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聘卿
(中煤科工集團重慶研究院有限公司,重慶 400039)
據(jù)統(tǒng)計,近幾年在我國四川宜賓、山西大同等多處礦井發(fā)生的透水事故,皆由采動破壞覆巖裂隙帶,穿透含水層導致水源倒灌進入綜采面,形成的突水事故。對礦井水害的防治,除了必要的水文地質、開采條件綜合評估外,還需對采動過程中覆巖的破壞移動規(guī)律、導水裂隙帶高度進行測算[1-3]。為此,基于山西某煤礦15112工作面開采技術、地質及工藝條件,采用井下導高觀測儀導水裂隙地帶高度觀測技術,現(xiàn)場布設仰孔和仰斜導高觀測鉆孔,使用CXK7.2(A)礦用鉆孔成像儀對開采推進過程中覆巖的變形、位移等過程進行觀測。
山西某礦15112工作面15號煤層為主采煤層,煤層水文地質條件中等。煤層平均厚度3.0 m,局部含2層夾矸,煤層頂板為K2灰?guī)r、泥巖,底板為泥巖、鋁土質泥巖和砂質泥巖。煤層為東北走向,煤層傾角3°~8°,煤體容重1.5 t/m3,煤質較軟,賦存穩(wěn)定。15112工作面距地表154~178 m,工作面對應地表無水體,對應3號煤層采空暫無積水,在雨季期間受地表水下滲會對3號采空區(qū)造成積水,使得15號煤層上部含水層會局部充水,預計15112綜采面正常涌水量為3 m3/h。頂?shù)装鍘r性見表1。
表1 15號煤層頂?shù)装鍘r性柱狀表
導水裂隙帶高度理論估測公式見式(1)[4-6]
(1)
式中,Hli—導水裂隙帶發(fā)育高度,m;M—煤層采厚,m。15112回采工作面頂板以灰?guī)r、細砂巖和砂質泥巖為主,巖性屬中等,導水裂隙帶高度觀測剖面處煤層厚度M=3.0 m。根據(jù)公式(1),可得導水裂隙帶最大高度分別為41.32 m、44.65 m。
根據(jù)15112工作面的開采條件、采煤方式、巷道因素及觀測時間的時效性,導水裂隙帶高度觀測鉆孔設計在15113工作面的回風順槽中。設計施工3個觀測鉆孔,包括2個導水裂隙帶高度觀測孔和1個對比孔。導水裂隙帶高度觀測孔由15113工作面回風順槽向15112工作面方向施工,鉆孔方位與工作面順槽垂直;對比孔沿著煤體方向施工,鉆孔方位與工作面垂直,鉆孔間距為1.5 m,開孔位置位于巷道與鉆場的交叉線處。觀測鉆孔布置平面圖如圖1所示。
圖1 導水裂隙帶高度觀測鉆孔布置
15112工作面煤層開采平均厚度為3.0 m,在觀測斷面內施工2個導水裂隙帶高度觀測孔,通過控制觀測程序及精度,2個觀測孔實測的數(shù)據(jù)便能確定倒水裂隙帶高度。為了增加觀測孔施工的可靠性,施工過程中在觀測斷面內向實體煤未采動區(qū)域內再施工1個對比孔[7-9],通過對比孔與觀測孔內的注水漏失量的比較,來確定15112工作面的導水裂隙帶高度。根據(jù)計算設計,各鉆孔的要素見表2。
表2 15112工作面導水裂隙帶高度觀測孔數(shù)據(jù)
根據(jù)導水裂隙帶鉆孔布置情況,按照1#、2#、3#的順序進行施工,在15113工作面回風順槽施工1#鉆孔。采用CXK7.2(A)礦用鉆孔成像儀對2個導水裂隙帶的鉆孔測斜和鉆孔軌跡進行分析,不斷設計鉆孔參數(shù)以使兩者傾角基本一致,高度為實際高度,其水平位移差見鉆孔實測結果如圖2所示。從圖2可以看出,2#鉆孔和對比孔與設計鉆孔相差較大,但實測鉆孔與設計鉆孔誤差均在2°范圍內,且1#~2#孔成孔參數(shù)也在導高范圍內。因此,成孔參數(shù)能滿足導水裂隙帶觀測要求[10-12]。
圖2 鉆孔實測曲線視圖
1#孔導水裂隙帶實測結果及分析:①實測結果。根據(jù)鉆孔觀測的結果,從1#孔孔深40 m向底部依次分段觀測,觀測到導水裂隙帶高度時停止,觀測結果見表3。根據(jù)現(xiàn)場觀測數(shù)據(jù),1#鉆孔各段巖層的注水漏失量示意圖如圖3所示??梢?,鉆孔觀測范圍內各段巖層的注水漏失量可以明顯分為2個區(qū)域,即漏失量較大的Ⅰ區(qū)域與漏失量較小的Ⅱ區(qū)域;②實測分析。Ⅰ段鉆孔區(qū)域內,孔深40~57 m,垂高29.16~41.55 m,巖層滲水量9.0~15.0 L/min,在此區(qū)間內滲水量增大,從側面反映了鉆孔已進入裂隙帶,巖石開始裂變發(fā)育,導水性增強。在II段鉆孔區(qū)域內,孔深58~63 m,垂高42.28~45.93 m,巖層注水漏失量3.3~5.3 L/min,在此區(qū)間巖石的滲水量變弱并停止裂變,由此分析該區(qū)域裂隙帶尚未發(fā)育。在觀測過程中,鉆孔垂高從原來的41.55 m鉆至42.28 m時,巖層的滲水量從9.0 L/min下降至5.3 L/min,由此得出,在42.28 m時裂隙帶發(fā)育高度達到最大。
表3 1#鉆孔注水漏失量測量表
圖3 1#鉆孔觀測成果圖
2#孔導水裂隙帶實測結果:①實測結果。同理,2#孔的觀測由下往上進行,觀測結果見表4。根據(jù)現(xiàn)場觀測數(shù)據(jù),2#鉆孔各段巖層的滲水量如圖4所示;②實測分析。由表4和圖4可知,漏失量同樣可分為Ⅰ、Ⅱ2段。I段鉆孔區(qū)域內,孔深35~50 m,垂高28.03~40.04 m,巖層注水漏失量8.8~14.8 L/min,在此區(qū)間內滲水量增大,從側面反映鉆孔已進入裂隙帶,巖石裂變開始發(fā)育,導水性增強。在II段鉆孔區(qū)域內,孔深51~56 m,垂高40.84~44.84 m,巖層注水漏失量為3.1~5.1 L/min。在此區(qū)間內巖石的滲水量變弱并停止裂變,受采動作用的影響減小。在觀測過程中,鉆孔垂高從原來的40.04 m鉆至40.84 m時,巖層的滲水量從14.8 L/min降至5.1 L/min,由此得出,2#鉆孔在40.84 m時裂隙帶發(fā)育高度達到最大。
表4 2#鉆孔注水漏失量測量表
圖4 2#鉆孔觀測成果圖
1#孔導水裂隙帶驗證分析:根據(jù)CXK7.2(A)礦用鉆孔成像儀對1#鉆孔進行了現(xiàn)場觀測,實際觀測深度達到64.43 m,經(jīng)反復觀測并獲得主要觀測成果如圖5所示??煽闯觯捎?5112工作面與15113工作面有24 m寬的護巷煤柱,從開孔位置到孔深27.4 m位置,鉆孔內裂隙不發(fā)育;從孔深27.4~54.3 m,裂隙較為發(fā)育,以橫向離層裂隙為主,部分段呈現(xiàn)破碎狀態(tài);從54.3 m往上至孔底,孔壁保持較完整,部分孔壁出現(xiàn)原生微小裂隙,巖層的滲透率較小,所觀察結果與漏失規(guī)律基本一致。
圖5 1#鉆孔現(xiàn)場觀測成像圖
2#孔導水裂隙帶驗證分析:同理,采用CXK7.2(A)礦用鉆孔成像儀對1#鉆孔進行了現(xiàn)場觀測,實際觀測深度達到64.51 m,經(jīng)反復觀測并獲得主要觀測成果如圖6所示。可看出,2#鉆孔與1#鉆孔的裂隙發(fā)育規(guī)律基本一致,51.2 m以上巖層較為完整,與導水裂隙帶高度觀察一致。
圖6 2#鉆孔現(xiàn)場觀測成像圖
導水裂隙帶高度驗證分析:本次共實測2個頂板導高觀測孔,都能較準確的實測出導水裂隙帶最大值,2個觀測孔實測結果互為驗證,從而得到較精確的導水裂隙帶高度值。即,1#孔H(1)=42.28 m;2#孔H(2)=40.84 m。
由于觀測結果與原設計結果較為一致,為確保工作面的安全生產,取導高觀測的最大值42.28 m作為15112工作面覆巖導水裂隙帶的高度。
圖7是對比孔(3#孔)的鉆孔窺視情況,頂板巖層完整度較好,孔壁完好,基本無裂隙。
圖7 3#鉆孔(對比孔)現(xiàn)場觀測成像圖
綜上,得出山西某礦15112工作面覆巖導水裂隙帶高度最大值H=42.28 m,而觀測斷面處的工作面煤層平均采厚M=3.0 m。因而工作面的導高與采厚之比(裂采比)為H/M=42.28/3.0≈14.09倍。導水裂縫帶發(fā)育至距工作面頂板42.28 m的泥巖層,與理論計算基本相同。
(1)采用井下導水裂隙帶高度觀測儀實測導水裂隙帶高度值,并通過對比孔驗證的方式,確定了沿走向模型的最大導水裂隙帶高度值為42.28 m,傾向模型的導水裂隙帶最大裂高40.84 m。
(2)井下導水裂隙帶高度觀測儀觀測法,通過往裂隙帶鉆孔注水,觀測鉆孔各段的漏失量來定位裂隙帶高度的方法。根據(jù)理論預測值與實際測算數(shù)據(jù)比較,兩者結果接近,是含水層下采煤裂隙帶高度觀測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