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炳超 李建國 唐榮化
摘要 ? ?為篩選出適合興安縣種植的優(yōu)質甜糯玉米品種,引進了28個甜糯玉米品種開展品種比較試驗,采取統(tǒng)一的栽培管理措施,對每個品種的生育期進行性狀觀察和產量及糖度測定。結果表明,28個甜糯玉米品種中綜合性狀表現最好的是金蔬玉27、夏密、伯洪26、金苞銀苞等4個品種,表現比較好的是金銀粟、246廣中、伯洪24、伯洪25、金蜜一號、太陽花16。
關鍵詞 ? ?甜糯玉米;品種;性狀;產量;廣西興安;2019年
中圖分類號 ? ?S513.037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20)13-0043-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興安縣位于廣西的東北部,是桂北最大的甜糯玉米生產基地,經過13年的發(fā)展,已突破6 666.67 hm2,甜糯玉米已打造成興安縣農民增收、企業(yè)贏利的新型農業(yè)優(yōu)勢產業(yè),然而在甜玉米發(fā)展壯大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經銷商多,市場品種繁多,種植戶不知選購哪個品種為宜。為跟上品種結構調整的步伐,穩(wěn)定特色產業(yè)的發(fā)展,2019年興安縣引進了28個甜糯玉米品種進行比較試驗[1-3],以篩選出適合興安縣發(fā)展的新品種?,F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1 ? ?材料與方法
1.1 ? ?供試品種
試驗共引進了28個品種,分別為金美甜616、桂甜612、桂甜613、金蔬玉27、金蔬玉28、正珍、夏密、金銀粟、黑水晶、甜1、甜4、甜16、甜703、甜糯2、甜糯9、水果甜玉米、黑甜糯126、億糯1、246廣中、伯洪13、伯洪24、伯洪25、伯洪26、726、特優(yōu)602、金蜜一號、金苞銀苞、太陽花16。
1.2 ?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28個處理,即每個品種為一個處理,小區(qū)面積133.33 m2。試驗地點設在高尚鎮(zhèn)樂群村委含口屯,試驗地面積3 733 m2。各小區(qū)采取統(tǒng)一的栽培管理措施,對每個品種的生育期由專人進行性狀觀察,收獲時主要進行糖分和產量測定[4-6]。
2 ? ?結果與分析
2.1 ? ?產量
從表1可以看出,產量在22 500 kg/hm2以上的品種有金蔬玉27、夏密、甜16、甜703、伯洪26、金苞銀苞等6個,產量最高的品種是夏密;產量為21 000~22 500 kg/hm2的品種有金美甜616、桂甜612、金銀粟、246廣中、伯洪24、伯洪25、金蜜一號、太陽花16、甜1等9個品種,產量較低的品種是正珍、黑甜糯126、水果甜玉米。
2.2 ? ?糖度
糖度在13以上品種有桂甜612、桂甜613、正珍、夏密、金銀粟、黑水晶、甜16、甜糯2、甜糯9、水果甜玉米、黑甜糯126、特優(yōu)602,糖度為10~11的品種有甜1、甜4、金蜜一號。
2.3 ? ?生育性狀
株高最高的是金蔬玉27,果穗無禿頂露頭的品種有金蔬玉27、金蔬玉28、夏密、金銀粟、水果甜玉米、246廣中、726、金苞銀苞、太陽花16,果穗禿頂露頭嚴重的品種有甜16、甜1、甜703、黑水晶。葉形緊湊的品種是246廣中、伯洪13、伯洪24、伯洪25、伯洪26,其他品種的葉形為松散。
3 ?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28個甜糯玉米品種中綜合性狀表現最好的是金蔬玉27、夏密、伯洪26、金苞銀苞等4個品種,表現比較好的是金銀粟、246廣中、伯洪24、伯洪25、金蜜一號、太陽花16,而甜703、甜16雖然產量高但穗禿頂露頭嚴重,在銷售時價格要低0.2元/kg。其中,5個甜糯玉米品種中綜合性狀表現最好的是甜糯9,黑水晶雖然產量高但穗禿頂露頭嚴重。本試驗在6 塊田進行,盡管采取統(tǒng)一的栽培管理措施,但田塊之間肥力有差異,產量和糖度上也會有誤差,試驗數據只能提供參考。
4 ? ?參考文獻
[1] 李英.鮮食玉米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09(16):45.
[2] 鄒宇,唐榮化,胡純志,等.2015年桂北甜玉米品比試驗[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6(2):57.
[3] 錢斌彬,史東英,沈芳,等.蘇州市吳江區(qū)鮮食甜糯玉米品種比較試驗[J].上海農業(yè)科技,2019(1):59-61.
[4] 張琳.芳草湖農場引種甜糯玉米品種比較試驗[J].新疆農墾科技,2015,38(8):15-16.
[5] 王麗冬,馮一新,徐建,等.13個鮮食甜、糯玉米品種(系)在黑龍江省比較研究試驗[J].中國農學通報,2019,35(35):24-30.
[6] 林建華.長泰縣優(yōu)質甜糯玉米新品種比較試驗[J].福建稻麥科技,2019,37(3):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