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冰蓮
(茂名市人民醫(yī)院呼吸內科,廣東 茂名 525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璺危乐赜绊懟颊叩纳钯|量與勞動能力,高居我國農(nóng)村死亡原因首位[1]。目前康復治療多采用4S呼吸康復理念[2],效果顯著,廣泛應用。但該病多以老年人群為主,對疾病缺乏正確的認知,主動康復的積極性較低,效果不佳。家屬作為陪伴者與監(jiān)督者在患者的康復訓練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家屬全程參與呼吸康復干預應用于慢阻肺患者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8年2月-2019年12月50例慢阻肺患者。經(jīng)倫理委員會的審批和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后,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組25例。對照組男12例,女13例,平均年齡(55.51±6.82)歲;觀察組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齡(55.50±6.81)歲。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呼吸康復干預。觀察組使用家屬全程參與呼吸康復干預模式。具體內容為:(1)疾病及4S呼吸康復理念宣教: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疾病相關知識宣教。同時,加強4S呼吸康復理念的宣教。(2)家屬參與訓練:訓練內容為縮唇呼吸、腹式呼吸、呼吸康復排痰、呼吸操等,家屬全程陪伴、協(xié)助并監(jiān)督患者的訓練,并記錄訓練結果。(3)醫(yī)護人員的指導:由醫(yī)護人員進行一對一的訓練指導。(4)定期隨訪:自患者入院時進行,干預周期為1個月。
觀察兩組患者的康復訓練效果、肺功能水平。康復訓練效果包括基本完成與無法完成兩部分。總完成率即基本完成例數(shù)與總例數(shù)的比值×100%。分別于干預前、干預1月后測定患者的第一秒用力呼氣量百分比(FEV1%)、峰值流速(PEF)、肺活量(FVC)及最大呼氣中段流量(MMEF)水平。
采取SPSS22.0分析,計數(shù)數(shù)據(jù)描述用率(%)表示,兩組間比較使用卡方檢驗;計量數(shù)據(jù)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使用t檢驗;P<0.05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康復訓練總完成率顯著高于對照組(92.00%VS68.00%,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康復訓練效果比較(n,%)
干預后,兩組FEV1%、PEF、FVC及MMEF水平均升高,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兩組患者肺功能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肺功能水平比較()
注:與干預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shù)(n) 時間 FEV1% PEF(L) FVC(L) MMEF(L/min)對照組 25 干預前 60.12±20.03 1.78±0.58 2.34±0.77 0.17±0.04干預后 68.29±22.75# 2.13±0.70# 2.67±0.88# 0.29±0.08#觀察組 25 干預前 60.09±20.02 1.76±0.57 2.36±0.76 0.19±0.05干預后 75.14±25.03#* 2.95±0.97#* 3.19±1.05#* 0.45±0.14#*
呼吸康復訓練是改善慢阻肺臨床癥狀、控制疾病發(fā)展的主要措施。研究表明[3],近年來僅有2%的居家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家屬全程參與式護理模式在婦產(chǎn)科、腫瘤患者護理中應用廣泛,但在慢阻肺中應用較少,本研究將該模式應用于慢阻肺患者,觀察其臨床效果。
家屬全程參與呼吸康復干預模式不僅對患者進行疾病宣教,也將家屬作為主要教育對象,提高了兩者的疾病認知,有助于提高訓練效果[4]。家屬和患者的行為、認知及情感上相互影響,在患者疾病治療、康復過程中有積極作用,同時家屬可以陪伴患者,增強治愈疾病的信心。
本研究觀察組康復訓練總完成率顯著高于對照組(92.00%VS68.00%,P<0.05)。說明應用家屬全程參與呼吸康復干預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的訓練效果,有助于疾病好轉。這與侯坤[5]研究結果一致。
肺功能水平是衡量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重要客觀指標。本研究干預后,兩組FEV1%、PEF、FVC及MMEF水平均升高,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家屬全程參與呼吸康復干預模式能夠緩解患者的肺部功能,原因可能為:家屬可以和患者的行為、認知及情感上相互影響,促使患者不斷加深對訓練內容的理解,增強患者的參與意識,堅持不懈進行訓練,最終改善肺部功能。
將家屬全程參與呼吸康復干預應用于慢阻肺患者中,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的訓練效果,緩解肺部功能,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