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瀾
[提要] 當今,我國能源發(fā)展面臨外部和內部新環(huán)境的雙重壓力,能源安全風險增加,正快速演變成為影響我國國家安全的重大風險源之一。能源是經濟發(fā)展的血脈,在新形勢下,我們應牢固樹立能源安全觀,充分重視能源總量安全、結構安全和成本安全,把能源保障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關鍵詞:能源安全;底線意識;總量安全;結構安全;成本安全
中圖分類號:F426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20年5月15日
能源是工業(yè)糧食,能源安全關系國家安全,沒有能源安全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安全。從國內外能源發(fā)展形勢看,當今及今后若干年,我國面臨的能源安全形勢都非常嚴峻,能源安全保障難度越來越大。
一、我國能源發(fā)展面臨的新形勢
(一)從國際環(huán)境來看,我國能源安全保障面臨的外部環(huán)境越來越具有不確定性
一是全球能源生產供應的不確定性。美國自2009年開啟頁巖油革命以來,石油產量快速增長,2019年超越沙特、俄羅斯,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并使其70年來首次成為石油凈出口國。這一變化改變了原油的全球能源供應版圖,使全球能源供應從以沙特為首的OPEC和俄羅斯的“二人轉”變成OPEC、俄羅斯、美國的“三國殺”。為爭奪市場份額和話語權,三國開展激烈角逐,各國能源政策經常發(fā)生變化,導致全球能源供應局勢快速轉換,國際能源價格大起大落。
二是全球能源需求格局發(fā)生新變化。隨著新興國家經濟的快速發(fā)展,逐漸成為全球能源需求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預計到2040年,全球能源需求將增長1/3,新增需求主要來自發(fā)展中經濟體。其中,印度在2025年左右超過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能源增量市場,占全球能源消費增量的1/4。這對今后全球能源供需格局產生較大影響,今后全球能源市場不僅有中、美、歐等傳統(tǒng)大買家,還有亞太、非洲等地區(qū)新的需求主體,削弱我國在全球能源市場的影響力,能源進口面臨更大的市場競爭壓力。
三是全球能源自由貿易遭遇新挑戰(zhàn)。能源即政治,自1973年OPEC第一次利用石油作為“武器”取得巨大成功以來,能源在全球政治和大國競爭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美國國務卿蓬佩奧2019年在代表全球能源最高級別的劍橋能源周大會上直言:“我們不僅僅在輸出能源,還在輸出美國的價值體系?!蹦茉凑我鈭D非常明顯。部分國家利用在國際能源市場的主導權,通過能源對他國施加壓力,從而在競爭中獲得優(yōu)勢。此外,全球氣候變化、金融危機、地緣政治、貿易戰(zhàn)等,對國際能源貿易也產生重要影響,使全球能源市場變得更加復雜多變。
四是非預期性、非傳統(tǒng)性能源安全風險增加。一方面自然災害頻發(fā),影響全球能源生產供應。如,2017年“哈維”颶風導致墨西哥灣大部分原油生產、加工停產,使全球能源供應、價格產生較大波動;另一方面非傳統(tǒng)性能源安全事件頻發(fā),對全球能源供應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如,2019年沙特石油設施遇襲、ISIS占領敘利亞和伊拉克能源設施、索馬里海盜襲擊油輪等。
(二)從國內形勢來看,龐大的能源需求與資源、環(huán)境約束的矛盾加劇
一是能源消費總量越來越多。2018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46.4億噸標煤,占世界能源消費總量的23.2%,連續(xù)10年位居世界第1位。但除煤炭外,我國能源資源總量不夠豐富,人均能源資源更是稀缺,煤、石油、天然氣人均擁有量分別僅為世界平均值的55.4%、11.1%和4.3%,且資源分布不平衡,開采難度大,要維持全國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難度極大。
二是能源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2018年,我國能源凈進口量達9.7億噸標煤,排世界第1位,較2010年增長了1倍,占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高達21%。其中,石油對外依存度達70.5%,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達42.9%。在外部不確定因素越來越多的形勢下,能源高度依賴進口,不利于我國能源安全保障。
三是能源發(fā)展面臨的環(huán)境壓力越來越大。2018年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占比高達59%,天然氣、非化石能源等清潔能源占比僅為22.1%。較世界能源消費結構而言,我國煤炭消費占比較世界平均水平高31.4個百分點,清潔能源消費占比較世界平均水平低16.1個百分點。
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和龐大的能源消費量,使我國碳排放量占全球的27.8%,排世界第1位。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化加劇,我國正受到越來越多的外部壓力。大量使用煤炭也是造成我國近年來空氣質量嚴重下降的最主要因素,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排放量的67%和煙塵排放量的70%均來自煤炭。煤炭開采導致地下水結構破壞、地表坍塌、水土流失、植被死亡等,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巨大破壞。近年來,為改善由能源帶來的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問題,我國加大環(huán)境執(zhí)法力度,對能源生產供應的環(huán)保要求越來越高,能源發(fā)展面臨的環(huán)境壓力越來越大。
四是新能源發(fā)展對能源安全保障帶來新的挑戰(zhàn)。近年來,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發(fā)展迅速,非化石能源裝機容量占比從2010年的26.6%提升到2018年的40.8%,發(fā)電量占比從20%提升到29.9%。但風電、光伏、水電分布在西部,消費中心在東部,需要跨區(qū)域、大容量、長距離輸送,增加運輸成本和安全風險;且風光電受天氣影響較大,輸出能力極不穩(wěn)定,增大電網調峰難度,使整體能源供應系統(tǒng)更加脆弱。
因此,在新形勢下,如何重新審視我國能源規(guī)劃,重新制定中國特色能源規(guī)劃的目標和發(fā)展道路,已成為當務之急。
二、新形勢下我國能源安全的底線
能源安全由總量安全、結構安全和成本安全三個方面構成,無論哪方面缺失,都會給國家安全構成重大威脅。
(一)總量安全。一般認為,我國能源需求的峰值應該出現(xiàn)在基本實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之時,即2030~2035年左右。按照我國能源規(guī)劃預測,到2030年,我國能源需求總量為60億噸標煤,較2018年增長29.3%。然而,2018年我國人均能源消費僅為主要發(fā)達國家平均水平的44.2%,為美國的1/3。到我國基本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城市化率將達到75%以上,意味著我國還有2億農村人口將轉為城市人口。國外經驗表明,城市人口的人均能源消費量是農村人口的十倍左右。考慮科技進步、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等因素,2030年我國能源消費量應在70億噸標煤更為可靠。即便如此,也僅為美國人均消費的一半。能源實際生產能力與總量計劃目標的偏差,會給能源總量供應帶來短缺的風險。
(二)結構安全。按照規(guī)劃,到2030年我國能源結構中,煤炭占比將降至45%,石油、天然氣與非化石能源分別提升至20%、15%和20%。根據(jù)測算,屆時我國需要進口石油6.6億噸,天然氣4,300億立方米,石油和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分別將達到76.7%和60.6%。由于石油關系交通運輸工具的動力保障,天然氣關系民生用能,都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長期依賴大量進口,必將成為國家安全的重大隱患。
(三)成本安全。2012年后,我國非水可再生能源得到快速發(fā)展,風能、太陽能比重迅速提高,加之后期石油及天然氣進口的擴大,對我國能源保障和環(huán)境改善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與此同時,也大大增加了我國的用能成本。粗略測算,與2012年相比,2018年僅因能源結構調整,我國能源成本就增加了8,500億元。到2030年,若按石油70美元/桶、天然氣3.5元/立方米價格測算,僅因能源結構調整,全社會能源成本將較2018年增加2.36萬億元。浙江能源集團首創(chuàng)的燃煤發(fā)電超低排放技術,有效解決了全國21億噸電煤的清潔利用問題。如果用其他能源替代,僅就成本而言,我國一年將多支出能源成本1.33萬億元。
能源成本對我國安全的影響還表現(xiàn)在國際價格變動對國民經濟沖擊的不可控性上。按2030年規(guī)劃目標的石油、天然氣進口量,如果國際油價每上漲10美元/桶,天然氣價格上漲1美元/百萬英熱單位,我國能源成本將相應增加605億美元/年和343億美元/年。這對我國國民經濟平穩(wěn)運行無疑是巨大的變數(shù)。
因此,制定能源國策,必須運用底線思維,守好安全底線,確保我國能源安全。
三、增強我國能源安全保障的對策建議
面對新形勢,我們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戰(zhàn)略為指導,堅持從國情出發(fā),立足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統(tǒng)籌兼顧,堅定地走自己的能源發(fā)展道路。
(一)牢固樹立能源安全觀,增強底線意識和風險意識。堅決摒棄把能源看成是單純的經濟問題和不顧資源稟賦,不算價格賬,不切實際地照搬國外模式,一味強調“去煤化”,這兩種錯誤傾向。堅持從國情實際出發(fā),統(tǒng)籌處理好資源、環(huán)境和成本三者關系,制定好總量平衡,結構合理,成本可承受,安全可把控的中長期能源發(fā)展規(guī)劃。從確保國家安全的底線出發(fā),我國能源總量和品種的自給率總體上要保持在70%的水平,在特殊時段不能突破60%的安全底線。
(二)堅決做好煤炭清潔化利用這篇文章。我國煤炭資源豐富、儲藏量大,這是我國能源的最大優(yōu)勢所在,也是能源安全的基本力量。在可預見的時期里,在沒有核聚變等新能源技術出現(xiàn)重大突破的條件下,可以說,沒有煤炭的清潔化利用,便沒有我國的能源安全。為此,要進一步提高煤炭清潔化發(fā)電的比重,將清潔發(fā)電用煤的比例提高到90%以上。要大力發(fā)展我國油氣產業(yè),實現(xiàn)我國油、氣生產穩(wěn)定增長的同時,大力發(fā)展煤制油、煤制氣和煤制氫產業(yè),把油、氣對外依存度保持在30%以內。
(三)轉變能源供應方式,提高能源轉化效率。加快推進能源供給、消費和體制革命,促進能源集中生產、長距離化輸送、單一供能的傳統(tǒng)能源供應方式向分布式、區(qū)域化、智能化、多能互補的新供能方式轉變,打造能源供應模式2.0,形成綜合能源服務新業(yè)態(tài)。浙江紹興縣僅集聚印染紡織業(yè)進園區(qū),實現(xiàn)集中供熱這一項措施,就降低煤耗25%,整體能源效率提升20個百分點以上。嘉興港區(qū)重化工業(yè)區(qū)采用綜合供能方式,初步測算可降低綜合能耗8.7%以上。
(四)大力推動能源科技革命。推進可再生能源發(fā)展,盡早實現(xiàn)風能、太陽能發(fā)電平價上網,擴大對潮汐能、地熱能和生物質能的開發(fā)利用,適度發(fā)展核能,確保非化石能源比重達到20%目標的實現(xiàn)。
(五)積極推進國際能源合作。特別是大力發(fā)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能源合作關系,使“一帶一路”首先成為能源合作之路。實施“以市場換資源”戰(zhàn)略,鼓勵我國企業(yè)更多地參與國外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fā),盡可能增加國外油氣資源的份額,增強掌控力。
主要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能源室.世界能源中國展望[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
[2]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殼牌國際有限公司.全球能源轉型背景下中國能源革命[M].北京:中國發(fā)展出版社,2018.
[3]林伯強.能源決策:疑慮和思考[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
[4]林衛(wèi)斌.能源數(shù)據(jù)簡明手冊2019[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9.
[5]李曉西.世界能源新形勢及我們的戰(zhàn)略[J].經濟理論與實踐,2013(8).
[6]王宏彬.美國70年來首次成為石油凈出口國[N].經濟參考報,20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