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國際關系心理學學科建構中的幾個問題

        2020-08-10 06:20:52
        濰坊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 2020年3期
        關鍵詞:學科心理研究

        崔 金 奇

        (新鄉(xiāng)醫(yī)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0)

        國際關系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到2019年,已經走過了整整100年的歷史。在這100年中,國際關系學由從屬于其它學科迅速成長為前途光明的獨立學科。與國際學界的發(fā)展同步,中國的國際關系研究也取得了長足進步,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增強,國際關系學術研究也取得了諸多引人矚目的成果。國際關系的知識體系總體上來說大致包括三個部分,一是國際關系理論,二是國際關系史,三是區(qū)域和國別研究。在國際關系的理論研究方面,對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的翻譯、推介和研究比較豐富,也有一批致力于構建中國特色國際關系理論的學者。相比之下,比較研究還略顯不足,理論深度不夠,這與學科化和跨學科化研究的不足有關。比如,國際關系研究中經常會用到一些心理學的概念和理論,在國際關系和心理學學科交叉過程中,甚至出現了諸如政治心理學等已經相對成熟的學科。借鑒心理學的手段和方法研究國際關系,對國際關系的學科豐富,研究手段的拓展等都很有意義。不可否認的是,實際國際關系研究過程中,經常出現心理學理論運用不當、概念不清等問題,特別是對學科進行有效區(qū)分還有比較大的缺陷,經常是混同使用?;诖?,對心理學和國際關系學科交叉與手段創(chuàng)新進行一些梳理與探索,應該是必要和及時的。

        一、國際關系研究中的心理學方法

        國家間關系與人際間關系具有很強的對應性,國際關系研究中經常會用到心理學的方法和手段,對人的研究也是國際關系研究的重要內容,修昔底德、馬基雅維利、摩根索、沃爾茲、賴特等人都在其著作中有過較為深入的論述。國內學者張清敏、尹繼武等也進行了一些很有價值的推介和研討。總體來看,中外學者對心理學與國際關系的研究多是從個人微觀視角進行的,從學科交叉角度探討如何把心理學的方法運用到對國際關系研究的成果不多。

        (一)心理學與國際關系研究的相關性與應用

        心理學已經成了比較成熟的顯性學科,學科體系龐雜,理論流派紛呈,涉及領域眾多,從研究內容上講,既研究有機體內在的狀態(tài),也研究有機體和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體現出明顯的應用性。心理學界對有機體的研究非常重視,也有大批的學術成果,但對環(huán)境的研究相對不足;對有機體個體的研究成果豐富,對集體研究相對不足,很少有人愿意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進行國家間關系的研究。

        與自然科學研究不同,國際關系研究不能缺少人的因素。在不涉及人的思想和認知的自然科學研究中,自然界就只是客觀存在,研究者的描述與分析更多是在客觀的基礎上。如果我們描述在中國東海北緯25°40′-26°和東經123°-124°34′的地方,散落著一些面積不大的島嶼,很容易讓人與礦產、漁業(yè)、地質構造等聯(lián)系起來,難以產生情感。而當我們意識到這片島嶼是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時,這些島嶼就超越了其自然屬性,與我們的認知和感情聯(lián)系起來,甚至產生一些行動。這個時候的關注重點也不再是自然環(huán)境,更多凝聚的是民族感情和歷史記憶,自然環(huán)境問題就變成了國家間關系問題。

        人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必然要和不同的個人和各種社會群體打交道,逐漸形成不同的社會關系,如親戚關系、朋友關系、師生關系、階級關系、民族關系等等。一旦某種社會關系形成,就會產生不同的社會心理以及與之對應的行為,隨著社會關系的擴大,會形成相應的民族心理,在以民族國家為主要特征的世界關系中,必然最終影響到國家間的關系。國際關系研究中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了,一般認為發(fā)端于20世紀20年代,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后應用就比較普遍了,早期的代表人物是美國芝加哥大學查爾斯·E·梅里安(Charles E.Merriam)博士。

        最初運用心理學方法研究國際關系主要有兩個分支,一個分支把族群整體精神風貌作為研究重點,史學研究中的心態(tài)史學(History of Mentalities)(從構詞上講“psycho”和“mental”詞根分屬不同詞源,心理學上一般把“psycho”理解為心理,把“mental”理解為精神)是重要代表;另一個分支更加重視對歷史人物的個體心理分析,心理傳記學是比較典型的代表。前一個分支受法國學派研究傳統(tǒng)的影響,主要研究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社會群體共有的觀念和意識,認為這種觀念和意識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能夠世代相傳,呈現出比較明顯的繼承性;后一個分支主要繼承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和方法,主導性的分析工具也是該理論。通常的國際關系研究中,兩個分支是分開使用的。如果能把前一個分支的邏輯思路和后一個分支的透視視角結合到一起,運用到國際關系研究中,也許是個很有意義的嘗試。就這兩個分支的研究現狀看,對個體歷史人物的心理分析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理論和研究范式,具體到心理傳記學的優(yōu)劣指標都被設計出來了[1],相較于歷史人物的心理分析,族群心理研究顯得比較單薄,國際關系研究中,往往更注重族群心理研究,也是國際關系學界需要加強的地方。

        (三)國際關系分析中的心理學層面方式

        國際關系研究中,運用心理學理論進行分析一般有三個層面,即個體、國家和國際。就這三個層面來說,個體心理分析在國際關系研究中比較多,如巴里·布贊(Barry Buzan)的《人、國家與恐懼—后冷戰(zhàn)時代的國際安全研究議程》,摩根索、肯尼斯·華爾茲(Kenneth Waltz)的《人、國家和戰(zhàn)爭》等都是這方面的力作。[2]這類著述主要圍繞國際關系中的外交、沖突、戰(zhàn)爭等核心問題,探索引起戰(zhàn)爭的根源問題,一個比較明顯的特點是從心理視角分析了個體心理特征及其對沖突、戰(zhàn)爭的影響,當然,這些研究更多地集中于對國家領導人的個體心理分析上。從研究手法上看,往往遵從心理學的基本理論進行人格分析,認為人的心理機能是由人格、行為和環(huán)境交互作用的結果,所以國家領導人的信仰、學識、習慣、個性、動機等,都會在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下,影響他的判斷和對外行為選擇。

        國家層面的心理分析主要運用社會心理學和民族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呈現出很強的民族性。不同地域、不同生存環(huán)境中的國家,就會產生與之相應的民族心理,比如英國、日本等群島國家,面對強大的大陸國家,會產生不同于大陸國家的心理特征,自然地理因素加上人文歷史經驗造就了獨特的島國心理,[3]呈現出島國的民族特點,進而形成具有強烈島國色彩的對外關系模式和對外交往方式。

        國際層面的心理分析是在民族心理基礎上產生的,不同國家間民族心理的差異在國際交往中會對國際政治和國家行為產生影響。國際交往中,對他國是敵是友的判斷很大程度上受到人類心理的影響,刻板印象也是國際交往中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心理上的不接受或者對立可能會導致國家間的相互敵視和競爭,甚至戰(zhàn)爭。特定的歷史階段,國際社會可能會形成某種具有共性的心理特征,這種心理不同程度影響著國際行為,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比如在冷戰(zhàn)時期,蘇聯(lián)和美國為了能壓倒對方,都努力在空間技術方面保持排他性。[4]而當前的俄美關系,不管普京和特朗普有多么希望改善兩國關系,兩國的民族心理慣性也不會輕易讓兩國關系拉得太近。

        (三)國際關系中的民族心理與民族國家中的群體心理

        國際關系研究借用心理學的方法和手段,更多運用的是民族心理,個體心理特別是領導人的心理研究可以作為一個有益補充,研究民族心理還會用到兩個心理學的概念,即集體記憶和集體失憶,心理學對記憶的研究是在對認知活動研究中進行的,指的是存儲與回想既往經驗的能力。[5]失憶是與記憶對應的概念,這兩個概念既相互對立,又辯證統(tǒng)一于人們的認知過程。心理學在對記憶研究的過程中發(fā)現,人們對過往事情的記憶和失憶是具有選擇性的,對那些讓自己愉快和自豪的事件往往更愿意記住,而對那些不堪和痛苦的事件容易選擇忘卻,這種現象在心理學研究中被稱之為選擇性記憶和失憶。這種發(fā)生在個體身上的現象也會出現在民族國家中,可稱之為集體記憶和失憶。

        在民族國家形成的過程中,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經歷,既有愉快的記憶也有痛苦的記憶,人們便選擇性地記住自己傳承文明、創(chuàng)造輝煌的美好事件,忘卻那些令人痛苦、遭受苦難的事件。比如英國,作為一個群島國家,孤懸于歐洲大陸之外,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特殊的民族心理,在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曾長期遭受來自歐洲大陸的侵襲和摧殘,民族挫敗感成了歷史的痛點,為撫平心靈創(chuàng)傷,創(chuàng)造了日不落大帝國的輝煌。英國脫歐公投看似是經濟的考量,從民族心理上分析,可以看作是對歐洲大陸的恐懼和對往昔輝煌的依戀。脫歐談判之所以進展艱難,除了經濟上和邊界問題外,英國民眾對痛苦記憶的忘卻和對美好記憶的需求也是個重要因素。不想失去自我,希望獨立于歐盟之外,與歐盟處于平等地位是英國的現實要求,但自身實力的衰落卻又是不爭的事實,擔憂再被欺負的記憶又揮之不去,這種集體記憶與失憶的民族心理糾結自然體現在脫歐談判中,甚至很多人主張二次公投,即便2016年的脫歐公投,贊成脫歐的票數也并沒有絕對優(yōu)勢,均勢的票源分布正是民族心理糾結的反映。

        用心理學的方法和手段分析國際關系,雖然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方法本身就很有意義,國際關系研究既然離不開對人的研究,也就自然離不開對心理的研究,而在心理學和國際關系進行學科交叉的過程中,涉及到學科關系問題,厘清相關問題對國際關系和心理學的學科交叉、研究方法的互相借用都很有意義。

        二、國際關系心理學學科成長與內在邏輯

        任何一門學科的成長,都有其內在的規(guī)律性。雖然國際關系心理學尚未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存在,但同其它學科的發(fā)展軌跡一樣,國際關系心理學也已經經歷了比較完整的產生和發(fā)展過程,這也為國際關系心理學的學科獨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與其它新興學科的產生與發(fā)展一樣,國際關系心理學在學科發(fā)展的過程中,同樣會遇到概念、內涵、研究取向等問題,這是學科獨立前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對厘清思路,推動國際關系心理學的學科獨立和發(fā)展有直接的作用。

        (一)國際關系心理學的產生與發(fā)展

        國際關系心理學可以簡略地理解為對國際關系中心理現象進行研究的科學,是心理學與國際關系學科交叉后形成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根據對文獻的搜集與整理,我們發(fā)現,國際關系心理學這個詞雖然在上世紀就已經出現[6],然而在近百年的科學研究中其出現的頻率卻相當之低,以我國為例,在CNKI數據庫中以“國際關系心理學”為關鍵詞搜索文獻,僅僅有5篇結果,并且除了隋竹麗在“國際關系心理學語境下的俄印關系”[7]一文中稱其為“一門新興的學科”之外,并沒有任何關于其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系統(tǒng)論述,更多的時候稱其為一種“新理論”。然而如果以“國際關系”與“心理學”作為兩個獨立的關鍵詞搜索,卻可以發(fā)現相當可觀的研究成果,仍以我國為例,在CNKI數據庫的搜索結果中可以看到,早在1965年就有一篇題為“國際關系的心理學”推介文章(于為摘譯:《國際關系的心理學》,《國外社會科學文摘》1965年第7期,第18-22頁。作者為法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局局長、國際哲學會副會長、??怂埂ゑR賽大學柏爾杰(Gaston Berger)教授,原文載法國《外交事物論文集》,巴黎法國大學書店1959年版,第145-153頁)。經過近20年的斷層后,自1981年起,大概每年都會有相關文章誕生,并且在2000年后呈現出增多的趨勢。這說明,隨著心理學和國際關系各自學科的發(fā)展,作為一個交叉學科的國際關系心理學已經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并漸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研究領域。需要關注的是一個詞的出現與一個學科的出現性質完全不同,正如外交這個詞中國古代就有,但是現代意義上的外交就其產生、發(fā)展和形成為一個學科的過程完全不同。從上述情況也不難看出,目前國際關系心理學處于一種尷尬的地位——存在一定數量的研究結果而該領域的學科體系建設尚未開始。

        雖然目前學界關于國際關系學學科結構尚未形成完全統(tǒng)一的意見,但是不可否認,國際關系學已經是一門獨立的學科了,而在該學科的研究過程中,心理學的身影也從未間斷。利特爾(Richard Little)和史密斯(Steve Smith)認為心理學與國際關系很早就存在聯(lián)系了,不過早期的聯(lián)系是單方面的,是心理學家出于對國際關系問題的關注而開始的,主要從心理學的角度探索戰(zhàn)爭的起源,并以此來討論制止戰(zhàn)爭的方法。對心理學家們的探索,國際關系學者卻是反對的,他們對個體層面的視角研究國際關系持懷疑態(tài)度。實際上,國際關系學與心理學的結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不久就開始了,當前學界比較認可的看法是美國芝加哥大學梅里安(Charles Merriam)教授是第一次把國際關系學與心理學聯(lián)系起來的人,標志性的成果是他于1925年發(fā)表的“政治學的新方面” 。[8]但沃爾茲認為心理學家對于戰(zhàn)爭原因的解釋并無貢獻,對于國際關系理論的構建沒有什么益處,只是一種還原論。R·C·斯奈得(R.C.Snyder)、H·W·布拉克(H.W.Bruck)和B·薩賓(B.Sapin)等人在對外決策的研究中,第一次引入了心理學的變量,這也是行為主義方法第一次在國際關系研究中的應用。這個研究強調了人的作用,強調一個國家的對外政策并不是抽象的國家決定的,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做出的,這些人的行為是可以觀察的,也是具體的。

        心理分析方法在國際關系領域的應用雖然早有探索,但普遍應用則是在20世紀50年代以后。國際關系心理分析方法是屬于國際關系理論發(fā)展中科學行為主義方法論創(chuàng)新的一個組成部分,其基本原理是國家行為是有心理學根源的,這些心理學根源是可以用微觀心理的分析框架和方法來探究的。這一時期也是國際關系心理學成果比較集中的時期,比較有名的諸如卡爾·多伊奇等,已經開始運用政治心理的方法分析國際關系中的眾多問題。到了20世紀60~80年代,國際關系研究中對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借鑒已經比較普遍,心理學的方法論和一些分析理論逐漸在國際關系研究中占據一定位置,這其中一個標志性的成果是1965年出版的《國際行為:社會心理分析》一書,這也使作為該書主編的心理學家凱爾曼成為國際關系心理學領域的代表人物之一。

        隨著國際關系心理學理論的發(fā)展和日臻完善,中外都產生了一些優(yōu)秀成果。新的千年交替之際,美歐國際關系學者們出版了一批很具分量的作品,這其中就包括肯尼思·華爾茲的《國際政治理論》、基歐漢和約瑟夫的《權力與相互依賴》、亞歷山大·溫特的《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吉爾平的《世界政治中的戰(zhàn)爭與變革》等,隨著這些著作在中國的翻譯和出版,國際關系心理學這片嶄新的領域也被中國學界發(fā)現和熟悉。與之相對應,中國有關國際關系心理學的著作、文章也雨后春筍般地問世。如張清敏的《政治心理學研究的里程碑——評〈總統(tǒng)人格:伍德羅·威爾遜的精神分析〉》(《美國研究》2014年第2期),《國際政治心理學流派評析》(《國際政治科學》2008年第3期),尹繼武的《國際關系的微觀視角分析:心理與國際關系》及其《認知心理學在國際關系研究中的應用:進步及其問題》(《外交評論)2006年第4期),《心理與國際關系——國際關系心理學的理論正當性與研究路徑》(《歐洲研究》2005年第1期),《國際關系研究中的心理分析》(《國際論壇》2006年第2期),李明明的《國際關系集體認同形成的歐洲社會心理學視角》(《世界經濟與政治》2009年第5期),黃真的《動機理論及其國際關系相關性》(《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11年第5期)等,這些文章代表著我國學者在國際關系心理學領域的不斷開拓。如果對這些文章進行再深入的分析,我們能發(fā)現一個較為清晰的發(fā)展軌跡,一個由大到小逐步深入的邏輯關系。雖然在發(fā)表時間節(jié)點上不是一個由表及里的過程,這也恰恰反映了國際關系心理學認識過程的不明確性和學科厘清的緊迫性。

        張清敏教授的“政治心理學研究的里程碑——評《總統(tǒng)人格:伍德羅·威爾遜的精神分析》”從學科歸類上可以歸屬政治心理學的范疇,而“國際政治心理學流派評析”則屬國際政治心理學的范疇了,尹繼武與其他幾位學者的文章可以大致歸為國際關系心理學的范疇。見表1:

        表1 國際關系心理學國內發(fā)展脈絡

        從學科細分上來看,政治心理學到國際政治心理學是一個學科深入后將研究對象從一般政治現象延伸到國際政治現象的過程,而且國際政治現象往往是政治心理學研究所關注的焦點。國際關系學界普遍認為心理學研究的是微觀層次,國際關系的研究更注重宏觀層次,所以國際上很少直接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國際關系,西方大多數相關文獻所研究的都是對外政策,或者國際政治的現象,很少直接用于研究國際關系。雖然尹繼武教授提到了國際關系心理學,但對整個學科的深入未作更進一步的探索,這在他主編的叢書中也可見端倪,比如叢書的系列稱為《政治心理學》,臺灣的石之瑜教授的著作也稱《政治心理學》,很少用國際關系心理學,這又進一步證明了國際關系心理學學科建設的滯后性和待開發(fā)性。

        (二)國際關系心理學與心理國際關系學的學科區(qū)分

        對于將國際關系學與心理學進行學科交叉之后的新學科命名問題,看似無稽,實則有著重要的意義。一門學科要想實現獨立,其中的條件之一就是要有該領域專有的概念與范疇,而學科的名稱及其內涵又是這些眾多概念的重中之重。

        隨著學科交叉現象的增多,交叉學科、邊緣學科也呈上升之勢,如果我們對已成型的交叉學科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學科的名稱界定是一件重要且嚴謹的事情。比如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心理學與生理學的學科不斷交叉,就形成了生理心理學與心理生理學兩個不同的領域,1984年,華東師范大學心理系的學者楊立能就在心理學動態(tài)(現更名為心理科學進展)雜志上發(fā)表名為《心理生理學就是生理心理學嗎?》的文章,詳細區(qū)分了兩者的誕生時間、研究范圍、被試群體、變量關系、研究方法等,并指出兩者決不能等同??梢娺@種交叉學科的命名問題由來已久。

        不僅如此,1988年,袁振國、朱永新兩位學者也曾在政治學研究雜志上發(fā)表《政治心理學和心理政治學》一文,嚴謹地闡述了兩者的區(qū)別,根據這篇文章的論述,政治學與心理學的結合由來已久,直到1910年,法國著名心理學家勒龐(Le Bon)提出了政治心理學的概念,并構建了該領域的基本框架。而20世紀50年代以后,政治學與心理學開始快速融合,出現了兩種聯(lián)系緊密而又完全不同的現象,即:政治學的心理化與心理學的政治化。其中政治心理學是研究政治活動中的心理行為,經過梳理可以將其研究脈絡理為個體——團體——社會——國際,在這個脈絡的引領下,政治心理學的研究內容非常之廣泛,并且取得了相當豐富的成果。而心理政治學則發(fā)源于美國20世紀50、60年代的尖銳社會矛盾,在這種社會現實下,美國政府為了逃避自己的責任,避免社會矛盾集中到政府,調動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的力量,打著“心理政治學”的旗號,把責任引導到國民自己的身上。把民眾對失業(yè)、貧窮等的不滿歸咎為“心理缺陷”,對民眾內心的不幸、孤獨、焦慮等感受歸咎為心理健康問題,與社會無關。因此,心理政治學有兩方面的意義,其一是改善國民心理健康,其二是利用心理學與精神病學的一些手段和方法,解決社會問題,這就使得心理學直接或間接地成為國家解決政治問題的一支力量。

        通過對以上兩組概念的梳理,我們可以反思,國際關系心理學與心理國際關系學究竟是不是等同的概念?答案是否定的,就我們對已有文獻的梳理,國際關系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主要應為國際關系中的心理現象,并可以從個人——群體——社會層面進行不同層次的研究。比如就政治決策這種現象而言,它包含了許多的心理過程與機制,從個體層面我們可以分析國家領導人或外交官的人格、行為方式等對決策的影響,從群體層面可以分析國家決策團體的團體心理現象,社會層面可以分析人民對某項決策的態(tài)度等等。不僅如此,還可以分析跨文化心理學的相關內容、戰(zhàn)爭對人類心理的創(chuàng)傷等,可以說,國際關系心理學屬于心理學分支學科,其研究內容為國際關系中的心理現象,研究對象為人,研究方法為心理學、國際關系學的多種方法的綜合(可能偏向心理學)。

        而心理國際關系學呢?通過與相關概念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試著將心理國際關系學界定為使用心理學的理論、方法等對國際關系進行的研究,屬于國際關系學的分支學科,其主要研究內容應當是國際關系行為體之間相互作用,研究對象為國家之間的關系,研究方法為心理學、國際關系學的多種方法的綜合(可能偏向國際關系學)。

        為更便于理解國際關系心理學和心理國際關系學的關系,仍然可以嘗試以圖表的方式(如表2)將兩者之間的區(qū)別進行歸納:

        表2 國際關系心理學與心理國際關系學學科內涵比較

        對比研究后不難看出,國際關系心理學與心理國際關系學雖然存在共同點,但是它們分屬于兩個不同的研究領域,且現在都處于有待開發(fā)的狀態(tài),而隨著世界形勢的發(fā)展,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會更加密切,國際關系與心理學的融合也呈現出必行之態(tài),我們應當積極關注這兩個領域,使之走向蓬勃發(fā)展的道路。

        (三)國際關系心理學的研究取向

        假若借鑒心理學分支學科的概念界定,或許我們可以簡略地將國際關系心理學稱為研究國際關系中心理現象的科學,這樣一來,它將更有成為心理學分支學科的傾向。并且像其他交叉學科一樣,其研究的取向也可以分為心理學取向和國際關系學取向。

        心理學取向的國際關系心理學研究可能會更多地使用心理學的研究手段與方法,如質化研究、個案追蹤、問卷調查、實驗等,并且其研究層面也可以大概分為個人層面、群體層面與社會層面。

        而國際關系學取向的國際關系心理學研究可能更偏向于使用國際關系研究的方法與范式,范式如傳統(tǒng)主義、行為主義、實證主義、理性主義、反思主義和建構主義等,具體研究方法如案例分析、比較分析、歷史分析、文獻分析等,同時其研究層次大概可以分為個人層次、系統(tǒng)層次和國家層次。

        通過比較也可以發(fā)現,實際上國際關系心理學的兩種研究取向還是存在一些相通之處,只是它們在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的選擇上會存在一定的差異。

        如果我們根據前文的界定,將國際關系心理學歸為心理學的分支學科,那么嚴格來說,目前相當一部分已有的國際關系學與心理學的結合研究更多的屬于國際關系學取向,甚至不能將其完全歸入國際關系心理學的研究范圍中。這可以從兩個方面的現象發(fā)現端倪:第一個方面是已有的研究更多地使用了國際關系學的研究范式與方法;第二個方面是已有的文章多發(fā)表于國際關系學或政治學的相關期刊上,發(fā)表于心理學期刊的文章少之又少。因此,我們又面臨著一個問題,如果將國際關系學與心理學進行學科交叉,形成的新學科究竟應該稱之為心理國際關系學還是國際關系心理學?

        三、國際關系心理學學科獨立的必然與問題

        國際關系心理學的發(fā)展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卻仍然從屬于其它學科,這對國際關系心理學的學科建設與發(fā)展是非常不利的。在國家大力推進“雙一流”建設的大背景下,實現國際關系心理學的學科獨立,并積極進行學科建設,既是中國學者面臨的重大機遇,也是對世界國際關系和心理學研究的積極貢獻。國家倡導的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也需要中國學者大膽創(chuàng)新,提出自己的見解,共同推進世界的學術進步。當然,在國際關系心理學學科獨立的過程中,我們依然要正確面對許多問題,克服諸多困難,從必要性和可行性上思考學科前景,以良好的心態(tài)推動學科發(fā)展。

        (一)國際關系心理學學科獨立的必要性

        作為國際關系領域的知名大師,卡爾·多伊奇坦言:“國際關系理論是門關于人類生存的藝術和科學”[9],另一位國際關系學界的著名人物昆西·賴特在《國際關系研究》(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1955)一書中,把國際關系學科的研究確定為16個方面的具體內容,在這16個方面的內容中有兩大核心,其中心理學居一。國內也有學者認為國際關系研究不能忽視心理學的視角,因為“國際關系本來是人的關系”[10]。目前國內學者在國際關系的心理學研究方面并未形成系統(tǒng),僅有一些學者從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動機理論、知覺理論等單個層面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同時國外一些學者運用個體心理學、認知心理學、醫(yī)學心理學以及精神分析學說等心理學的一些理論和方法,對國家行為與個人的因果關系進行分析;還有一部分國際關系學者認為國際沖突是人際沖突社會化的結果,面對當前紛亂的國際形勢,嘗試從人際沖突角度去尋找國際沖突的根源??傮w看來,當前學術界關于國際關系的心理學視角下的研究只是零散的初始化成果。

        從中國目前研究狀況來看,國際關系心理學仍然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李少軍認為一個學科的形成不僅要有自己的體系,還要有自己的研究群體(研究學會),專門的刊物。如果從國際上看,國際政治心理學開始于20世紀30年代,是政治心理學,而不是國際關系心理學,國際關系(或國際政治)是一種特殊的政治現象,但國際關系心理學是國際政治心理學的一個研究分支,很難說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比如成立于1978年的美國國際政治心理學的會刊名字叫《political psychology》,而不是叫國際關系心理學。

        實際上,很多做國際關系或國際關系心理學研究的學者,都是把心理學的方法當做一種工具,只是增加了一種工具而已,很少是把研究對象放在心理學上面。純粹研究心理學的人所關注的是更廣泛的社會現象(不僅僅是,或不主要是國際政治或關系)對心理的影響。兩者的區(qū)分非常重要,進行區(qū)分的目的還是為了我們這個學科的研究更加明確。

        運用心理學從微觀層面對國際關系進行研究分析,并將國際關系心理學作為一門單獨的學科進行研究,從研究方法上來說是對國際關系理論的一種延伸,從學科體系建設上來說,可以促進國際關系學科體系的完善,從對應關系上來說,使本就和人際關系有非常強對應的國際關系研究更加豐富。國際關系心理學從覆蓋面上看似乎比較窄,但在特定案例研究中效果可能會更好,也更有深度和專業(yè)性。為此,我們有必要對國際關系心理學的處境進行反思,并且應當盡快促進國際關系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獨立出來。

        (二)國際關系心理學學科獨立的可能性

        學科建設是當前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國高等教育學科建設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新中國建立之前,這個時期主要效仿歐美的學科建設,比較強調通識教育,注重的是學科均衡;第二個階段是在新中國建立到改革開放這個時間段,這個時期主要學習蘇聯(lián)經驗,不再強調通識教育,注重應用型的學科專業(yè)建設;第三個階段是改革開放后到2017年這個時間段,這個時期的學科建設特點是逐漸放棄對蘇聯(lián)的模仿,更多結合的是歐美模式,強調高校學科的齊全和互補性,不僅僅關注高校的某些特色優(yōu)勢學科;第四個階段是2017年開始的“雙一流”建設,有42所高校進入一流高校建設行列(其中A類高校36所,B類高校6所),更多的則是進行一流學科建設。在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等部委公布的95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入選學科中,465門次108門學科均屬入選高校的優(yōu)勢學科?!半p一流”學科建設是推動學科發(fā)展的重要支撐,但“雙一流”學科建設又不僅僅只發(fā)展傳統(tǒng)優(yōu)勢學科,更加鼓勵多學科的繁榮發(fā)展,也會催生一批新興學科,特別是交叉學科。這樣的大趨勢,也為交叉學科的興起提供了可能,國際關系心理學的獨立與發(fā)展具備了背景條件。

        國際關系和心理學作為顯性學科,學科建設和學術研究正在往更深的專業(yè)領域和更寬的相關領域拓展,隨著國際關系和心理學研究的深入發(fā)展,從事國際關系心理學研究的學者也在逐漸增多。雖然這支隊伍尚顯單薄,在來源上也不夠豐富,主要集中于外語、歷史、政治、國際關系、心理學等專業(yè)領域,畢竟已經有了一批學者投身此項工作,也在致力于該學科的建設和探究,為國際關系心理學的學科獨立和建設發(fā)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撐。如果這些學者通過一些平臺,經過一個時期的磨合和有效協(xié)作,是能承擔起國際關系心理學獨立與建設重任的。

        如果從國際關系心理學這個詞匯最早出現算起,[6]國際關系心理學的發(fā)展已經有80多年的歷史,國內如果從第一篇公開發(fā)表的推介文章算起,也已經有了60多年的前期積累。幾十年的積淀對于一個學科的發(fā)展來說雖然不算長,也已經足以有理由讓一個學科自主獨立了。這些前期寶貴的研究與學科積累,加上一支優(yōu)秀的學術隊伍,在當前“雙一流”建設的大背景下,實現國際關系心理學的學科獨立正是一個難得的機遇期。

        (三)國際關系心理學學科建設面臨的問題

        作為一個心理學與國際關系學研究的交叉領域,關于國際關系心理學學科性質與建設問題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但通過文獻梳理可以看到,幾乎沒有文獻提到其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所應有的專門的學術概念、明確的研究對象、系統(tǒng)的研究方法等, 隋竹麗的文章雖有提及,但她認為“國際關系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國家行為,核心要素是把微觀心理融入宏觀國際關系中”[7],并把國際關系心理學分為三個層面,即個體心理、國家心理和國際心理,在國際關系心理學科尚未得到學術界的廣泛認可之前,這種觀點仍然有待商榷。馮紹雷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就撰文認為:“蘇聯(lián)的國際關系心理學領域在20世紀80年代之后出現了較大進步,其研究趨勢之一就是建立多學科的國際關系心理學概念范疇體系”[13],但時隔30多年,仍然很難找到有關國際關系心理學的確定概念與研究范疇。

        一項科學研究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成為一個學科是一種必然趨勢,一般來說,除了概念以外,獨立學科的標志應該包括三個方面的要素:第一是要有獨立的研究內容;第二是要有成熟的研究方法;第三是要有規(guī)范的學科體制。我們將這些標志與國際關系心理學領域的發(fā)展現狀對比可以發(fā)現其中的差距。

        首先,在研究內容方面??v觀文獻資料,我們可以發(fā)現國際關系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尚不明確,已有研究涉及了國際沖突,雙邊、三邊或多邊關系,外交決策等,實際上這些內容亦可以劃分到國際關系學、政治心理學、外交學等等領域。作為一個多學科交叉形成的研究領域,如何劃定國際關系心理學特定的研究內容,仍是值得商討的事情。

        其次,在研究方法方面,目前已有研究中多使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將心理學理論用于國際關系現象、問題的解釋,這種方法不僅單一,而且層次欠深,如果國際關系心理學欲將成為一門獨立學科,那么其研究方法勢必要多樣化、深層次、成系統(tǒng)。實際上無論是心理學還是國際關系學,其學科方法都能夠為國際關系心理學所借鑒,并且可能在研究過程中凝練成屬于自己的特有工具、方法。

        再次,學科體制方面。根據現代文獻可以發(fā)現,目前國際關系心理學的研究者多屬于國際關系學或者政治學領域的學者,并沒有形成專門的研究團隊或者研究機構。這種現狀不得不可謂是一種遺憾,如果缺乏有影響力的學科帶頭人以及專門的研究團隊,那么國際關系心理學想要從其數個母體學科中脫胎還需要一段遙遠的路途。

        綜上所述,雖然目前國際關系心理學離一門獨立學科尚有距離,但隨著國際關系和心理學學科的發(fā)展,學科交叉正成為一種常態(tài),在國際關系心理學領域進行探索的學者也在不斷增多,學科發(fā)展也正向成熟方向邁進,這是值得我們重視與欣慰的現象。

        學術研究離不開專業(yè)的人才隊伍和較為完整的專業(yè)知識體系,而其依托平臺就是學科建設。國際關系研究,離不開對人心理的研究。為使國際關系和心理學兩個學科在交叉中共進,互相借鑒與發(fā)展,應該有一個獨立的交叉學科,可以命名為國際關系心理學。當前國際關系學界雖然有很多從事國際關系心理學研究的學者,但如果不把國際關系心理學作為一個學科獨立出來,對學界的研究無疑會有阻滯作用。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學界不能明確提出國際關系心理學的學科獨立問題也表現出了某種程度的不自信,要想使國際關系心理學有更快速度的發(fā)展,學術自信和學科自覺就是當前國際關系心理學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作為國際關系學與心理學的交叉學科,國際關系心理學與心理國際關系學分屬兩個不同學科,國際關系心理學有其產生與發(fā)展的過程,對其研究取向、學科獨立的必要性與可能性以及學科建設面臨的問題等方面進行一些理論探索,對國際關系研究本身具有重要意義,如何建設這門學科并豐富國際關系研究的路徑是學界需要認真對待的課題。至少當前可以以國際關系心理學學科獨立為抓手,增強學科意識,提升學科地位,發(fā)揮國際關系心理學應有的學科功能,提高學術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推動國際關系和心理學的研究向深度拓展,這也是國際關系心理學研究者的責任和義務。

        猜你喜歡
        學科心理研究
        看見具體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學科新書導覽】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心理“感冒”怎樣早早設防?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心理感受
        娃娃畫報(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超學科”來啦
        日韩精品中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永久免费看黄网站性色| 国模无码视频专区一区| 亚洲中文无码精品久久不卡|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蜜桃| 免费啪啪av人妻一区二区| 亚洲av极品尤物不卡在线观看| 少妇人妻无奈的跪趴翘起|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又黄又爽又无遮挡免费的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人妻无码| 欧美黑人又粗又硬xxxxx喷水 |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 成人网站免费看黄a站视频| 性高朝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在线丝袜精品一区免费| 青草蜜桃视频在线观看| 无人视频在线播放在线观看免费| 中文字幕手机在线精品| 放荡的美妇在线播放| 久久9精品区-无套内射无码| 久久棈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99热这里只有精品4|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综合|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亚洲中文一本无码AV在线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经典中文字幕av|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 中文字幕日韩高清乱码|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仑精品| 久久99精品国产99久久6尤物| 欧洲亚洲综合| 欧美亚洲另类国产18p| 国产午夜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丰满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久久天堂综合亚洲伊人hd妓女| 国产成人啪精品视频免费软件| 日本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国产啪啪视频在线观看| 手机在线看片国产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