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趙賢友 黃春輝
摘要 ? ?為了解肥西縣一季稻化肥施用量、施肥品種、施肥時期及施肥方法等動態(tài)趨勢,摸索水稻化肥減量增效的技術推廣成效。對肥西縣肥料使用定點30戶農戶一季稻生產施肥情況進行了多年調查與統(tǒng)計分析。結果表明,2016—2019年肥西縣水稻生產,基肥應用復合(混)肥基本全覆蓋,追肥以尿素和復合(混)肥為主,其中分蘗肥以尿素為主、拔節(jié)肥和穗肥以復合(混)為主;農戶做到響應政府秸稈禁燒的號召,所有稻田秸稈粉碎還田;在肥料施用方式方面,采用旋耕翻耕前撒施基肥,人工撒施追肥;基肥增施尿素的農戶比例明顯下降,2016—2019年分別為63.3%、70.00%、43.33%、6.67%;單質磷肥在調查中已未出現(xiàn),改變磷肥全部一次性基施習慣,應用磷肥后移施肥技術,達到增產增效目的,2019年調查磷素后移農戶比例為43.33%。
關鍵詞 ? ?一季稻;施肥情況;調查分析;安徽肥西;2016—2019年
中圖分類號 ? ?S511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20)13-0008-0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肥西縣(北緯31°30′22″~32°00′21″,東經116°40′52″~117°21′39″)地處北緯亞熱帶與暖溫帶過渡地區(qū),氣候條件適宜水稻生產[1]。2016—2019年肥西縣一季稻播種面積分別為50 693.33、52 813.33、49 706.67、49 333.33 hm2。2019年稻谷播種以一季稻全覆蓋,一季稻以秈稻或粳稻為主,種植方式為移栽(占比30%)和直播(占比70%)。肥西縣水稻生產歷史悠久,曾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
為貫徹執(zhí)行農業(yè)部制定的《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的行動方案》,依據《安徽省農業(yè)委員會關于印發(fā)全省肥料使用定點調查方案的通知》(皖農土函[2016]166號)要求,自2016年起,肥西縣開展了午季、秋季固定調查點作物施肥情況的調查工作。筆者通過采集、分析肥西縣2016—2019年連續(xù)4年固定調查點水稻施肥情況的數據,探索肥西縣一季稻生產化肥減量增效的技術模式,以期為水稻生產實現(xiàn)“綠色、提質、增效”目標提供參考。
1 ? ?調查內容與方法
1.1 ? ?調查內容
自2016年起,在全縣范圍內遴選30戶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農戶,實地進行作物施肥情況調查。調查內容主要包括水稻種植面積、產量、施肥種類、施肥量、施肥方法等。據統(tǒng)計,種植戶水稻種植面積在66.67 hm2以上占比20.00%、6.67~66.67 hm2占比33.33%、3.33~6.67 hm2占比13.33%,隨著種植結構的調整,農戶在水稻種植面積上有增減變化。
1.2 ? ?分析方法
化肥養(yǎng)分含量按產品標注的含量計算,用Excecl進行數據處理分析。
2 ? ?結果與分析
2.1 ? ?水稻化肥氮磷鉀養(yǎng)分施用狀況
由表1可知,自2016—2019年水稻生育期內化肥施用總量呈遞減趨勢。其中,氮、磷肥投入量逐年下降,鉀肥投入量相對穩(wěn)定。不同規(guī)模種植戶化肥施用量均存在不合理現(xiàn)象,與科學、精準施肥存在差距。
6.67~66.67 hm2和3.33 hm2以下規(guī)模種植農戶數相對接近,以兩者作比較,2016—2019年,氮肥投入量6.67~66.67 hm2規(guī)模種植戶較3.33 hm2以下規(guī)模種植戶分別高出36.92%、8.66%、20.74%、4.27%,化肥(氮、磷、鉀肥)總投入量6.67~66.67 hm2規(guī)模種植戶分別較3.33 hm2以下規(guī)模種植戶高30.52%、2.90%、17.55%、5.38%。鉀肥投入量表現(xiàn)增高,但磷肥二者表現(xiàn)增減不一。
2.2 ? ?水稻氮磷鉀等大量元素化肥投入量分配情況
參照肥西縣水稻生產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薦的大配方,產量目標8 250 kg/hm2,化肥純N、P2O5、K2O投入量分別為180.0~195.0、52.5~67.5、90.0~120.0 kg/hm2(粳稻氮肥較秈稻增加10%的用量,P2O5、K2O施用量相同)。將水稻氮、磷、鉀肥施用量分為“過量、適當和不足”3個等級分析農戶化肥施用量。由表2可知,氮肥施用情況:2016年過量施用農戶數占比為40.0%,2019年過量施用農戶數占比為6.7%,過量施用比例明顯下降;2016年投入不足農戶數占23.0%,到2019年投入不足農戶數占56.7%,反差大。磷肥施用情況:每年投入過量農戶數偏多,占53%~60%;投入不足農戶數偏少,占0~20%。鉀肥施用情況:過量投入農戶比例由2016年的40.0%降至2019年的10.0%,適當投入農戶數增加,呈現(xiàn)逐漸合理的趨勢。
2.3 ? ?水稻施肥品種與施肥方法
2.3.1 ? ?水稻施肥品種。2019年調查農戶應用配方肥占30%、應用緩控釋肥占6.67%、應用45%復合肥占43.33%、應用高于48%復合肥占20%。在調查中了解,農戶在旋耕大田的同時,將所施基肥全部撒入,基本做到在耕作前施入,農戶對復合(混)肥作基肥深施已達成廣范共識。由表3可知,2019年,用尿素作基施的農戶數已下降至6.67%。
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施用尿素比例高于普通戶。2016年6.67 hm2以上農戶基施尿素合計12戶,占其群體戶數75%;3.33 hm2以下普通戶基施尿素合計4戶,占其群體戶數40%。2019年6.67 hm2以上農戶基施尿素合計2戶,占其群體戶數11.1%,3.33 hm2以下普通戶尿素均不作基肥施用。
2.3.2 ? ?水稻追肥。水稻追肥方式是人工撒施。氮肥作蘗肥,促進分蘗,到2019年所調查農戶基本全部追肥1次。隨著直播稻栽培農戶增多,除選擇水稻專用控釋肥外,分蘗肥多數農戶分2次追施,第1次追施在三葉一心期(約播后20 d)選擇尿素追施,施后7~10 d選擇尿素或復合(混)肥進行第2次追施。根據苗情,在抽穗前20~25 d,選擇復合(混)肥或尿素,在穗期作追肥施用。
尿素追施為主導,復合(混)肥追施比例增多。2019年調查農戶93.33%追施尿素,復合(混)肥追施比例由2016年的13.30%上升至2019年的43.33%。
鉀肥作穗肥,防倒伏、攻大穗、提高結實率。2019年調查農戶53.33%選擇復合(混)肥或單質鉀肥追施,少數農戶選擇鉀肥與復合(混)肥摻混施用,單質鉀肥施用減少。
3 ? ?結論與建議
3.1 ? ?結論
調查結果表明,2016—2019年肥西縣水稻生產,基肥應用復合(混)肥基本全覆蓋,追肥以尿素和復合(混)肥為主,其中分蘗肥以尿素為主、拔節(jié)肥和穗肥以復合(混)為主。農戶做到響應政府秸稈禁燒號召,所有稻田秸稈粉碎還田。在肥料施用方式方面,采用旋耕翻耕前撒施基肥,追肥采取人工撒施方式。
基肥增施尿素的農戶比例明顯下降,2016—2019年分別為63.30%、70.00%、43.33%、6.67%。單質磷肥在調查中已未出現(xiàn),改變磷肥全部一次性基施習慣,應用磷肥后移施肥技術,達到增產增效目的[2],2019年調查磷素后移農戶比例為43.33%。
在移栽稻養(yǎng)分管理中,施肥“一炮轟”現(xiàn)象仍存在。隨直播稻面積增大,分蘗肥被重視,而且部分農戶追施2次,首次選擇尿素、第2次選擇尿素或復合(混)肥,調查農戶追施尿素比例由2016年的76.67%增加至2019年的93.33%,穗肥選擇復合(混)肥居多、單質鉀肥相對減少,追施鉀肥調查農戶比例由2016年的36.67%增加至2019年的53.33%,2019年追施氯化鉀農戶比例為13.33%。
2016—2019年肥西縣水稻生產化肥施用總量呈遞減趨勢,氮、磷投入逐年下降,鉀肥投入相對穩(wěn)定。專業(yè)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普通種植戶等不同性質的農戶均存在部分農戶施肥不合理現(xiàn)象,種植大戶肥料投入量高于普通戶。適當投入農戶數在增加,呈現(xiàn)逐漸合理趨勢。
3.2 ? ?建議
3.2.1 ? ?加大對種植新型主體的培訓。通過“新型農民培訓”等農業(yè)項目,對專業(yè)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開展技術培訓,科普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精準施肥技術、水稻栽培水肥管理技術等知識[3],選擇典型示范戶建設減肥增效示范區(qū),樹立示范標牌、展示示范效果,發(fā)揮效應。
3.2.2 ? ?推廣新肥料、新技術、新機具應用。應用項目資金補貼,引導種植大戶應用新肥料、新技術、新機具[3];宣傳推廣農戶應用緩控釋肥[4]、配方肥、水稻機械側深施肥技術[5]等典型事例,展示示范效果;推廣基肥深施、追肥均施或趁雨天撒施、噴施葉面肥等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
3.2.3 ? ?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精準施肥。結合肥西縣地形地貌、土壤類型、水源條件等因素分區(qū)制定區(qū)域大配方,依據田塊肥力基礎、水稻需肥規(guī)律,應用測土配方施肥進行合理的施肥運籌,掌握水稻關鍵用肥時期氮、磷、鉀養(yǎng)分投入分配,實現(xiàn)精準施肥。
3.2.4 ? ?拓展思路,合理調整種植結構。合理安排休耕,種植綠肥[6],發(fā)展稻田綠色種養(yǎng)(稻—蝦、稻—魚、稻—鴨等模式)技術模式,調整結構,開發(fā)優(yōu)質稻生產,帶動化肥減量增效技術創(chuàng)新。
3.2.5 ? ?提升水稻土耕地生產潛力。依托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增加水稻田基礎設施的投入建設,提升排灌能力;應用耕地地力等級評價,對不同類型中低產田培肥地力,提升耕地質量[7]。
4 ? ?參考文獻
[1] 解小明.肥西縣水稻倒伏的影響因素及改進技術措施[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9(14):53.
[2] 朱德峰,張玉屏,陳惠哲,等.中國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創(chuàng)新與實踐[J].中國農業(yè)科學,2015,48(17):3404-3414.
[3] 劉汝亮,李友宏,王芳,等.緩釋肥側條施肥技術對水稻產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響[J].農業(yè)資源與環(huán)境學報,2014,31(1):45-49.
[4] 黃凰,曹衛(wèi)華,楊敏麗,等.水稻多功能插秧機側向深施肥試驗效果分析[J].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2014,19(4):150-154.
[5] 李鵬,張敬智,魏亞,等.配方施肥及磷肥后移對單季稻磷素利用效率、產量和經濟效益的影響[J].中國水稻科學,2016,30(1):85-92.
[6] 鄧力超,李莓,范連益,等.綠肥油菜翻壓還田對土壤肥力及水稻產量的影響[J].農業(yè)科學與技術(英文版),2018,19(6):5-9.
[7] 王惠英.水稻控釋釋配方肥肥效對比試驗初報[J].安徽農學通報,2018(9):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