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杰 劉 偉
(大連海洋大學海洋與土木工程學院,遼寧 大連 116036)
該項目由若干相同結構形式的鋼結構雨棚組成,每個雨棚由四榀相同的單懸挑鋼剛架構成,剛架之間由垂直于剛架的鋼梁連接,雨棚屋蓋為坡屋面,材料采用鋼化玻璃。每個雨棚的平面尺寸為9.0 m×22.8 m。結構平面布置圖及鋼剛架立面圖如圖1所示。項目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建筑結構安全等級為二級,設計基本風壓為0.30 kN/m2,地面粗糙類別為C類,由于自重較輕,風荷載起控制作用。
本項目結構構造看似簡單,但結構分析中,存在以下難點:
1)本雨棚主體結構為大懸挑結構,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時,梁端撓度受外荷載影響較大,不容易滿足規(guī)范要求。為了減小自重作用下梁端撓度,在設計時要盡量減輕鋼梁自重。雨棚屋面為坡屋面,所以當風向為梁端至梁根時,風荷載對屋蓋施加的是壓力,這時,在風荷載作用下,梁端撓度方向和自重作用下是一致的,撓度會進行疊加;而當風向為梁根至梁端時,風荷載對屋蓋施加的是吸力,這時,風荷載作用下梁端撓度方向和自重作用下是相反的,會部分抵消。所以在風荷載作用下,鋼梁自重可能是有利因素也可能是不利因素。為了解決這一難點,采取如下措施:鋼梁截面選為變截面,以減輕鋼梁自重,同時,在施工時,對鋼梁采取預起拱的施工措施。
2)單榀懸挑剛架存在面外穩(wěn)定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垂直于鋼剛架的方向增加縱向鋼主梁,即為圖1中GL4,縱向主梁與鋼柱之間剛結。另外每隔一段距離間隔設置鋼次梁,即為圖1中GL3,鋼次梁與鋼梁之間的連接為鉸接。通過縱向桿件的設置,各榀剛架連接為一個整體,保證了單懸挑剛架面外的穩(wěn)定性。
3)懸挑梁受力最不利截面為懸挑根部,此處彎矩和剪力都最大,加上本項目懸挑尺寸較大,懸挑根部截面設計為一難點。為此,采取以下措施:a.在保證根部截面不減小的情況下,盡量減輕鋼梁自重,將鋼梁設計為變截面,梁端截面高度以能滿足次梁連接為限度;b.在懸挑梁的根部加腋,此措施不僅可以加大根部截面高度,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應力集中。采取加腋構造后,根部結點構造見圖2。
本項目采用有限元軟件SAP2000計算,并使用軟件的設計功能對構件進行詳細設計。在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時,梁端撓度起控制作用,采用表1荷載組合;在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時,柱子的穩(wěn)定性及梁端應力比起控制作用,采用表2荷載組合。表中:D代表恒載,L代表活載,W1代表風向為梁端至梁根,W2代表風向為梁根至梁端。風荷載以面荷載形式施加到屋蓋表面,風荷載計算時,體型系數(shù)根據(jù)《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1]表8.3.1第29項采用。
表1 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荷載組合
表2 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荷載組合
在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下,組合4對應的梁端撓度起控制作用,為了減小這一撓度,按本文第2小節(jié)采取加強措施減小主梁梁端撓度。采取措施后,對應的梁端最大撓度為70 mm,方向垂直向下。根據(jù)《鋼結構設計標準》附錄B中關于受彎構件撓度容許值的規(guī)定:按純懸挑長度計算的主梁梁端撓度限值為85 mm[2],計算值符合規(guī)范要求。撓度示意圖如圖3所示。
在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下,組合6對應懸臂梁梁根內力起控制作用,按本文第2小節(jié)采取加強措施后,強度和穩(wěn)定性驗算均滿足要求,鋼梁對應的最大應力比為0.578,鋼柱對應最大應力比為0.381,均有較大富余。應力比圖如圖4所示。
由以上分析,可得到以下結論:
1)對于此類坡屋面鋼結構雨棚,由于通常采用玻璃頂蓋,且屋面無其他覆蓋,屋面體系自重較輕。當屋面面積較大時,要特別注意風荷載作用下的驗算,風荷載通常起控制作用。
2)在鋼結構體系中,當鋼柱較高且面外連接薄弱時,需要特別關注構件的整體穩(wěn)定。
3)鋼結構設計中,要通過計算和分析找出最薄弱受力截面,此截面同時要關注應力集中問題,除了計算之外,要采取適當?shù)臉嬙齑胧﹣肀WC安全。
同時,此類項目設計時還建議特別注意以下兩點:
1)由于鋼構件長度截面都比較大,為了便于運輸,實際施工時會將各構件進行分段,構件分段的切口要避開主要受力部位一定的距離。
2)對于單懸挑結構,在基礎設計時,要特別考慮基礎傾覆是否滿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