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洪斌,常小艷,王月
河南省省立醫(yī)院感染管理科,鄭州 451162
肺癌是呼吸系統(tǒng)常見的惡性腫瘤,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均較高。近年來,盡管放療、化療、外科手術、生物靶向治療等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但肺癌患者的預后仍然未獲得質的改善,且各種治療手段均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疼痛、活動耐量下降、呼吸困難等不良反應,進而影響生活質量[1-3]。外科手術是肺癌的首選治療方法,研究顯示,術后有效的呼吸訓練能改善患者的肺功能,預防肺部感染,縮短住院和胸導管留置時間,減少住院費用[4]。三球式阻力呼吸訓練器具有吸氣流量裝置,存在兩個能改變進出孔徑的相應單元,依據(jù)球體的位置間接指示出患者產生的容積,是集阻力吸氣訓練、縮唇呼吸訓練、容量訓練、耐力訓練為一體的呼吸訓練器,能幫助患者進行緩慢深吸氣[5]?;谧枇粑柧毱鞯暮粑δ苡柧毮苡行岣叻伟┓暖熁颊叩纳钯|量[6],但其在肺癌手術患者中的應用尚未見報道。鑒于此,本研究收集河南省省立醫(yī)院收治的經手術治療的老年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探討基于阻力呼吸訓練器的呼吸功能訓練對老年肺癌術后患者膈肌運動、肺功能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河南省省立醫(yī)院收治的老年肺癌患者。納入標準:①年齡≥65歲;②患者均接受手術治療,且經病理檢查證實為肺癌;③意識清晰,病情穩(wěn)定;④術前無其他創(chuàng)傷和肺部感染。排除標準;①合并免疫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虎诰哂蟹尾渴中g史;③無法配合完成呼吸功能訓練;④存在認知功能障礙。根據(jù)納入和排除標準,本研究共納入156例老年肺癌患者,根據(jù)術后干預方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76例和對照組80例。觀察組中,男52例,女24例;年齡65~83歲,平均(72.56±4.38)歲;中央型肺癌49例,周圍型肺癌27例;切除1個肺葉46例,切除2個肺葉30例;切除左側32例,切除右側44例;有吸煙史58例;有飲酒史54例。對照組中,男52例,女28例;年齡65~85歲,平均(73.12±4.75)歲;中央型肺癌48例,周圍型肺癌32例;切除1個肺葉49例,切除2個肺葉31例;切除左側39例,切除右側41例;有吸煙史56例;有飲酒史51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于術后第1天給予健康教育、心理、生活等方面的常規(guī)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基于阻力呼吸訓練器的呼吸功能訓練,具體方法:胸腔閉式引流管拆除后,首先由護理人員向患者講解阻力呼吸器的具體結構和使用注意事項,指導患者利用阻力呼吸器進行康復訓練,患者取舒適坐位,口含吸氣軟管(軟管連接于呼吸訓練器上),進行腹式呼吸,緩慢吸氣至腹部鼓起,然后將吸氣軟管移開,呈縮唇樣將氣體呼出直至腹部凹陷,吸氣時間與呼氣時間的比例約為1∶2,根據(jù)患者的耐受程度,將每次訓練的時間由2分鐘逐漸延長至15分鐘,每天訓練3次。住院期間,護理人員確?;颊吣塥毩⒄_使用阻力呼吸器;出院后,患者購買呼吸訓練器帶回家,護理人員通過微信或電話的方式提醒患者或其患者家屬每日堅持進行康復訓練,并囑咐患者于每次訓練后需用清水將阻力呼吸訓練器清洗干凈。連續(xù)訓練4周。
干預前后,采用Vivid i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檢測患者深呼吸時左右膈肌的活動幅度,連續(xù)測量3次,取均值。采用耶格Vmax Encore肺功能檢測系統(tǒng)檢測患者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xiàn)VC)和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xiàn)EV1),連續(xù)測量3 次,取均值。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包括肺炎、肺不張、氣胸等。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術側與健側深呼吸時膈肌的運動幅度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術側與健側深呼吸時膈肌的運動幅度均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407、2.223,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膈肌運動幅度(cm,±s)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膈肌運動幅度(cm,±s)
側別術側健側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2.4 1±0.9 7 4.1 0±1.0 8 3.5 8±1.1 4 4.6 7±0.8 3 2.4 5±1.0 2 3.3 2±1.1 3 3.6 1±0.9 4 4.3 8±0.8 0時間觀察組(n=7 6)對照組(n=8 0)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FVC、FEV1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FVC、FEV1均明顯大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403、3.829,P<0.01)。(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肺功能指標(L,±s)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肺功能指標(L,±s)
指標F V C F E V 1時間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觀察組(n=7 6)1.9 3±0.5 2 2.4 7±0.6 3 1.6 4±0.4 5對照組(n=8 0)1.9 0±0.5 7 2.1 1±0.6 9 1.6 2±0.5 1干預后2.0 9±0.4 3 1.7 7±0.6 0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中,并發(fā)肺炎者5例,并發(fā)肺不張者2例;對照組患者中,并發(fā)肺炎者10例,并發(fā)肺不張者6例,并發(fā)氣胸者2例。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9.21%(7/76),低于對照組患者的22.50%(18/8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115,P<0.05)。
肺癌具有高發(fā)病率、高病死率的特點,隨著中國老齡化的日益加重,每年老年肺癌新增例數(shù)亦逐漸增多,65歲以上患者占所有肺癌患者的50%左右,而70歲以上患者占所有肺癌患者的30%~40%[7]。目前,外科手術治療是公認治療肺癌的最有效方法,但外科手術治療會影響患者術后的呼吸功能,尤其是老年患者,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各組織器官功能逐漸衰退,生理儲備能力逐漸降低,肺順應性、肺活量和氣體交換功能減弱,術后肺功能下降更明顯,加上手術創(chuàng)傷、體液丟失、胸帶包扎過緊等因素,會引發(fā)其術后出現(xiàn)一系列并發(fā)癥[8-10]。
呼吸功能訓練是指通過吸氣、呼氣訓練,使全部吸氣肌、呼氣肌最大程度地主動參與收縮,呼吸肌群力量和耐力得以增強的功能性訓練[11-13]。呼吸功能訓練一般包括咳嗽訓練、腹式呼吸訓練、縮唇呼吸訓練、局部呼吸訓練、全身性呼吸體操訓練、借助各種儀器的呼吸訓練等[14-16]。多項研究證實,術后進行有效的呼吸功能訓練能增強呼吸肌收縮能力,降低呼吸肌耗氧量,促進氣道分泌物清除,改善肺通氣、換氣的功能,從而促進患者身體康復[17-19]?;谧枇粑柧毱鞯暮粑δ苡柧毷亲尰颊咴谧枇粑柧毱鞯膸椭?,克服儀器阻力,用力吸氣,以達到增加患者肺容積、增強吸氣肌耐力和肌力的目的。本研究將其應用于老年肺癌術后患者,結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術側與健側深呼吸時膈肌的運動幅度及FVC、FEV1均大于對照組,提示該呼吸功能訓練方式能有效增強膈肌運動幅度,改善肺功能。分析原因,正常呼吸運動是通過肋間肌、膈肌的收縮和舒張控制胸廓大小,從而使肺臟擴張與回縮的,而膈肌是主要吸氣肌之一,術后由于膈肌功能受損,主動收縮減少。三球式阻力呼吸訓練器的三顆有顏色的球各在所屬的空間中,提供患者可見的激勵性。氣流會進入至個別球室中,當其流經球室時會依據(jù)每秒吸入的氣流量抬升此三顆有顏色的球,患者通過緩慢深呼吸增強膈肌收縮能力,使肺部容積得以恢復。該裝置設計合理,使用方便,相對于間歇正壓呼吸法以及“吹氣球”“吹瓶”等傳統(tǒng)方法更有效,其對肺活量的恢復情況進行了量化,更加直觀,且術后讀數(shù)逐日增加,可增強患者自信心,有利于患者膈肌收縮能力、運動幅度及肺功能的改善,促進患者康復[20]。
由于患者術后肺部通氣量較少,咳嗽能力較弱,分泌物易阻塞細支氣管,引發(fā)肺炎、肺不張等并發(fā)癥,老年肺癌患者術后肺部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達20%~40%,對預后產生不利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肺部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阻力呼吸功能訓練能有效減少肺部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增加肺泡通氣量,使氣體更加均勻地分布于肺組織中,避免肺泡萎陷,對肺炎、肺不張等并發(fā)癥起到預防作用。
綜上所述,基于阻力呼吸訓練器的呼吸功能訓練能增強呼吸肌的收縮能力,增強氣道清除能力,有效改善肺癌術后患者膈肌的運動幅度及肺功能,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但是,需注意阻力呼吸功能訓練通常在超過肌肉能承受的負荷下進行,通過挑戰(zhàn)肌肉極限使其功能增強,另外,在進行該訓練時應持之以恒、循序漸進,以達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