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斌
(平定縣人民醫(yī)院,山西 陽泉 045200)
手術是臨床中比較常見的治療方式,其能夠快速的對臨床病癥進行治療,可較好的應對臨床的復雜病癥,在實際臨床中能夠較好的降低病死率,手術中麻醉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現(xiàn)階段臨床的麻醉方式較多,但仍然比較缺乏理想的麻醉鎮(zhèn)痛方式,羅哌卡因是臨床中比較常用的一種麻醉藥物,相對麻醉鎮(zhèn)痛效果較好,這一藥物是一種酰胺類的強效麻醉藥物,能夠有效進行麻醉,且麻醉維持時間較長,但目前這一麻醉藥物在臨床中的用藥濃度不同,對具體的用藥濃度臨床中存在一定的爭議。羅哌卡因在臨床諸多麻醉手術中是必不可少的藥物,而其藥物濃度存在爭議,為良好將這一藥物用于臨床麻醉中,我院將其臨床的具體狀況進行探索與分析[1]?,F(xiàn)就我院收治的手術治療患者64 例,隨機分組,研究其在臨床中的麻醉鎮(zhèn)痛效果,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篩選2018 年4 月至2019 年10 月我科室收治的手術治療患者64 例作為研究對象,選用電腦隨機數(shù)字法按照1:1 的方式分為研究組和對比組,研究組32 例,男17 例,女15 例,年齡在22-67 歲,平均(36.5±2.3)歲;對比組32 例,男18 例,女14 例,年齡在20-66 歲,平均(35.8±2.1)歲,兩組性別與年齡資料對比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院方倫理委員會審核,同意開展此次研究,研究有意義。納入標準:納入對此次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的患者;納入非過敏體質的患者;納入未合并多種病癥的患者。排除標準:排除對此次研究用藥過敏的患者;排除精神異?;蛘哒Z言交流障礙,不能配合完成研究的患者[2]。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為開腹手術,具體麻醉方式為連續(xù)硬膜外麻醉,羅哌卡因用藥均為經(jīng)硬膜外導管注入(0.2%羅哌卡因),在羅哌卡因用藥后,確認患者有感覺阻滯且沒有不良反應進行麻醉誘導,麻醉誘導:咪達唑侖0.08-0.1 mg/kg,舒芬太尼0.5-1.0 μg/kg;麻醉維持:丙泊酚3-12 mg/kg/h,瑞芬太尼6-60 μg/kg/h,監(jiān)測患者的BIS,間隔1 h進行一次硬膜外羅哌卡因注射(0.2%羅哌卡因),手術結束前注射0.2%羅哌卡因5 mL,術后對比組采用0.1%羅哌卡因加用150 μg 舒芬太尼,融入生理鹽水中進行泵注麻醉鎮(zhèn)痛;研究組采用0.2%羅哌卡因麻醉鎮(zhèn)痛,也加用150 μg 舒芬太尼,也需融入生理鹽水中泵注[3]。藥物信息:羅哌卡因(生產企業(yè):山東新時代藥業(yè)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90298;規(guī)格:477 mg);咪達唑侖(生產企業(yè):江蘇恩華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0980025;規(guī)格:5 mL:5 mg);舒芬太尼(生產企業(yè):宜昌人福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2022076;規(guī)格:2 mL:0.1 mg);丙泊酚(生產企業(yè):Fresenius Kabi AB;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080023;規(guī)格:20 mL:0.2 g)。
1.3 觀察指標。對比兩組術后12 h、1 d、3 d 的疼痛評分(VAS)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疼痛評分采用VAS 量表在不同的時間段檢測患者的疼痛狀況并記錄最終評分;常見不良反應為惡心嘔吐、發(fā)熱、低氧血癥[4]。
1.4 統(tǒng)計學分析。此次研究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用SPSS 20.0 進行,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參考P<0.05。
2.1 研究組與對比組術后12 h、1 d、3 d 疼痛評分的比較。研究組術后12 h、1 d、3 d 疼痛評分均明顯小于對比組,可以良好的進行麻醉鎮(zhèn)痛,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12 h、1 d、3 d 疼痛評分的對比(±s,分)
表1 兩組術后12 h、1 d、3 d 疼痛評分的對比(±s,分)
組別 例數(shù) 12 hVAS 評分 1 dVAS 評分 3 dVAS 評分研究組 32 1.3±0.4 1.5±0.5 1.5±0.4對比組 32 2.7±0.5 3.0±0.8 3.1±0.9 t - 12.368 8.994 9.189 P - 0.000 0.000 0.000
2.2 研究組與對比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的比較。研究組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與對比組沒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的對比[n(%)]
羅哌卡因是臨床中比較常用的一種純左旋體酰胺類局部麻醉藥物,在實際臨床研究中表明,羅哌卡因在人體麻醉中有較好的耐受性,大量運用可誘發(fā)心律失常,但明顯低于布比卡因藥物[5]。
結果顯示:在開腹手術患者中進行0.2%羅哌卡因運用,在術后不同時間段的麻醉鎮(zhèn)痛效果更好,而產生的不良反應與0.1%羅哌卡因沒有顯著差異,在實際臨床中的整體運用效果更好,原因分析為:羅哌卡因的化學結構顯示穩(wěn)定性更好,而相關研究中也表明其毒副作用較小,0.2%濃度用藥可以良好的滿足手術麻醉鎮(zhèn)痛需求,術后進行少量補充可較好的進行術后鎮(zhèn)痛,少劑量用藥效果好,機體可良好對藥物進行代謝,避免藥物殘留在患者體內,影響患者的機體代謝,產生不良反應,0.2%濃度用藥可良好達到理想麻醉鎮(zhèn)痛效果,又能夠減少藥物在體內的代謝,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在臨床中的運用價值更高[6]。
綜上所述,0.2%濃度羅哌卡因用藥能夠更好的對手術患者進行麻醉鎮(zhèn)痛,用藥濃度較小,因此相對患者機體對藥物的代謝減少,可有效的減免藥物的毒副作用,運用價值顯著,在實際臨床中可廣泛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