)生各種各樣的事情。這個節(jié)目在日間檔非常受歡迎。受歡迎的原因其實不在于這些素人本身多么有特點,關鍵是有真實的需求,房子的類型不一樣??吹娜司蜁耄绻亲约?,這房子要不要買,有沒有人和自己持同樣的想法。探討的是如何去分配生活的主題。還有一檔節(jié)目叫做《養(yǎng)老院里4歲的孩子們》,讓一幫4歲的孩子和養(yǎng)老院里的老人生活在一起,看看孩子們的天真能不能改變老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最終探討的是老齡化的問題,看的人會想:“我也有老去的那一天,到時候我的想法會不會是這樣的?”
第三類選題,同樣是和社會熱點有關,叫做“這個人為什么不是我”。比如,有一檔節(jié)目叫做《你為什么這么富有》,讓特別富的人和特別窮的人生活在一起,看看每個人是如何生活的,去探討財富多與寡背后的密碼,如何看待財富的話題等。
“謝天謝地這個人不是我”,“這個人有可能是我”,“這個人為什么不是我”,都是真人秀所關注到的領域,這三類選題,不管是哪一類,對新聞從業(yè)者都是有啟示意義的。英國的同行,都是通過這些“素人”真人秀節(jié)目,將很多的社會問題放在一個好玩的殼子里面進行展現,既有娛樂,又有嚴肅的信息。而縱觀國內外的現象級節(jié)目,不論是新聞還是綜藝節(jié)目,剝去節(jié)目模式的新玩法,背后都有對尖銳社會問題的探究和關注。比如,中國的網絡綜藝《奇葩說》,比如BBC的變性人的真人秀、殘疾人交友約會節(jié)目,都是要讓更多人聽到社會少數群體或者非主流群體的聲音。再比如東方衛(wèi)視的紀錄片《人間世》還有《急診室24小時》,都是以講故事的形式,直面生死、老齡化等其他媒體以往很少觸及的尖銳社會問題。
電視媒體作為主流媒體,不僅定位明確,權威性和公信力較強,還擁有強勢話語權,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守住自己的陣地,堅持傳播主流價值觀是電視新聞記者的必然選擇。
社會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如果新聞記者不去展示這些變化,不去關注現實的社會問題,如果對社會失去了感知力,而是熱衷于跟在網絡媒體后面炒剩飯,所制作出來的新聞終將會因為與時代脫節(jié)而被拋棄。電視新聞記者要在堅持自身優(yōu)勢的同時,還要借助新興媒體的力量,嚴格把控新聞內容的真實性、權威性,促進主流價值觀傳播。
(作者單位:江西廣播電視臺)
責編:樂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