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瑜
豐巢收取超時費,本是一場“茶杯里的風波”,卻成了多方激辯的輿論熱戰(zhàn)。最終以企業(yè)妥協、放寬時限告終,但是收費的目的還是達到了?;蛟S多年以后的經濟史中會濃墨重彩地記錄這一事件,這場“五毛錢之爭”是互聯網經濟從“免費時代”終結的標志性事件之一。
互聯網興起后,“免費服務”曾經是絕對主流,形成了一個默認免費模式的特殊時代。其中的原因頗為復雜。
互聯網早期,是一個“理想主義時期”,這個時期,互聯網參與者的社會比重不高,屬于邊緣小眾群體,自娛自樂的氛圍濃厚。日常運營維護依靠熱心玩家業(yè)余支持,商業(yè)化受到了普遍的排斥——大部分也沒有商業(yè)價值。
隨著互聯網應用的普及,大眾化的互聯網生態(tài)趨近現實社會。免費模式還在繼續(xù),但驅動力已經不同。所謂“互聯網營銷”取代了原來的烏托邦理想,從營銷角度維持“免費”的形式。廣告收入已經成為互聯網企業(yè)的標配,第三方付錢在形式上保護了用戶免費的感覺。
但是,絕大部分互聯網企業(yè)都不能靠微薄的廣告收益維持經營,人類經濟活動中首次出現了大規(guī)模虧損卻又“欣欣向榮”的企業(yè)群體,這就是“互聯網營銷”的奇妙之處。以金錢換時間,以時間換規(guī)模,燒錢獲客、規(guī)模為王。此時的互聯網免費,是“資本請客”的白吃白喝,著實有點反常。
互聯網是時代的幸運兒,趕上了各國政府超發(fā)貨幣的饕餮盛宴。大量熱錢流入金融資本市場,為互聯網燒錢提供了充足的燃料。
換一個角度看,互聯網的燒錢高潮掩蓋了貨幣超發(fā)的副作用,多少有點“瞎貓撞到死耗子”的喜劇氛圍。超發(fā)貨幣在互聯網領域的新興產業(yè)沉淀,一部分以“請客吃飯”的形式轉為商品消費,更多的則轉化為股票等金融資本沉淀了下來。其中確實產生了真金白銀的社會效益,但也積累了不少的泡沫。
遵循邊際效應的規(guī)律,互聯網產業(yè)中有價值的投資項目越來越少,剩下來更多的是怪力亂神,長此以往,難以為繼。
天下沒有永遠免費的午餐。疫情來襲之前,擺在大部分互聯網企業(yè)面前的已經不是收不收費的問題,而是怎么收費。新冠對經濟的沖擊更造成了資本的冬季。豐巢不是第一家終結免費的互聯網企業(yè),也不會是最后一家。
免費時代已經終結。走出免費的舒適區(qū),肯定伴隨著痛苦指數的上升,企業(yè)要面對失去客戶的風險,客戶要承擔支出的成本。不再免費之后,互聯網企業(yè)提供的服務是否還有存續(xù)的必要?
進入收費時代是互聯網經濟邁向成熟的標志。以合理的利潤預期為前提進行有效的風險管控,金融投資才會有長期的社會效益。熱錢燒出來的免費時代或可懷念卻不值得留戀,當年埋下的雷會逐—爆炸——沒有僥幸。
摘編自微信公眾號“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