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學,張富釗,譚強,陳開
(川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患者,女,57 歲,因“宮頸癌放療后1月余,突發(fā)右下肢腫脹1 天”于2019年5月29日住院入血管外科,當時有明顯胸悶、氣促、呼吸困難癥狀。既往病史:2018年12月行宮頸活檢證實:子宮頸腺癌Ⅱb期。入院查體:右下肢皮溫及皮膚顏色正常,皮膚張力高,重度凹陷性水腫,直腿伸踝試驗(Homans)征(+),足背動脈搏動正常。其余查體無異常發(fā)現。輔助檢查:下肢血管彩超提示右側股淺靜脈、腘靜脈、脛后靜脈、腓靜脈血栓形成。胸部CT提示:右肺動脈干及其主要分支內充盈缺損,考慮急性肺動脈栓塞(見圖1)。查血:癌胚抗原(CEA)1 213.68 μg/L,血漿纖維蛋白原濃度(FIB)1.73 g/L,纖維蛋白/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P-FDP)93.6 μg/mL,D-二聚體20.64 μg/mL。完善檢查后診斷:右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肺栓塞;子宮頸腺癌Ⅱb期放療后?;颊哂?019年5月31日在我科行下腔靜脈濾器植入+肺動脈造影及搗栓溶栓術,術中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證實存在左下腔靜脈畸形(LIVCM)(見圖2、圖3),術后給予抗凝+系統(tǒng)溶栓治療,兩周后患肢腫脹明顯消退,無胸悶及呼吸困難等不適,轉腫瘤科繼續(xù)治療(順鉑+吉西他濱)。出院前患者右下肢腫脹已基本消退,僅右足踝處稍腫脹,復查下腔靜脈及下肢血管彩超提示右側股淺靜脈及腘靜脈血栓,血流部分通暢;濾器置入段及以下下腔靜脈內未見血栓形成。2019年7月8日患者為行后續(xù)化療入我院腫瘤科,治療2 d后(主要藥物:消癌平與烏苯美司)患者訴下肢脹痛。查體:雙下肢腫脹明顯,皮膚張力高,顏色蒼白,雙側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查凝血功能示:FIB 4.30 g/L,P-FDP 15.60 μg/mL,血漿D-二聚體114.20 μg/mL;行下腔靜脈及下肢血管彩超檢查示:下腔靜脈濾網置入段、雙側髂總靜脈、股總靜脈、股淺靜脈及右側脛后靜脈、腓靜脈血栓形成,立即轉入我科,予以抗凝+系統(tǒng)溶栓治療1 周后效果不佳,改行右下肢置管溶栓術,術前CT靜脈成像(CTV)檢查再次證實為LIVCM(見圖4),術后繼續(xù)抗凝+導管接觸溶栓治療,3 d后患者雙下肢腫脹較前明顯好轉,復查彩超發(fā)現下腔靜脈、雙側髂總靜脈、股總靜脈血栓消失,左側大隱靜脈匯入段及右側股淺靜脈部分血栓。拔除溶栓導管,予以抗凝+系統(tǒng)溶栓治療1 周后患者雙下肢腫脹較入血管外科時明顯好轉,但未完全消退,患者及家屬要求轉腫瘤科化療(順鉑+吉西他濱),化療1 周后患者左下肢腫脹加重,再行下肢血管彩超檢查提示:左側髂總靜脈、雙側股總靜脈及其以下多發(fā)血栓,部分血管血栓性閉塞,再轉入血管外科,患者及家屬拒絕手術,遂以抗凝+系統(tǒng)溶栓治療,2 周后癥狀有所好轉,患者要求出院。
白色細箭頭示左髂總靜脈匯入下腔靜脈處;白色粗箭頭示右髂總靜脈匯入下腔靜脈處;黑色箭頭示下腔靜脈濾器(濾器內可見明顯血栓)
白色箭頭示在腰5椎體上緣右髂總靜脈匯入左下腔靜脈
白色箭頭示右肺動脈干內血栓栓塞
白色箭頭示左下腔靜脈在腰1椎體下緣處跨過脊柱;黑色箭頭示右腎靜脈匯入口
下腔靜脈是人體最大的回心血管,由肝段、腎上段、腎段及腎下段四段組成,下腔靜脈畸形(IVCM)人群發(fā)病率低于1%[1],臨床十分罕見。IVCM常見的畸形類型包括雙下腔靜脈、左位下腔靜脈、下腔靜脈肝段缺如及其他特殊畸形[2]。本病例就是典型的LIVCM,即腎靜脈開口平面以下腔靜脈走行于腹主動脈左側(見圖5)。LIVCM的人群發(fā)生率為0.2%~0.5%[3],是由于胚胎期的左上主靜脈未退化同時右上主靜脈退化(正常人右位型下腔靜脈主要為左上主靜脈退化而右上主靜脈繼續(xù)發(fā)育形成)。
圖5 典型左下腔靜脈畸形示意圖
IVCM大多無明顯臨床表現,多數因合并其他疾病或體檢時意外發(fā)現。隨著影像學檢查設備及技術的不斷進步,近年來臨床報道也逐漸增多,該病才越來越被重視。IVCM引起的臨床表現包括DVT、胡桃夾綜合征、精索靜脈曲張、盆腔淤血綜合征、腰背部痛、痔瘡出血等,而LIVCM患者癥狀以下肢DVT多見[4]。Mark和Cooney[5]報道60 歲以上人群DVT發(fā)生率接近1%,LIVCM導致下肢DVT的發(fā)生率國內外鮮有具體數據報道,但眾多學者[1,6-8]均認為IVCM是下肢DVT的高危因素之一,30 歲以下的DVT患者中,約5%由IVCM引起。本例患者入院時以右下肢DVT為主要表現,治療過程中反復發(fā)作雙下肢DVT,筆者認為可能主要與合并IVCM、宮頸腺癌及腫瘤多次放化療三個因素有關。第一,IVCM:患者IVCM在匯入之前,腰1椎體平面及腰5椎體上緣平面均受到后方椎體及前方動脈的擠壓,致血流緩慢、靜脈壓持續(xù)升高,最終形成血栓,且右髂總靜脈受壓,故以右下肢DVT為首發(fā)表現,與其他DVT患者多表現在左下肢不符。第二,惡性腫瘤:腫瘤患者DVT發(fā)生率較正常人高5 倍[5]之多,有研究[9]認為在各類型腫瘤并發(fā)DVT的患者中,腺癌的發(fā)生率最高;盛守寅等[10]統(tǒng)計分析140 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并發(fā)靜脈血栓栓塞的危險因素,結果也證實腺癌是其高危因素,這可能是本例患者血栓反復發(fā)作的原因之一。第三,腫瘤放化療史:宮頸癌放化療后出現DVT比例較其他腫瘤類型高,其機制可能是急性或非急性血管內皮損傷、自然凝血抑制物減少、血清蛋白質缺乏、血小板活化等多因素共同作用[10-11]。本例患者確診宮頸癌時并未發(fā)現下肢DVT,自確診宮頸癌至今共行放療1 次、化療3 次。放療后2 個月發(fā)現右下肢DVT,第一次化療后15 d發(fā)現雙下肢DVT,第二次化療過程中表現出明顯靜脈血栓表現(再次出現左下肢腫脹、疼痛,血管彩超提示血栓范圍較前擴大)。本例患者反復加重的下肢DVT是否由化療直接引起雖無法確定,但從時間先后順序及相關文獻資料可推測二者之間存在密切關聯(lián)。
雖然先天性IVCM多無明顯臨床表現,但對其正確的認識卻意義重大。臨床醫(yī)師在診治無明顯誘因的下肢DVT患者,尤其是患者年齡低于30 歲時,應該考慮到IVCM的可能性,提前發(fā)現患者存在IVCM,在行涉及下腔靜脈的介入手術及涉及后腹膜的開放手術時,才能制訂更加個性化的手術方案,避免手術過程中誤傷下腔靜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