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小涵
《紫禁城六百年:帝王之軸》李文儒著。中信出版集團2020年7月
自公元1420年竣工,時至今日,紫禁城在北京城正中心矗立了整整600年。600年風韻的皇城,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又有哪些值得你留意的角落和景致?你知道的、不知道的,看得到的,看不到的,在這本專講紫禁城建筑和歷史的書里,都能得到最真切的回應。
故宮的建筑構局站在景山最高處的萬春庭便可一覽無余,當這座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大的中國皇宮建筑群再次被放大的時候,我們從中又能夠看到什么?守了這座皇家大院十余年的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李文儒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幅饒有深意的細節(jié)拼圖,從寂寞的欄桿到擁擠的御花園,從“人”形大屋頂?shù)侥俏萦钌系募公F大世界,宮門重重庭院深,窗里窗外琉璃花開,書中講述的每一處細節(jié)被作者賦予情感、被歷史賦予秩序,細細讀來就好像發(fā)現(xiàn)了一處處全新的景致。
這宮城里最好看的是角樓,那是照著蟈蟈籠的模樣建造的。
烘托起這天下最壯觀宮殿的是那成千上萬的漢白玉欄桿。
在紫禁城里一年四季、每時每刻、怎么開也開不敗的是各式各樣的琉璃花。
把世界最大的宮殿再次放大,關于這皇家大院的好些故事就像那流動的護城河一樣,再一點點浸潤到你心里,看到的更多,讀懂的也就更多,讀懂了多了,視野也就更廣闊些。作者把他對故宮的親近和思考拉近在我們面前,顯然是在告訴我們這景里還有景。
本書分兩冊,上冊寫“帝王之軸”,下冊寫“東西六宮”,作者把紫禁城的魂拿出來講,書中時不時會引入皇帝的視角,以歷史的眼光來評判思考這皇家大院的主人如何對待天地家國,極強的代入感,深刻的反思與審視讓人讀罷瞬間酣暢淋漓又恍然大悟。
晨鐘暮鼓,皇城文道。六百年前,中軸線確定,紫禁城橫空出世。有了中軸線,才有了這方方正正、鋪排有序的威嚴皇城。作者講這條“帝王之軸”上立起的三臺三殿,講這條“帝王之軸”引領的皇權印記。
皇家大院里家國一體,國有前庭,家有后庭。東西六宮的每一座宮殿背后又有著鮮活的皇家日常。作者把有趣有料的八卦故事點綴其間,帶你穿越回有生命力的紫禁之城。
當上太上皇的乾隆一天都沒在自己親手創(chuàng)建的太上皇宮殿里居住過,倒是后來的慈禧太后在寧壽宮區(qū)住了下來。
紫禁城從皇家禁地變成故宮博物院,已有百余年,可未對游客開放的位置區(qū)域,至今仍有40 %。李文儒先生親自攝影,在這本書中記錄下了不為人知的故宮深處光景,跟隨他的獨家視角,你也能看到故宮閉館時最悠然安靜的模樣,也能推開那些個禁宮的門,看一眼屋子里的清晰擺設和件件珍寶。
紫禁之城,向來隔絕著皇家和百姓,都說明朝的天下是朱家的,清朝的天下是愛新覺羅家的。如今,這皇宮成了人人都可以進出的地方,但這個彌漫著帝制文化、皇權文化的實體空間沒有任何改變,行走在這一長期固化了的“氣場”中,人便很容易迷失在一時的虛榮和偏執(zhí)里,走向歷史和文明的倒退。
只有看懂故宮,讀懂故宮才能感受它凝聚的人文精神和歷史反思。從1420年到2020年,國民故宮文化通識書《紫禁城六百年》與你共讀這座至偉的建筑和它背后歷久彌新的文化傳承。
知名設計師、清華美院教授蘇丹回憶山西往事。
“鬧城”即山西太原。一座大型重工業(yè)社區(qū),被安放于古老的太原城中,形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熟人社會,一座座功能各異的廠房成了孩子們的后花園,而蘇丹是那群最能折騰的頑童中的一個。
本書真實記錄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北方日常生活圖景,捕捉各行各業(yè)人物群像。
做面食、挖菜窖、看露天電影、去集體大澡堂洗澡,那是北方人記憶深處的場景;八級工匠、崩爆米花的人、采購員、民兵,那是往昔歲月里與我們擦肩而過的人。這是活生生的“口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