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裕祥,江洪耿,陳鎮(zhèn)鑫
揭陽市人民醫(yī)院骨一科,廣東 揭陽 522095
由于老年人骨質疏松骨強度下降,使股骨頸脆弱,因此,股骨頸骨折(femoral neck fractures)常發(fā)生于老人,且其發(fā)病率逐年升高[1]。骨質疏松是導致骨折的重要因素,其臨床癥狀有跌倒后髖部疼痛,不能站立,體征上患肢存在畸形,腫脹等表現(xiàn)[2-3]。骨折后股骨頸的骨折線越高,更容易破壞頸部血供,導致周圍組織血液循環(huán)不足,會引發(fā)骨折愈合推遲或不愈合,股骨頭缺血壞死的幾率會更高[4]。目前,治療股骨頸骨折主要采用手術治療,空心釘內固定手術是采用空心釘固定骨折端,適用于內收型骨折、有移位骨折,能維持斷端的加壓能力,并且費用少,但股骨頭壞死的患者愈合率不理想[5]。富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PRP)是通過離心方法在自體血中提取而來,血小板豐富,含有多種生長因子,有利于細胞繁殖,加快骨及血管再生,能提高骨折斷端血供,增加基質[6-7]。因此,PRP對組織修復起到了關鍵作用,在骨重建方面也有明顯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討應用PRP對股骨頸骨折治療效果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于揭陽市人民醫(yī)院治療的100例股骨頸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患者年齡>50歲;(2)X射線檢查明確診斷;(3)愿意接受空心釘內固定治療。排除標準:(1)有嚴重呼吸及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者;(2)凝血功能異常者;(3)嚴重骨質疏松者。按隨機數(shù)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中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齡50~75歲,平均(58.35±7.94)歲;跌傷27例,車禍5例,墜傷18例;受傷至手術時間5~10 d。對照組中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齡50~74歲,平均(58.63±8.12)歲;跌傷25例,車禍6例,墜傷19例;受傷至手術時間5~10 d。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行單純空心釘內固定手術,具體方法:①麻醉:患者取仰臥位,采取硬膜外麻醉或局部麻醉;②切開皮膚:C臂X線機透視下進行復位操作,在離骨折端最近的位置做切口,逐層分離皮膚組織,不要傷及旁邊重要的血管;③清理碎骨片:露出骨折端,清理碎骨片,盡量保留有連接骨膜的骨片,對骨折恢復有很大幫助;④打入導針:在股骨大粗隆下方3 cm偏后沿股骨頸方向打入第一顆導針,通過透視調整導針角度及深度,確定骨折處定位滿意后在該導針前后下方1 cm處分別打入第二顆、第三顆導針,該3顆導針呈“品”字型分布,確定導針角度及深度且無移位后將空心釘擰入,逐層縫合皮下各組織。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富血小板血漿PRP治療?;颊咴趩渭兛招尼攦裙潭ㄊ中g后,在定位正確的斷端處注入制備好的PRP。制備PRP:抽取觀察組患者靜脈血,放入離心機,采用二次離心法制作,以1 100 r/min離心8 min,全血共3層,除去下層紅細胞;剩余懸液再次離心,以1 100 r/min離心8 min后除去上層淡黃清液,余下血漿即為PRP,,最后使用搖擺儀防止離心后的血小板凝固。兩組患者術后注入PRP,1周1次,持續(xù)5周。
1.3 觀察指標 持續(xù)注入PRP5周后,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的端骨密度、人工全髖關節(jié)療效評分(Harris評分),以及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和并發(fā)癥(松動、骨折畸形愈合、髖內翻)發(fā)生情況。Harris評分[8]:手術前后,從患者疼痛和功能兩方面對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進行評價
1.4 療效判定標準[9]顯效:骨折對位滿意,X線片顯示骨折線消失,無疼痛無跛行;有效:骨折對位良好,X線片顯示骨折線消失,有輕度疼痛跛行;無效:骨折未愈合,無法行走及股骨頭壞死。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4.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端骨密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端骨密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骨密度明顯提高,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端骨密度比較(±s,g/cm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端骨密度比較(±s,g/cm2)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 P<0.05。
?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Harri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Harri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Harris評分明顯升高,且觀察組Harri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Harris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Harris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 P<0.05。
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50 50 48.83±6.28 49.25±5.79 0.348 0.729 80.55±7.14a 73.36±6.04a 5.436<0.05
2.4 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比較(±s)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shù)50 50住院時間(d)23.78±9.15 27.86±7.84 2.394<0.05骨折愈合時間(月)8.26±1.54 9.17±2.14 2.441<0.05
2.5 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4.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8.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005,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比較(例)
股骨頸骨折多發(fā)于老年群體,主要是由骨質疏松,骨小梁脆弱導致骨折。此外,由于老年人髖周肌群退變,導致反應遲鈍,不能抵擋髖部有害應力,如平地滑到、床上跌下等情況,均可能發(fā)生骨折[10]。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其發(fā)病率日益升高,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其癥狀主要為跌倒后髖部疼痛,體征上存在畸形、腫脹、疼痛等[11]。目前,內固定手術是治療股骨頸骨折主要方式,空心釘內固定術操作簡便,創(chuàng)傷小,具有固定牢固、斷端接觸緊密、利于骨折愈合的優(yōu)點[12]。但此手術方法適用于大多數(shù)患者,由于骨質疏松破壞了骨小梁力學的穩(wěn)定,對骨質恢復有一定影響,術后會存在股骨頭缺血壞死及不愈合的情況[13]。
富血小板血漿PRP是將自體血采用二次離心法離心后得到的富含高濃度血小板的血漿,采集方法對人體損傷小,制作過程簡單[14]。PRP中含有大量生長因子,如表皮生長因子(EG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等,血小板越多,生長因子濃度越大[15]。其中還富有纖維蛋白、纖維連接蛋白、黏連蛋白等,這些蛋白具有連接細胞的作用[16-17]。故將富血小板血漿PRP應用于空心釘內固定術治療股骨頸骨折中,利于骨密度恢復,能夠提升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空心釘內固定術后采用富血小板血漿PRP治療的患者總有效率高達94.00%,明顯高于空心釘內固定術后常規(guī)處理的患者,且術后感染、骨骼畸形愈合、脂肪栓塞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單純空心釘內固定手術的患者,提示富血小板血漿PRP應用于空心釘內固定術治療股骨頸骨折患者效果顯著。張福田等[18]研究也顯示富血小板應用于股骨頸骨折療效明顯,與本研究結果相似。分析是因為富血小板血漿PRP能在骨缺損的局部微環(huán)境釋放生長因子,生長因子能激活膜表面受體,發(fā)出信號蛋白,使正常基因得到表達,促進細胞繁殖,分泌基質。有利于骨折處的修復,生成新骨,從而達到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空心釘內固定術后采用富血小板血漿PRP治療的患者在骨密度和住院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方面均優(yōu)于空心釘內固定術后常規(guī)處理的患者,究其原因,是因為使用空心釘內固定的效果更牢靠,且骨折斷端連接緊密,可減少骨折端的增壓應力,加上術后使用PRP,激活并釋放生長因子,能促進骨折處愈合,減短恢復時間[19]。
綜上所述,PRP應用于股骨頸骨折的治療效果顯著,其不僅能促進股骨頸骨折患者骨折端愈合,提高端骨密度,縮短恢復時間,還能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