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江
2020年6月6日,位于武漢市武昌區(qū)街道口勸業(yè)場的武漢大學校門牌坊遭攪拌車撞擊后受損,消息一出,引發(fā)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作為馳名中外的百年名校,武漢大學的校門牌坊見證了武大人篳路藍縷的發(fā)展歷程。武漢大學,矗立在長江之濱的武漢三鎮(zhèn),它倚靠珞珈山,面朝東湖水,校內古樹參天,曲徑通幽,風景如畫,被譽為“中國最美的大學”之一?!叭沦p櫻,唯有武大”,每當草長鶯飛的陽春三月,獅子山下的櫻花大道上游客如織。人們迎著晨曦,在美麗的校園內鑒賞櫻花、品讀武大。除了櫻花之外,中西合璧的古樸建筑、優(yōu)雅的人文風貌以及百年積淀的學術底蘊,也讓每一位親臨武漢大學的游客沉醉其中。讓我們共同走進這所百年名校,探尋其背后的歲月滄桑。
武漢大學的歷史,最早可上溯至1893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chuàng)辦的“自強學堂”。當時正值洋務運動高潮,張之洞、李鴻章等開明官紳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宗旨,冀望“師夷長技以自強”,繼而達到“徐圖自強”的目的。鑒于此,張之洞首倡在武昌創(chuàng)辦自強學堂,以獎掖后進, 培養(yǎng)國用之才。1902年,自強學堂更名為“方言學堂”。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在武昌發(fā)動起義,旋即成立湖北軍政府,由此打響了清王朝覆滅的第一槍。辛亥革命的爆發(fā),宣告了中國封建帝制的終結,武漢這座“首義之城”也永載史冊。1913年,北洋政府成立后,在方言學堂的基礎上創(chuàng)辦了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1923年,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更名為國立武昌師范大學,1925年又更名為國立武昌大學。1926年,隨著北伐軍進駐武漢,國民政府決定將原國立武昌大學、國立武昌商科大學、省立醫(yī)科大學、省立法科大學、省立文科大學以及私立文華大學等學校合并,組建國立武昌中山大學,又稱國立第二中山大學。1928年7月,國民政府改組武昌中山大學,組建國立武漢大學,由此成為近代中國首批國立綜合性大學之一,也是湖北省第一所高等學府。1928年底,國民政府選址在武昌珞珈山下修建國立武漢大學校舍,一直賡續(xù)至今。民間有言“武昌有個珞珈山,珞珈山上建黌門”,珞珈山成為武漢大學的代名詞。1932年春,全校師生遷入珞珈山新校舍。全面抗戰(zhàn)初期,武漢很快落入日軍鐵騎之下,全校師生隨國民政府內遷大西南,并在四川樂山復課。1946年10月,又遷回武昌珞珈山復校。至1946年底,國立武漢大學已設有“文、法、理、工、農、醫(yī)”六大學院,包括21個系和8個研究所,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望。
新中國成立后,武漢大學迎來了新的曙光。尤其是1952年的全國院校調整,武漢大學的學科門類得以充實,專業(yè)設置更為全面,實力頗為雄厚。改革開放以后,武漢大學迎來了新的發(fā)展契機。1999年,世界權威期刊《Science》將武漢大學列為“中國最杰出的大學之一”。2000年,武漢大學與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yī)科大學合并組建新的武漢大學,揭開了學校改革發(fā)展的嶄新一頁。新世紀以來,武漢大學在全國高校中率先推行高等教育體系改革,各項事業(yè)蓬勃發(fā)展,學校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如今,武漢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是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2019年,學校在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第257位。
現(xiàn)行的武漢大學?;諡?993年慶祝百年校慶時所設計。武漢大學的?;請D式為圓形,上方為武漢大學的英文校名,呈弧形狀,表達了學校國際化辦學理念和成為國際一流大學的奮斗目標與價值追求。居中為武漢大學優(yōu)秀歷史建筑之一的獅子山圖書館造型,表達了學校獨有的地標特征和文化內涵。中間下書的阿拉伯數(shù)字“1893”,表明了武漢大學的建校歷史。下書“武漢大學”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由毛澤東同志題寫。武漢大學校慶日為11月29日,其源于1893年11月29日湖廣總督張之洞向光緒帝上奏《設立自強學堂片》并獲得批準之日,自強學堂遂由此創(chuàng)辦。
武漢大學占地近5000畝,建筑面積達200多萬平方米,共有四個校區(qū)。其中,文理學部所在的校區(qū)是武漢大學的老校區(qū),也是主體校區(qū)。校區(qū)內擁有眾多民國時期歷史優(yōu)秀建筑群,其中15處被列為國務院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東湖風景區(qū)游覽景點。2016年9月,武漢大學優(yōu)秀歷史建筑群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名錄”。
如果仔細查看武漢大學校園鳥瞰圖,可以發(fā)現(xiàn)置于建筑群中間的是獅子山建筑群,兩側半包圍的建筑屹立至今。最左側包圍的建筑是老外文樓,最右側包圍的建筑是數(shù)學與統(tǒng)計學院。前面的建筑從左到右依次是學生宿舍和宇字齋、地字齋等,整個建筑群的布局,主要參照中式軸對稱形制分列。學校整體規(guī)劃依山就勢,以獅子山圖書館為整個校園的制高點,將各個學院、工廠、宿舍以及農場等建筑物,依照各自的性質、功能以及武漢的風向氣候等,采取“三點、放射狀”布局。校園建筑將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與西方古典建筑特征有機融合,運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形式最后設計出了融貫東西、中西合璧的武漢大學早期建筑。
武漢大學優(yōu)秀歷史建筑大多興建于1928年。當時,南京國民政府以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為基礎組建國立武漢大學,并邀請著名林學家葉雅各先生對校址進行踏勘。葉雅各先生認為武昌郊區(qū)東湖之濱、羅家山一帶風景秀麗,適合辦大學。李四光先生前往考察后認為,這是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并親自測定校址范圍。正如首任校長王世杰先生后來回憶道:“珞珈山一帶優(yōu)點有三:一為風景優(yōu)美,有山有水;二是當?shù)剞r田有限,不致占去很多耕地;三是在此建校,啟發(fā)文化,為天下先,對武漢居民特別有利?!苯?jīng)過多方論證,最終選取東湖之濱的珞珈山一帶作為新校址,珞珈山校區(qū)因此而建。
為了修建珞珈山校區(qū),李四光及葉雅各親赴上海,聘請畢業(yè)于麻省理工學院的美國建筑師開爾斯(F. H. Kales)先生來負責校園總體規(guī)劃布局和建筑單體設計。開爾斯結合中國傳統(tǒng)園林布局思想和山勢規(guī)劃,決定營造中西結合的現(xiàn)代大學校園。整個校園耗時7年建設完工,一期工程(1929年3月—1932年1月),主體有文學院、理學院、運動場、國立武漢大學牌樓等共13項,耗資共150萬銀元(因通貨膨脹,實際耗資170萬銀元),中央政府與湖北省政府各支持75萬銀元,李宗仁撥款20萬銀元;二期工程(1932年2月—1937年7月),主體有圖書館、體育館、珞珈山水塔、法學院、理學院(擴建)、工學院、農學院(未竣工)等共17項。在二期工程建設中,中央政府和湖北省政府又各支持75萬銀元。余下部分,由委員們通過各種渠道籌得,如漢口市政府、湖南省政府、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捐資等,總計400萬銀元;三期工程有醫(yī)學院、大禮堂,均因經(jīng)費短缺而未建。
1932年1月,一期工程竣工;3月,國立武漢大學由武昌東廠口正式遷入珞珈山新校舍。在5月26日舉行的新校舍落成典禮上,蔡元培盛贊武大在短時間內有長足的發(fā)展,還贊譽珞珈山新校舍工程設計新穎,是國內最漂亮的大學建筑。建成后的校園,建筑群整體上遵循“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中國傳統(tǒng)原則,中西合璧的宮殿式建筑群古樸典雅、巍峨壯觀,冬季陽光充足,夏季南風吹拂,配合湖光山色的美景,堪稱“近現(xiàn)代中國大學校園建筑的佳作與典范”。
獅子山圖書館
在武漢大學的眾多建筑中,位于獅子山的武漢大學圖書館格外醒目。它不僅是武漢大學的地標建筑,同時也入選為武漢市十大地標建筑之一,更是武漢大學的精神象征。圖書館背對東湖,南向珞珈山。圖書館的東、西兩翼為文學院、法學院,相對矗立,堪稱一對姊妹樓。文學院屋頂采用翹角,寓意文采飛揚;法學院四角飛檐平緩,顯得端莊穩(wěn)重,寓意法理正直、執(zhí)法如山。俯瞰圖書館,大樓整體外觀為中國傳統(tǒng)殿堂式,主樓頂部為八角歇山頂,周圍附樓為歇山頂,外部裝飾極具中國傳統(tǒng)特色,完整展現(xiàn)了中國宮殿式建筑的威武莊嚴。
老齋舍
老齋舍是武漢大學最早的學生宿舍,如今依舊作為學生宿舍在使用。老齋舍建于1930年,從這里走出了74位兩院院士。整棟建筑與獅子山連在了一起,建筑師順應山體的自然地勢變化巧妙地進行設計建造。建筑的東西方向有50個開間,總長近200米,沿山坡等高線建造了不同樓層的建筑,共有三排,一排比一排高,形成了高低錯落的兩重內天井的院子。如果從遠處眺望老齋舍,確實頗有一點布達拉宮的氣勢。老齋舍最有趣味的是齋名,是按照“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久、辰宿列張”的序列來為16個宿舍門洞命名的,如“天齋室”“地齋室”等。
工學大樓
工學大樓座落于武漢大學珞珈山北麓,大樓正面(北面)與理學院相望,融歐式建筑風格與中國古典建筑特色于一體。新中國建立后,武漢大學對內部院校進行調整,工學院被撤銷,工學大樓也就作為辦公大樓在使用,一直延續(xù)至今。工學院主樓的四角各有一個配樓,四樓相望,均為矩形平面,內有內廊,單檐歇山式屋頂,并蓋有孔雀藍琉璃瓦。中心建筑物即為主樓,以主樓為中心構成對稱體的建筑均可視為配樓,是為“主從有序”,由此形成眾星拱月之勢。整個大樓的屋頂設計也別出心裁,下檐采用孔雀藍琉璃瓦,屋頂采用透明玻璃作屋面,再用四個反扣的橘黃色陶缶疊成寶塔狀,形成四角重檐尖頂?shù)氖帐?;方圓結合,紅白藍三色相間,形成中外少有的屋頂形式。
校門牌坊
校門是學校的標志性建筑。武漢大學的校門牌坊最早可追溯至清末,當時張之洞將“自強學堂”易名“方言學堂”時,就曾在校門前矗立有牌坊,但已無照片佐證。1931年,國民政府在武昌街道口勸業(yè)場處修建有木制結構的老牌坊,不幸的是,翌年發(fā)生的一場龍卷風使牌坊盡毀。1937年,學校在原址上重修校門牌坊,也就是前文所提及的被撞毀的石牌坊,這也是武漢大學留存至今的唯一一座民國校門牌坊。這個校門牌坊由繆恩釗、沈中清設計,是四柱三間單檐歇山式鋼筋混凝土牌坊,琉璃瓦頂,略施斗拱,油漆彩繪,古樸大方。四根八棱圓柱,寓意喜迎來自四面八方的莘莘學子。正面的“國立武漢大學”六字,由時任武漢大學數(shù)學系教授的蕭君絳所題,背面的“文法理工農醫(yī)”六字,則由中文系教授劉賾書寫,表達了學校辦學的學科規(guī)模。柱頭上的云紋,代表著高等學府的深邃和高尚,氤氳著濃厚的文化氣息。上覆孔雀藍琉璃瓦,簡潔典雅,超凡脫俗。
民國時期著名教育學家,時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被仨錆h大學過往歲月,篳路藍縷,勵精圖治,珞珈山上風云際會,周恩來、董必武、陳潭秋、羅榮桓等都在此指點江山;辜鴻銘、竺可楨、李四光、聞一多、郁達夫、葉圣陶等亦在此激揚文字,真可謂“名師薈萃,英才云集”。
談及民國時期的武大名師,就不得不說到學校的歷任校長。1928年7月,國立武漢大學籌建之初,“大學院聘劉樹杞、王星拱、李四光、周覽、麥煥章、黃建中、曾昭安、任凱南諸氏為國立武漢大學籌備委員”,以后陸續(xù)承擔學校創(chuàng)建工作的還有石瑛、王世杰、葉雅各等人。1928年至1949年的20多年間,國立武漢大學迎來了五任校長,除劉樹杞、劉秉麟兩位屬短期過渡外,任職時間較長的王世杰、王星拱、周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來自北京大學;此外,歷任校長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將“敦請優(yōu)師”作為辦好一所大學的先決條件。經(jīng)著名教育學家、時任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的舉薦,不少學界青年翹楚也紛紛來到武大任教。譬如,李四光曾任北大地質系教授;王世杰、周覽、燕樹棠、皮宗石曾任北大法律系教授;石瑛、王星拱曾任北大化學系教授;丁燮林曾任北大物理系教授;陳源曾任北大英文系教授等。他們先后離開北京大學,赴武漢大學任教,奠定了國立武漢大學發(fā)展的堅實基礎。抗日戰(zhàn)爭期間,國立武漢大學西遷樂山以避兵燹。在西遷歲月中,王星拱校長聘請著名學者朱光潛出任教務長,聘請辛亥義士趙師梅出任訓導長。他還殫精竭慮,抱病奔波,廣攬人才,徐賢恭、鄔保良、黃叔寅、鐘興厚、葉圣陶、唐長孺、高尚蔭、桂質廷等名師即延聘于樂山時期,學校的學術地位在逆境中反呈蒸蒸日上之勢??箲?zhàn)勝利以后,周覽擔任校長,他延聘留美學者50多人。1946年到1948年間,國立武漢大學教授人數(shù)由102人增加到134人,教員總數(shù)由198人增加到297人。
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武漢大學更是精英輩出、人才濟濟,走出了一批杰出校友,如法學家端木正、實業(yè)家黃彰任、化學家王佛松、經(jīng)濟學家劉詩白、科學家劉西堯、醫(yī)學家童朝暉以及授予“上將軍銜”的劉亞洲上將和小米創(chuàng)始人雷軍等。他們活躍在祖國建設的各條戰(zhàn)線上,不僅是武漢大學的驕傲,同樣也是中國人的榜樣和楷模。截至2019年,武漢大學有專任教師377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890余人,有11位中國科學院院士、7位中國工程院院士、3位歐亞科學院院士、 9位人文社科資深教授、22人次“973項目”(含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6位“863項目”計劃領域專家、4個國家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65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5位國家級教學名師、23位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
武漢大學的學科綜合實力在國內高校中也是屈指可數(shù)的。在2017年教育部舉行的學科評估排名中,武漢大學有19個A類科目,其中4個學科被評估為A+,分別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地球物理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4個學科被評估為A,分別為法學、生物學、軟件工程、公共管理;11個學科被評估為A-,分別為哲學、理論經(jīng)濟學、中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數(shù)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水利工程、工商管理;在ESI學科的世界排名中,武漢大學有11個學科進入全球前1%行列。
武漢大學的科研實力也頗為雄厚,成果豐碩,現(xiàn)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2個2011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2個國家高端智庫、2個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共享平臺、9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5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還擁有7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0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yǎng)基地、10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和1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等。除此之外,武漢大學每年定期出版國內外學術期刊多達36種,各類各層次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更是走在全國高校前列。
可以說,武漢大學從誕生之日起,就把自身發(fā)展與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相連。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武大人弦歌不輟、賡續(xù)文脈;在改革開放激流勇進的時代,武大人學以報國、追求卓越、銳意創(chuàng)新。這些都激勵著今天的武大人,秉承家國情懷、立鴻鵠之志,勇做新時代的奮進者與開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