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志勇,鄭競舟,龔廷,何峰,吳昌榮,敖小龍
(江西嘉佑曙光骨科醫(yī)院,江西 南昌 330000)
斷指再植是臨床治療手指離斷的主要手段,是將完全離斷的指體或不完全離斷的指體重新接回原位,促進斷指血液循環(huán)重新恢復,以達到斷指指體成活的目的[1-2]。自體小靜脈橋接移植術是斷指再植中常用的血管移植手段,通過切取手背/前臂較細的靜脈修復缺損動脈,但因靜動脈間存在差異,易因管徑不匹配出現再植失敗[3-4]。同指指動脈轉位吻合術則可有效避免上述情況發(fā)生,同指動脈血管口徑基本匹配,轉位后動脈血流動力強,患者移植后不會因痙攣而形成血栓。本研究選擇2017年5月—2019年5月就診于我院的90 例斷指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同指指動脈轉位吻合在斷指再植中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就診于我院的90 例(97指)斷指患者,按照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45 例(47指)中男35 例,女10 例;年齡(35.21±5.33)歲;受傷至入院時間3~12 h;受傷原因:碾壓傷19 例,電鋸傷15 例,旋轉撕脫傷11 例;受傷部位:食指15指,拇指12指,環(huán)指8指,中指10指,小指2指。觀察組45 例(50指)中男33 例,女12 例;年齡(35.19±5.29)歲;受傷至入院時間3~13 h;受傷原因:碾壓傷20例,電鋸傷13例,旋轉撕脫傷12 例;受傷部位:食指16指,拇指14指,環(huán)指7指,中指11指,小指2指。入組患者斷指均為完全離斷?;颊呋蚣覍俸炇鹬橥鈺?。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兩組手術均由同一組醫(yī)生在臂叢神經麻醉下實施,采用氣囊止血帶止血。使用0.9%氯化鈉溶液、過氧化氫、生理鹽水對創(chuàng)面反復浸泡、沖洗,將肉眼可見的異物和壞死組織清除,顯微鏡下徹底清創(chuàng),并注意保護指動脈、指神經,最大限度確保傷口整齊、清潔。復位指骨骨折斷端,并用克氏針貫穿固定,縫合離斷的肌腱,盡可能縫合多根靜脈,以提高再植成功率。觀察組行同指指動脈轉位吻合:顯微鏡下明確離斷血管與神經,再次清創(chuàng),將動脈解剖游離至正常組織,將吻合口位置血管內血栓及外膜血管內血栓盡量修剪至正常血管。如患者兩側指動脈不在同一損傷平面且存在缺損,無法直接吻合,則行同指損傷較遠平面的指動脈轉位吻合損傷較近平面的指動脈,使用10-0無損傷縫合線縫合。將需吻合的血管兩斷端充分顯露,盡可能縱行吻合,并確保在無張力下縫合血管,提高血管吻合質量。使用外膜縫合法對神經行端端吻合,對指神經缺損患者行廢指指神經吻合,若患者無廢棄手指,盡量修復優(yōu)勢側指神經,最大限度避免健指指神經受損。術中邊吻合邊用肝素鹽水沖洗吻合口,避免出現血栓。對照組行自體小靜脈橋接移植術:仔細清潔創(chuàng)面后,顯微鏡下評估動脈缺損兩端長度,根據評估結果切取適宜長度的傷肢腕掌側淺靜脈進行移植,一般切取范圍為1~3 cm。倒置標記切取的靜脈,用肝素鹽水沖洗待用。兩組術后均行石膏固定患指,抬高患肢,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常規(guī)行抗痙攣、抗感染、抗凝、烤燈等治療,術后4周拆除石膏,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功能鍛煉。
比較兩組斷指再植成功率。采用《中華醫(yī)學會手外科學會上肢部分功能評定試用標準》[5]評定兩組術后6個月時斷指功能,包括感覺(20分)、肌力(20分)、外觀(10分)、遺留癥狀(10分)、恢復工作情況(10分)、關節(jié)活動度(30分)。優(yōu):總分≥80分;良:60~79分;差:40~59分;劣:總分<40分。比較兩組斷指末節(jié)活動度和指腹兩點辨別覺。
觀察組斷指再植成功率為96.00%(48/50),對照組為80.85(38/4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530,P<0.05)。
觀察組斷指功能優(yōu)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860,P<0.05)(見表1)。
表1 兩組斷指功能對比 例(%)
觀察組末節(jié)活動度大于對照組,指腹兩點辨別覺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末節(jié)活動度和指腹兩點辨別覺對比
斷指再植是臨床治療手指離斷的主要手段,該技術較為成熟,但處理部分復雜損傷引起的手指離斷難度較大。隨著工業(yè)化的快速發(fā)展,手指損傷機制更加復雜,絞壓傷、旋轉撕脫傷等嚴重而復雜性損傷發(fā)生率逐漸增加,其最大特點是各組織受損平面在外力作用下不同,因此,對術者修復技術的要求更高。但因復雜斷指創(chuàng)傷較大,即使手術修復成功,也會影響手指功能恢復[6]。斷指再植成功率的關鍵在于重建血管結構,若對復雜斷指患者采用傳統(tǒng)短縮指骨方式進行處理,存在斷指成活率低、術后功能和外觀不佳等不足,因此臨床應用受到一定限制[7-8]。自體小靜脈橋接移植術無需縮短指骨,盡可能地將患肢長度保留,最大限度地促使患指功能恢復,是臨床治療復雜斷指的常用方式。自體小靜脈橋接移植術中取腕掌側靜脈,操作方便且不會損傷鄰指血管,但切取移植長度有限,移植后部分患者會形成痙攣或血栓,影響手指功能;與正常側切獲取的動脈血供相比,供血動脈近端穩(wěn)定性較差,且術中需吻合兩次,影響斷指再植成活率[9-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斷指再植成功率、斷指功能優(yōu)良率、末節(jié)活動度高于對照組,指腹兩點辨別覺小于對照組,提示使用同指指動脈轉位吻合術行斷指再植成功率較高,指腹兩點辨別覺較小,能夠提高末節(jié)活動度,促進手指功能恢復。同指指動脈轉位吻合術無需使用靜脈移植,可就地取材,可將同指損傷較遠的指動脈直接與損傷較近平面的指動脈相吻合,不僅對斷指再植術后靜脈回流無影響,且不會對其他部位造成不必要的創(chuàng)傷。同指指動脈轉位吻合術中僅有一個吻合口,能減少栓塞、吻合口痙攣等不良情況的發(fā)生,提高再植成活率;且能減少顯微鏡下操作,尤其是對于部分顯微鏡基礎不佳的術者而言,能縮短手術時間。同指兩動脈管徑相吻合,管壁彈性較好,顯微操作更加順暢,能縮短顯微鏡下操作時間和手術時間,減輕患者痛苦。臨床治療時需注意以下幾點,以提高復雜斷指再植成功率。第一,因手指組織復雜且精細,肉眼無法很好地識別手指受損組織挫傷程度與污染程度,需在顯微鏡下對受損手指創(chuàng)面進行徹底清潔;第二,徹底清創(chuàng)受傷手指后,認真清理血管內膜,確保無損傷性剝脫和明顯水腫,在無張力下實施縫合,避免出現縫合線脫落,使吻合時間延長;確定血管吻合數量比例,若為近節(jié)或中節(jié)斷指,確保靜脈數量是動脈數量的兩倍以上,以確保充分的血液回流,防止斷指發(fā)生腫脹,壓迫血管,形成惡性循環(huán),甚至引起手指壞死。故若動、靜脈無法達到該比例,建議將非優(yōu)勢側動脈結扎,以維持動靜脈比例。第三,指骨骨折斷端復位后,用克氏針貫穿固定,確保骨折固定牢固,為血管吻合贏得時間,提高再植成活率;避免破壞血管床,防止患者出現血管栓塞、痙攣,而影響血管成活率。骨折基本愈合后,將內固定取出,加強功能鍛煉,若患者存在肌腱、關節(jié)粘連,且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功能鍛煉后,關節(jié)活動度仍未改善,則給予手術松解,促使手指功能盡早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