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良
我國古代燈具,源遠(yuǎn)流長,造型別致,設(shè)計新穎,種類繁多,材質(zhì)廣泛,大致分為銅、陶、瓷、鐵、錫、金銀、玻璃、木頭、石頭等。
燈的發(fā)明與火密切相關(guān),人類發(fā)現(xiàn)和保存火是燈具發(fā)明的前提。夏商周時期,照明用的是一種“燭”,類似一種火把。我國最早的燈,可能源自陶豆。一、戰(zhàn)國以前無“燈”字,僅有“豆”字?!稜栄拧め屍鳌罚骸澳径怪^之豆,竹豆謂之籩,瓦豆謂之登?!薄抖Y義·公食大夫禮》:“大羹湆不和,實于鐙,宰右執(zhí)鐙,左執(zhí)蓋?!编嵭ⅲ骸巴叨怪^之鐙?!辟Z公顏疏:“瓦豆謂之鐙。詩云:于豆于登。毛亦云:木曰豆,瓦曰登。”可見,在我國古代,豆稱為登,“登”與“鐙”通用。二、戰(zhàn)國、兩漢時期的豆形燈與陶豆無別,而且漢代的銅燈自銘為“燭豆”。由此可見,我國古代燈的出現(xiàn)和使用,是受陶豆的啟發(fā)而來。
根據(jù)戰(zhàn)國的文獻(xiàn)記載和出土實物推斷,我國最晚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和使用了燈?!冻o·招魂》:“蘭膏明燭,華鐙錯些?!边@說明戰(zhàn)國時已有了“鐙”,并且成為了人們?nèi)粘U彰饔闷鳌?/p>
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燈,其形制主要有豆形燈、盒形燈、多枝燈、人俑持燈和獸形燈等。多枝燈和人俑持燈,是戰(zhàn)國時期青銅燈具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器型。多枝燈以河北平山戰(zhàn)國中山王墓中出土的十五連盞燈為最具代表性,形制如同一棵繁茂的大樹,支撐著十五個燈盞,錯落有致,樹上有一夔、二鳥、四猴,龍游、鳥鳴、猴耍,形態(tài)各異,妙趣橫生,工藝繁雜,技藝高超。
兩漢時期的燈具,形制方面,除了承襲戰(zhàn)國座燈之外,出現(xiàn)了懸掛方便的吊燈。質(zhì)地方面,除了青銅燈、陶燈之外,出現(xiàn)了鐵燈、玉燈和石燈等。漢代燈具的使用已非常普及。紋飾種類較之前也豐富多彩。多枝華燈燈具廣為流行。該時期的燈具體現(xiàn)了科學(xué)性和藝術(shù)性的高度統(tǒng)一。其中以著名的河北滿城中山王劉勝墓出土的“長信宮燈”為代表,由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和燈罩等六部分分鑄組合而成,造型莊重,設(shè)計精巧,具有了環(huán)保功能,凸顯了科學(xué)理念。
魏晉南北朝時期,燈具成為人們照明、祭祀、喜慶等不可缺少的必備用品。最重要的一點是陶瓷燈具在民間被普遍應(yīng)用。其中青瓷燈具所占比重最大。
隋唐時期,不僅大量生產(chǎn)以實用性為主的陶瓷燈具,而且迅速發(fā)展了以裝飾性為主的彩燈,最突出的代表作就是宮燈。燈彩的由來,與元宵節(jié)張燈的習(xí)俗有直接的關(guān)系。隋唐以降,燈具又有進(jìn)一步的發(fā)展。文獻(xiàn)中關(guān)于燃燈的記載較多。唐馮贄《南部煙花記》:“(隋)煬帝香寶,宮中燭心至跋,皆用異屑,燃之有異彩數(shù)重。”《宋史·禮志》記載,唐代統(tǒng)治階級于每年的“正月望夜,開場市門燃燈”。唐張鷟《朝野僉載》:“唐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夜,于京師安福門外作燈輪,高20丈,被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望之如花樹……年少婦女千余人,于燈下踏歌,三日夜晚,歡樂之極,未始有之。”王公貴戚以燈來裝扮自己的宮廷苑囿,不僅有“火樹”“燭龍”,還有“燈婢”“燭奴”,以顯自身的華貴。《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寧王宮中,每夜于帳前羅列木雕矮婢,飾以彩繪,各執(zhí)華燈,自昏達(dá)旦,故目之為燈婢。”可見當(dāng)時之盛況。民間用燈,較之前更加講究實用和便利。既有“長擎八尺”的高燈,也有“短擎二尺便且光”的矮燈,還有輕小易于移動、尺寸較小的油燈和燭臺。
兩宋時期,燈具是普遍的隨葬品之一。作為實用的陶瓷燈具數(shù)量劇增,造型豐富,形制多樣,釉色豐富多彩。紋樣多為花草紋,裝飾手法有刻花、剔花、繪花、貼塑、鏤空等,釉色有白釉、青釉、影青釉、綠釉、黃釉、黑釉、醬釉等。
五代至兩宋時期,還出現(xiàn)了一種省油燈,又稱夾瓷盞。陸游《齋居紀(jì)事》記載:“書燈勿用銅盞,惟瓷盎最省油。蜀有夾瓷盞,注水于盞唇竅中,可省油之半?!逼洹独蠈W(xué)庵筆記》亦有記載:“《宋文安公集》中有《省油燈盞詩》,今漢嘉(今雅安)有之,蓋夾燈盞也。一端作小竅,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歷之。尋常盞為所灼而燥,故速干;此燭不然,其省油幾半?!睒?biāo)志著燈具科學(xué)技術(shù)的進(jìn)一步發(fā)展和應(yīng)用。
元代瓷燈主要有三種形制,一種形體較大,由燈盞、燈柱、燈座組成。燈盞、燈座均為圓盤形,盞分上下兩層,分別固定在燈柱上。一種形體較小,只有一燈盞,深腹,前有流,后有把,平底。第三種形制為高足杯狀,杯中有柱形圓管,兩側(cè)底部有對稱方孔貫通,用以放置燈捻。
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燈具的發(fā)展進(jìn)入又一個高峰時期。各種豪華的陶瓷燈、金屬燈、玻璃燈、宮燈等豐富繁麗。陶瓷燈具仍然是明清時期實用燈具的主流。許之衡《飲流齋說瓷》:“瓷燈有仿漢雁足者,其釉色則仿汝之類,大抵明代雜窯也。至清乾嘉貴尚五彩制,雖華腴而乏樸茂式,亦趨時不古矣?!苯饘贌艟咭噍^發(fā)達(dá),有銀、銅、錫等材質(zhì)。明高濂《遵生八箋》之五《燕閑清賞箋》記載:“用古銅駝燈、羊燈、龜燈、諸葛軍中行燈、鳳鳥燈,有圓燈盤……觀青綠銅荷一片,檠駕花朵坐上想取古人金荷之意用,亦不俗古?!辈A艟哌M(jìn)一步發(fā)展,清宮養(yǎng)心殿造辦處玻璃廠是玻璃燈具的主要產(chǎn)地。據(jù)記載,從乾隆十七年十一月二十日起至十八年三月十六日止的一百多天內(nèi),燒成的玻璃制品中,就有玻璃燈九座。當(dāng)時的玻璃燈具多仿照西式,西洋畫家郎世寧還曾擔(dān)任藝術(shù)設(shè)計。
宮燈在明清兩代達(dá)到了鼎盛,更兼有照明和裝飾欣賞兩者功能。清代宮燈極為豐富多彩,品種有掛燈、壁燈、壁掛燈、桌燈、提燈、把燈、戳燈、路燈、儀仗燈等;造型有圓形、橢圓形、方形、菱形、扇形、五角形、六角形、八角形、套方(方勝)形、花籃形、魚形、瓶形、葫蘆形、花瓣形、亭臺形等。裝飾題材有福字、壽字、雙喜、松鶴、百子、天下太平、金玉滿堂、萬壽無疆等祥瑞圖案。宮燈一般選用花梨、紫檀、紅木等貴重木材為框架,雕刻吉祥紋飾;或以雕漆為框架,鑲以紗絹或玻璃、料絲等。其藝術(shù)風(fēng)格莊重典雅,富麗堂皇,彰顯宮廷氣派。
民國時期,燈具延續(xù)了清代風(fēng)格,更多以注重實用為主,民間應(yīng)用已基本得到普及,成為人們?nèi)粘I钪胁豢苫蛉钡膶嵱霉ぞ摺?/p>
1.宋磁州窯白釉高足杯油燈(圖1)
口徑5、高10.8厘米。整體為圓形,高足杯狀,頂蓋如傘。底座為倒置喇叭狀,中空,不施釉,圈足外撇。束腰。上部為圓筒狀燈膛,空心,不施釉,以放置燈油。頂部呈傘蓋狀,邊緣向下內(nèi)收。胎體細(xì)密,呈黃白色,外壁施白釉,不到底,有流釉、垂釉現(xiàn)象。光素?zé)o紋。器型端莊大方,制作略顯粗糙,精細(xì)不足,顯示了宋代民窯瓷器的特征。
2.清粉彩開光花鳥紋燈(圖2)
口徑9.5、足徑10、高31厘米。該燈由底座和燈罩兩部分組成。底座呈“亞”字形,底部為覆碗式,外壁繪纏枝蓮紋;中部為中間鼓起的圓柱,上下部分別為粉地和黃地,繪滿圓圈;上部為盤狀,直邊外壁繪一周回紋。盤上置燈罩,呈罐狀,口沿外壁繪一周回紋;溜肩,鼓腹,底部內(nèi)收。外壁頂端和底端各繪一圈如意云紋。腹部滿繪纏枝蓮紋,中間次第四個橢圓形開光,兩兩相對,四周繪一圈錢紋,開光內(nèi)分別繪蜻蜓蓮荷紋、鷺鷥水草紋、牡丹花卉紋等,寓意一品清廉、一路連科、吉祥富貴等,充滿吉祥寓意。胎體薄細(xì)通透,繪畫精致,布局有序,疏密有致,色彩鮮艷,釉色瑩潤,美觀大方,堪稱清代粉彩瓷燈中的精品。
3.清粉彩人物紋盤形燭臺(圖3)
直徑10.4、高3.8厘米。盤為六邊菱花式,中間為鼎式燈柱,中空,可放置蠟燭?;驗闊糁显幸涣⑩F,現(xiàn)已缺失。盤內(nèi)壁繪戲劇人物圖,為花園相會之場景。庭園之內(nèi),一公子頭戴翅帽,身穿紅袍,作拱手施禮狀。一小姐紅衣綠裙,在一藍(lán)衫丫鬟的攙扶之下,邁步迎向公子,人物神態(tài)刻畫細(xì)致?;▓@相會成為我國古代愛情故事的重要情節(jié)。元著名愛情雜劇王實甫《西廂記》(張生與崔鶯鶯)、白樸《墻頭馬上》(裴少俊與李千金)等均有花園相會的故事情節(jié)。其美麗纏綿的月下相約,流傳為后世的千古佳話。
燭臺是照明器具之一,是一種集實用性、工藝性、觀賞性、裝飾性為一體的生活用具。材質(zhì)有銀、銅、鐵、錫、木、瓷、陶等多種。三國時期有青瓷臥羊形燭臺,西晉流行臥獅形燭臺。南朝時燭臺式樣較為豐富,有獅形、單管,雙管、四管、荷花形等。隋唐時期的燭臺底座??逃芯赖幕y。明代燭臺造型豐富,并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欣賞價值,其中永樂、宣德時景德鎮(zhèn)窯燒制的燭臺,器口和臺座呈八角形,頸部為圓柱形。清代以后的燭臺形制基本承襲此式。燭臺在承托安插蠟燭的方式上,基本有三種樣式:一是中空筒管式;二是孔穴式的;三是立釬式的。它們都是以插放或套箍蠟燭為特征,興衰更替,歷代不同。前兩種多見于漢晉唐宋時期,后一種以明清最眾。
4.清粉彩開光雜寶紋燭臺(圖4)
底邊長5.3、高26.5厘米。該燈整體呈兩層塔式,每層均為花觚狀,下大上小。外壁繪夔龍紋和蕉葉紋。底部四邊開壸門。中部束腰。頂部為方形花盆狀燭盤。中部大盤四面外壁分別繪開光雜寶紋。
雜寶紋是一種典型的吉祥裝飾紋樣,寓意吉祥,始見于元代,流行于明清。所取寶物形象較多,元代有雙角、銀錠、犀角、火珠、火焰、火輪、法螺、珊瑚、雙錢等,明代又新增祥云、靈芝、方勝、艾葉、卷書、筆、馨、鼎、葫蘆等。因其常無定式,任意擇用,故而稱雜寶。雜寶紋基本囊括了世俗社會對權(quán)勢、財富、愛情、幸福、長壽、享樂等的普遍追求,是民間喜聞樂見的紋樣。
5.清粉彩瓷人燈(圖5)
長11、寬7.2、高23厘米。該燈由底座、神人、燈盤三部分組成。底座為方臺形,前壁繪網(wǎng)格紋和如意云紋。中部為一蹲坐神人,頭頂花邊圓燈盤,雙手上舉托扶燈盤。身穿龍鱗服,腰系獸首帶。目瞪口張,眉須突兀。身材魁梧,神態(tài)威猛,氣勢凌人。燈盤中部有一短圓柱,插蠟燭之用。該燈造型獨特,取其護(hù)佑安康之意。
6.清紅釉描金龍鳳紋燭臺(圖6)
底徑12、高22.5厘米。燭臺底座為覆杯狀,燈盤為立杯狀,盤中間為圓柱形燈柱。通體施紅釉。底座外壁描金繪一周雙龍戲珠紋。燈盤外壁描金繪一周雙鳳戲珠紋。龍鳳皆飛舞生動,瀟灑自如,活靈活現(xiàn),動態(tài)十足。
瓷器中的紅釉首創(chuàng)于元代,因釉中摻入了一定含量的氧化銅,而銅元素在高溫?zé)芍羞€原呈現(xiàn)紅色。明永樂時期,景德鎮(zhèn)御窯廠燒制的紅釉瓷用于宮廷祭祀,故而當(dāng)時的紅釉器稱為“祭紅”,又稱“霽紅”?!陡×嚎h志》有“百種佳瓷不勝挑,祭紅祭翠比瓊瑤”的詩句來贊美祭紅釉。
7.清黃釉獅子燈(圖7)
長13.3、寬7.9、高20厘米。燈座呈長方形,內(nèi)部中空。燈座上站立一黃釉獅子,昂首挺胸,獅口張開,雙目圓睜,獅尾上翹。背脊上托扶起八方形瓶狀圓柱,外壁分別繪八卦紋。制作略為粗糙,不甚精致。應(yīng)為民窯產(chǎn)品。
黃釉,瓷器釉色名。最早出現(xiàn)于唐代。明代黃釉有新的發(fā)展,始于宣德的澆黃,更是明代杰出的黃釉;嘉靖以后,又有魚子黃、雞油黃等。清有康熙的淡黃,以及其后的菜尾、鼻煙、金醬等。傳統(tǒng)黃釉有兩種:一、以三價鐵離子著色的石灰釉,屬高溫釉;二、以含鐵的天然礦物為著色劑,但基礎(chǔ)釉是鉛釉,屬低溫釉。明、清黃釉都是以鐵為著色劑的鐵黃,用氧化焰低溫?zé)桑陨S潤光滑,釉面晶瑩透徹。
另有一清青花獅子燈(圖8),長14、寬5.4、高 17厘米。器型與上述黃釉獅子燈類似。
8.清青花油燈(圖9)
盤徑10.5、高20厘米。燈座為對盤狀,內(nèi)壁施白釉,外壁施黑釉,光素?zé)o紋。底盤中部為一較高圓柱形燈柱,柱一側(cè)有一耳形鋬,皆施白釉,光素?zé)o紋。柱頂為一罐形燈盤,內(nèi)置燈油,外壁青花描繪一類似“否”字圖案,似為隨意描畫,抽象簡率。器型高挑,古樸素雅,有仿古韻味。
9.清白釉燭臺(圖10)
底徑9.5、高14厘米。燭臺為兩盤中柱式,底座為一較大覆盤,中為圓柱,燈盤為一較小圓盤。通體施白釉,釉面潔白瑩潤,光素?zé)o紋,燈柱兩端各有一道凸弦紋。造型簡約,穩(wěn)重大方,注重實用而又不失美觀。
10.民國掐絲琺瑯博古紋燈(圖11)
直徑6.2、高7厘米。黃銅質(zhì)。燈座為四方委角形,四面為紋飾,上下各為一橫向回紋,左右各為一豎向四朵花卉紋。中部長方形開光,內(nèi)繪博古紋。中部為圓柱形燈柱,內(nèi)置燈油。燈柱周置圓形圍欄,三層鏤空紋飾,自下而上分別為幾何紋、錢紋、花卉紋。頂部為一圓蓋,中有一短圓柱,用以放置燈捻。造型別致,取天圓地方之意。
11.民國雙喜紋銅燭臺(圖12)
高44.5厘米。燭臺由五部分組成。燈座為方形,四面開壸門,四角呈馬蹄狀外撇。座上為鏤空方勝托雙喜字。中部為一略大元寶形燈盤,盤上為一鏤空雙喜字。再上為一略小元寶形燈盤,盤上有一立釬。該類燭臺喜慶寓意較強(qiáng),當(dāng)為婚嫁用品。
勝原為古代漢族神話中“西王母”所戴的發(fā)飾。方勝紋是漢族傳統(tǒng)寓意紋樣,為兩個菱形壓角相疊組成的圖案或紋樣。形狀像由兩個菱形部分重疊相連而成的一種首飾。明清時期,方勝紋成為吉祥圖案中常見的紋飾之一。
12.民國錫油燈(圖13)
盤徑15、高49厘米。錫質(zhì),光亮潤澤,包漿自然。燈座為對喇叭狀,中盤之上為燈柱,由瓶和葫蘆組成,寓意平生福祿。頂部為喇叭形燈盤,上有一圓管,供插燈捻之用。整體除有幾道弦紋外,皆光素。器型仿古,結(jié)構(gòu)巧妙,寓意吉祥,美觀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