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
教材簡析:
統(tǒng)編語文二年級下冊第21課《青蛙賣泥塘》是一則童話故事,主要講述一只不愿意住在爛泥塘里的青蛙,很想賣掉爛泥塘,在賣的過程中,它聽從了老牛、野鴨等動物的建議,逐步改善了泥塘的環(huán)境。故事告訴學生美好的環(huán)境是靠勤勞的雙手創(chuàng)造的?!肚嗤苜u泥塘》這個故事淺顯易懂,該選擇怎樣的路徑展開教學呢?細細研讀文本,不難發(fā)現,課文在構段上有特色。前半部分結構相似,詳寫老牛和野鴨不買泥塘的原因,后半部分略寫小鳥、蝴蝶、小兔、小猴、小狐貍不買泥塘的原因,教學時重點要讓學生學好前半部分,由扶到放,用上“這地方_____,就是_____ 。”和“青蛙聽了? ? ?的話,于是他_____??!眮砭毩曊f話,有效落實課后習題“分角色演一演”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通過字理、字源、生活識字等方法,隨文識字“蛙、賣、喝、舒、茵、缺、愣”7個字,會寫“蛙、賣、搬、倒”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出、演出青蛙吆喝的感覺來。
3.展開想象,學會運用“這地方好是好,就是 ?!眮砭毩曊f話,理解小動物們不買泥塘的原因,體會童話的樂趣。
重點難點:
重點是引領學生朗讀、想象、仿說,感受童話故事的生動有趣。難點是仿照青蛙第一二次賣泥塘,擴展說好其他小動物不賣泥塘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游戲揭題,識記生字
1.游戲活動。數青蛙。一只青蛙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撲通撲通跳下水。那兩只青蛙呢?三只呢?
2.書寫“青蛙”。(有“蟲”變成“蛙”,青蛙的“蛙”;有“人”變成“佳”,最佳的“佳”;有“木”變成“桂”,桂樹的“桂”;有“水”變成“洼”,水洼的“洼”)。
3.書寫“賣”字。有一個人肩膀上挑著一個擔子,去干什么?(賣)賣什么?“賣”字是一個十字頭,挑著擔子到街上去賣東西,引來了買東西的人。自己描一個“賣”字。
4.回答問題。青蛙賣的是什么?(泥塘)
5.出示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對二年級學生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展開教學,才能學得輕松,學有所得。本環(huán)節(jié)通過“數青蛙”的游戲,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運用字理和聯(lián)系生活的方式,加深學生對生字的形象感知,歸類識記,掌握識字方法。
二、讀中演繹,活靈活現
1.合作讀文。同桌兩人合作著讀課文,你讀一段,我讀一段,并學著做到三個“會”:會表揚、會幫助、會道謝。討論:故事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認讀“茵”“愣”。(1)出示“綠茵茵”。說一說:綠茵茵的什么?這個詞有什么特點?誰來說一些這樣的詞。如:“茵,綠茵茵,綠茵茵的草地真漂亮”。(2)出示“愣”字。強調“愣”字的后鼻音。
3.出示句子:青蛙說到這里,突然愣住了,他想:這么好的地方,自己住挺好的,為什么要賣掉呢?(1)本來青蛙是要把泥塘賣掉的,現在卻不想賣了,所以愣住了。還有一個字,誰來讀?(出示“喝”。組成詞,跟老師讀——吆喝,讀輕聲詞有個竅門,把第一個字讀得重一點。)(2)還有幾個輕聲詞,大家讀一讀。(出示:舒服、牌子)(3)還有“牌子”,很多后面帶“子”的詞語都讀輕聲,說幾個?
4.找一找。課文中青蛙一共吆喝了幾次?是怎么吆喝的?(青蛙4次吆喝,說的是同一句話:“賣泥塘嘍,賣泥塘!”關注標點符號,讀出“吆喝”的感覺。)
出示句子:“賣泥塘嘍,賣泥塘!”青蛙站在牌子邊大聲吆喝起來。
青蛙又站在牌子旁邊,大聲吆喝起來:“賣泥塘嘍,賣泥塘!”
青蛙又站在牌子下,大聲吆喝起來:“賣泥塘嘍,賣泥塘!”
“賣泥塘嘍,賣泥塘!”
設計意圖:《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識字教學要注意兒童的心理特點,將學生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它們利用各種機會主動識字,力求識用結合?!耙稹焙汀般丁钡淖R字教學從讀準字音開始,分清前后鼻音后,“茵”采用組詞的方式,關注到“綠茵茵”這個有特點的詞,引導學生說說以往積累的這樣特點的詞語,接著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模仿“茵,綠茵茵,綠茵茵的草地真漂亮”這樣的形式來說一說,真正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愣”則采用結合課文情境的形式理解字義,并將這種感覺帶入課文朗讀,真正做到識與用有機結合。此外,“喝”的教學在分清多音字不同讀音的基礎上,反復練讀青蛙“吆喝”的句子,初步嘗試角色朗讀,為下一環(huán)節(jié)的分角色演一演埋下伏筆。
三、角色扮演,學習表達
1.讀一讀。青蛙的吆喝聲響徹在泥塘周圍,這時候一頭老牛走過來。
出示:一頭老牛走過來,看了看泥塘,說:“這個水坑坑嘛,在里面打打滾倒挺舒服的。不過,要是周圍有些草就更好了?!?/p>
(1)老牛走過來,會怎么說?引導學生讀一讀。
(2)這才是老牛!老牛買泥塘了嗎?(沒有)為什么?(沒有草)趕緊把“草”圈起來。
2.演一演。老牛沒買泥塘,青蛙繼續(xù)吆喝。齊讀:賣泥塘嘍,賣泥塘!問:來了誰?
(1)野鴨講話和老牛一樣嗎?
(2)角色扮演,讀好野鴨說的話。
出示:一只野鴨飛來了,看了看泥塘,說:“這地方好是好,就是塘里的水太少了?!?/p>
(3)聲音再脆一點,先“嘎嘎”地叫一下看。
嘎嘎嘎嘎——一只野鴨飛來了,看了看泥塘,說:“這地方好是好,就是塘里的水太少了。”
(4)野鴨覺得這里少了什么?(水)在課文里圈出來。
3.想一想。老牛和野鴨說的,你更喜歡誰?有好多小朋友都喜歡野鴨說的,為什么?
關注句式:這個地方好是好,就是——。(學生模仿說這樣的句子,如:野鴨說——這地方好是好,就是塘里的水太少了)
4.說一說。不只是老牛和野鴨倆提意見啊,還有好多小動物都來了。
出示:小鳥飛來說,這里缺點兒樹。
蝴蝶飛來說,這里缺點兒花。
小兔跑來說,這里還缺條路。
小猴跑來說,這兒應該蓋所房子。
小狐貍也來了……
(1)小鳥、蝴蝶、小兔、小猴覺得泥塘少了啥?它們又會怎么說呢?學著小動物的口吻,用上“這地方_____,就是_____。”來說一說。
小鳥說:“這個地方好是好,就是缺點兒樹?!?/p>
蝴蝶說:“這個地方好是好,就是缺點兒花。”
小兔說:“這個地方好是好,就是缺條路?!?/p>
小猴說:“這個地方好是好,就是缺所房子?!?/p>
(2)回答問題。這個地方到底缺少什么?(這個地方缺少的東西太多了,沒有——草,缺點兒——水,沒有——樹,沒有——花,沒有——路,也沒有——房子。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泥塘?)
(3)想一想。有人買泥塘嗎?青蛙意識到這點了嗎?
出示:每次聽了小動物的話,青蛙都想:對!對!要是那樣的話,泥塘準能賣出去。于是青蛙就照著他們的話去做……
青蛙一邊想一邊怎么做呢?用上“青蛙聽了_____的話,于是他_____?!闭f一說。
青蛙聽了野鴨的話,于是他就到山里去引水來。
青蛙聽了老牛的話,于是他種了很多草。
青蛙聽了小鳥的話,于是他就栽了很多樹。
5.發(fā)揮想象。青蛙聽了大家的話,這個泥塘就變成了——?
出示:多好的地方!有樹,有花,有草,有水塘。你可以看蝴蝶在花叢中飛舞,聽小鳥在樹上唱歌。你可以在水里盡情游泳,躺在草地上曬太陽。這兒還有道路通到城里……
6.歸納。爛泥塘變成了一個好地方!靠誰得來的呢?就因為青蛙一邊聽一邊想一邊做,讓爛泥塘變成了一個好地方!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美好的環(huán)境是靠勤勞的雙手去創(chuàng)造。
設計意圖:統(tǒng)編教材一個最大的特點是雙線編排教學內容。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圍繞“改變”這一主題編排課文,同時滲透“借助提示講故事”這一語文要素?!吨┲腴_店》一課,引導學生借助示意圖講故事;《小毛毛蟲》一課,引導學生借助相關的詞句講故事;《青蛙賣泥塘》一課,則引導學生在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分角色演一演,這一要求在課后練習的第一題中也明確指出。本環(huán)節(jié)教學,先讓學生模仿老牛和野鴨說的話,明白它們不買泥塘的原因,然后再比較他們說的話,引導學生用上“這地方____,就是_______?!钡木涫侥7滦游锏目谖莵碚f一說、演一演,明白其他小動物不買泥塘的原因,最后用上“青蛙聽了_______的話,于是他_______?!钡木涫絹碚f一說泥塘的改變。層層設計、環(huán)環(huán)相扣,真正落實“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分角色演一演”的教學目標,助力單元教學重點的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