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秀溪
來賓市武宣縣桐嶺鎮(zhèn)中心校(以下簡稱桐嶺中心校)始建于1909年,至今已有111年的辦學歷史。辦學伊始,該校便確立了“為社會育人才”的目標,經過歷代師生的努力,取得了豐碩的育人成果。近年來,該校緊跟時代步伐,積極推進教育改革發(fā)展,尤其是2016年參加廣西壯漢雙語小學校長模塊化培訓項目以來,在項目首席專家陳向陽教授的指導下,確立了“和育文化”辦學主題,校園煥發(fā)出新的活力。
修其心,立其德
“我獲得過‘禮美小標兵,現在還是學校禮儀帶頭人呢!”桐嶺中心校學生蘇瑜珊自豪地說。如今,即將畢業(yè)的她,尤其懷念在學校的六年時光,在這里她學到的不僅是知識,還有做人的道理。
“讓每一名學生都能成為合格的學生”,是桐嶺中心校的辦學目標。一直以來,該校都十分重視學生德育工作,但由于缺乏系統(tǒng)的理論支撐和規(guī)劃設計,過去的德育工作比較零散、不成體系,有些活動流于表面。后來,在項目首席專家陳向陽教授的指導下,該校確立了“和美德育”體系,從培育學生心靈美和行為美兩方面著手,通過“生活化、活動型、探究式”實施策略,著力實施養(yǎng)成教育、感恩教育、傳統(tǒng)美德教育等系列主題活動,不斷培養(yǎng)學生美的心靈和行為。
據桐嶺中心校校長韋寶玲介紹,該校采取多元化評價方式,針對學生設計了“和美小先鋒”“和美之星”“單項和美之星”,針對教師設計了“和美教師”,針對班級、家庭設計了“和美班級”“和美家庭”,由此構成了該校的德育評價體系,引導學生、教師、家長及社區(qū)相關人員參與到評價工作中,確保評價的公平公正、有序有效。
“自從參加了這些評價工作,不僅小孩變得越來越好,我們家長也有了不小變化呢。比如,過去教育小孩時我習慣大聲說話,現在懂得要跟小孩溝通,要聽小孩的意見了?!蓖X中心校學生家長韋桂柳欣慰地說。
在德育內容設計上,桐嶺中心校以活動為主,結合校情、生情設計了一系列貼近學生生活的活動,如:利用植樹節(jié)組織師生進入田間地頭開展植樹、除草、施肥等活動;利用清明節(jié)開展“清明祭英烈”活動,讓學生感受英烈的英雄事跡和愛國情懷;邀請交警、消防員、醫(yī)生進校,現場教授師生交通安全、預防溺水、基本救護等知識。此外,該校還要求學生通過寫心得、做小研究的方式進行適度探究,加深學生對德育活動的理解,讓良好品德從學生的內心生發(fā)。
“通過一系列德育活動,我感到現在學校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的改變。老師們越來越積極、團結,學生們越來越陽光、自信?!蓖X中心校教師韋保鷗感慨道。
以“藝”修能,以“體”強身
在武宣縣桐嶺鎮(zhèn),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數百年前,當地有一個壯族老漢被財主逼死。第二年清明,老漢兒子前往祭拜,但因為家貧,只能空手而去。突然一只翡翠鳥銜來了一條魚交給老漢兒子,魚就成了祭品。老漢的后人有感于翡翠鳥的恩德,就創(chuàng)編了翡翠鳥舞。至今,翡翠鳥舞仍在武宣當地流傳。
為了充分發(fā)揮這一傳說的育人功能,桐嶺中心校于2017年成立了翡翠鳥舞社團,聘請翡翠鳥舞第十六代傳承人羅正平到校指導?!爱敃r,學校找到我的時候,我感到非常榮幸,覺得學校這個做法非常好,既能讓學生學習優(yōu)美的舞蹈,又能傳承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绷_正平說。
在翡翠鳥舞教學中,桐嶺中心校采取“講、學、演”三個步驟:講,即由羅正平到校為師生做專題講座,深入講解翡翠鳥舞的由來、發(fā)展等知識;學,即由校外輔導員到校進行培訓,教學翡翠鳥舞的動作程式、編排程式、表演程式;演,即讓學生上臺表演,通過演出提升學生翡翠鳥舞的表演技能,深化學生對翡翠鳥舞的理解。
如今,翡翠鳥舞社團已成為桐嶺中心校的“王牌社團”,成了學生們的“寵兒”。該社團每年均獲邀參加鎮(zhèn)、縣舉辦的藝術周表演活動,且均獲一等獎。2017年12月,由該社團完成的作品《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翡翠鳥舞》,在來賓市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科技實踐活動中獲得一等獎。
“我校始終堅持以藝術提升學生能力、以體育強健學生體魄的辦學思路。因為我們覺得,一個合格的學生既要有一定的藝術修養(yǎng),也要有強健的身體,以后才能更好地發(fā)展自己,更好地為國家、社會做貢獻?!表f寶玲說。
除了成立翡翠鳥舞社團,桐嶺中心校還充分利用“三月三”、端午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讓學生在豐富的活動中深入學習壯族的歷史傳統(tǒng)、民俗風情、民族工藝、體育活動等。舉辦“三月三”活動時,該校利用每周例會、校園廣播、班(隊)會等,宣講與“三月三”有關的文化知識,每年一個主題,活動分“記憶‘三月三”“糯香‘三月三”“文體‘三月三”幾大板塊,全面展示壯族的文化、工藝和藝術。
“學校還有陽光民族體育大課間活動、民族體藝特長班、民族體藝活動,都非常精彩。在這里學習,真是收獲滿滿!”桐嶺中心校學生江梓晨說。
雙語教學,啟發(fā)生智
桐嶺中心校是一所壯漢雙語學校,做好壯漢雙語教學是學校發(fā)展的重要工作。舉辦壯語故事演講活動,開設壯文特長班,立項壯漢雙語課題研究,是該校落實壯語教學工作的有效途徑。
“我最喜歡壯語故事演講活動了,在活動中我不僅學習了壯語,了解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學到了很多知識,還鍛煉了膽量和表達能力?!蓖X中心校學生蘇瑜珊說。
時過多年,蘇瑜珊仍清楚記得第一次參加壯語故事演講活動的情景?;顒忧?,她找爺爺奶奶了解了不少壯族故事,最后選擇了“老虎和?!钡墓适隆km然由于緊張沒能獲得理想的成績,但她從此愛上了這個活動。從那以后,她每年都報名參加,至今已經演講過《熊人婆》《竅哥的故事》等多個故事。經過多次鍛煉,她在演講時不僅做到了聲音清脆、思路清晰,還輔以面部表情和動作表演,將故事講得繪聲繪色。“每次都在想怎樣才能把故事更好地表演出來,很費腦子,但是非常有意思。我覺得這是我的一筆財富?!碧K瑜珊說。
為了深入落實壯語教學,桐嶺中心校2013年成立了壯文興趣小組,教授學生簡單的壯語發(fā)音方面的知識,如今已發(fā)展到兩個班65人的規(guī)模,且教學內容越來越豐富,壯族文學、服飾文化、美食文化、手工藝文化、體育文化等都在教學范圍之內,讓學生深入了解壯族的悠久歷史和優(yōu)秀文化。
要想落實好壯語教學,需要一支專業(yè)素養(yǎng)過硬的教師隊伍。為此,桐嶺中心校借助立項自治區(qū)壯漢雙語專項課題“小學壯漢雙語新晉教師的培養(yǎng)研究策略”的契機,大力培養(yǎng)骨干教師和年輕教師。2019年11月,該課題順利結題,經過兩年時間的訓練,該校培養(yǎng)出一批壯語教學“土專家”,年輕教師專業(yè)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如今在教學上都能獨當一面。
“我不是學壯語出身的,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對怎么開展教學工作一頭霧水。”桐嶺中心校教師黃玉華坦言,“但這兩三年,學校非常重視年輕教師的培養(yǎng)?,F在,我學會了說壯語,也學會了如何開展壯漢雙語教學工作。感謝學校對我的培養(yǎng)!”
桐嶺中心校還引進了高效課堂改革,通過改革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不斷激發(fā)師生的學習活力。在該校任教了15年的譚梅花,見證了課堂的變化。她告訴記者,過去,學生在課堂上的熱情不高,學習不主動,但現在“課堂大變樣了”,通過小組合作和教師的有效引導,學生能夠提出很多有意思、有創(chuàng)意的想法,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今后,我們將繼續(xù)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工作,探索更加適合學校、學生發(fā)展的辦學道路,努力將學校建設成為一所‘親和、和美、合作、快樂的和諧學校?!表f寶玲說。
(責編 蔣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