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崇柏
重慶市萬州區(qū)昌明醫(yī)院骨科,重慶 404000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種累及中軸關節(jié)和雙側骶髂關節(jié)為主慢性炎癥性疾病, 該疾病在我國的發(fā)病率高達0.17%,同時該疾病在美國的發(fā)病率也高達0.13%~0.23%[1]。 目前醫(yī)學上對于該疾病的病因還沒有明確, 但很多專家和學者認為該疾病的發(fā)生與遺傳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有關。 強直性脊柱炎常常發(fā)生在10~40歲的青壯年人群中,其男性的發(fā)病率明顯高于女性,同時,男性在14~17 歲的青春期為該疾病的高發(fā)時期。 與此同時, 患有該疾病的患者的骨折概率遠遠高于同齡的正常人,其中多以胸腰段脊柱骨折為常見。 該疾病的發(fā)生會給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嚴重損傷,進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生命安全。該疾病在臨床的治療上有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方式,一般的手術方法會給患者造成較大的創(chuàng)傷以及帶來良多的并發(fā)癥。后路長節(jié)段經皮置釘內固定術是目前臨床上一種較為新型的治療方式, 在治療過程中給患者帶來的創(chuàng)傷較小,治療效果良好[2]。 基于此,該文將針對2016 年4 月—2019 年4 月期間該院收治的39 例強直性脊柱炎并胸腰椎骨折患者行后路長節(jié)段經皮置釘內固定術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該院骨科收治的39 例強直性脊柱炎并胸腰椎骨折的患者為研究對象, 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將該39 例患者分為A、B 兩個組別,A 組有患者19 例,B 組有患者20 例。A 組19 例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別為13 例和6 例,最大年齡65 歲,最小年齡14 歲,平均年齡(39.5±2.36)歲,最大病程12 年,最小病程5 年,平均病程(8.5±2.15)年,其中致傷原因:車禍10 例,摔傷6 例,應力骨折3例;B 組20 例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別為15 例和5 例,最大年齡62 歲,最小年齡17 歲,平均年齡(38.5±2.56)歲,最大病程11 年,最小病程6 年,平均病程(8.5±2.35)年,其中致傷原因:車禍9 例,摔傷7 例,應力骨折4 例。納入標準:①患者經臨床診斷符合強直性脊柱炎紐約標準, 確診為強直性脊柱炎;②患者病程至少5 年以上;③胸腰段骨折患者4.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臟器疾病患者;②具有精神障礙患者。 A、B 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中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A 組患者行后路長節(jié)段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B 組患者行后路長節(jié)段經皮置釘內固定術治療。
手術方法兩組患者均在全麻下采用俯臥位進行手術。
A 組:C 型臂X 線機透視確定手術椎體雙側椎弓根體表投影偏外1.5 cm 處為穿刺進針點并標記, 對常規(guī)手術區(qū)域進行消毒,并鋪設無菌毛巾,之后在之前標記位置用穿刺針進行穿刺,穿刺入椎體前中1/3 處,插入導針,并透視見導針位置良好,依次順導針擴大開口、攻絲,并置入合適大小的椎弓根螺釘, 透視螺釘位置滿意后從從頭端切口處穿入鈦棒, 置入兩根鈦棒連接預先置入的椎弓根螺釘,透視見復位良好后,切口沖洗、止血、縫合[3-4]。
B 組:以相同的方式進行標記,取正中切口,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深筋膜,逐層剝離至小關節(jié)突的外緣和橫突,分別于手術椎體兩側椎弓根內置入定位針,透視良好后再置入合適大小的椎弓根螺釘, 有脊髓神經壓迫者需進行相應減壓操作,之后安裝鈦棒,并撐開固定,透視見位置滿意后沖洗刀口、止血、清點器械無誤后,留置引流管,并縫合刀口[5]。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在術中、術后的各項指標,其中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床時間,VAS 評分以及Cobb 角角度,同時還需要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觀察。
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采集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過不同方式的治療之后,A 組19 例患者中優(yōu)、 良、可、 差患者分別有9 例、8 例、2 例和0 例, 治療優(yōu)良率為89.47%;B 組20 例患者中優(yōu)、良、可、差患者分別有10 例、8 例、2 例和0 例,治療優(yōu)良率為90.00%,兩組數據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A、B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patients in groups A and B[n(%)]
經過不同方式治療之后,B 組患者在手術時間、 術中出血以及術后下床時間上均顯著低于A 組, 數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A、B 兩組患者術中、術后的各項指標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various indexes during and after operation in patients in groups A and B(±s)
表2 A、B 兩組患者術中、術后的各項指標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various indexes during and after operation in patients in groups A and B(±s)
組別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mL) 術后下床時間(d)A 組(n=19)B 組(n=20)t 值P 值177.89±15.21 122.36±10.01 2.546<0.05 582.23±28.23 369.45±25.63 2.657<0.05 4.5±0.5 2.2±0.4 2.456<0.05
表3 A、B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VAS 評分以及傷椎Cobb 角角度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and Cobb angle of injured vertebrae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in groups A and B(±s)
表3 A、B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VAS 評分以及傷椎Cobb 角角度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and Cobb angle of injured vertebrae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in groups A and B(±s)
組別VAS 評分(分)術前 術后6 個月 改善率t值 P 值傷椎Cobb 角(°)術前 術后6 個月 改善率t值 P 值A 組(n=19)B 組(n=20)t 值P 值7.5±0.5 7.6±0.4 0.008 0.768 2.3±0.3 2.2±0.2 0.008 0.745 66.9±2.7 67.2±2.5 0.008 0.865 2.346 0.012 2.657 0.015 24.7±4.3 25.1±4.4 0.009 0.856 8.6±1.3 9.6±1.2 0.008 0.824 72.6±3.5 70.3±4.1 0.008 0.798 3.125 0.011 3.654 0.018
經過不同方式治療之后,A、B 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以及傷椎Cobb 角角度均有了顯著改善,組內治療前后比較,數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組間比較,數據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強直性脊柱炎在我國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 其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生命安全, 目前臨床上對于該疾病的治療主要有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方式, 而在手術治療中又有前路、 后路以及前后路聯(lián)合等3 種方式,每一種方式都有各自不同的優(yōu)點和缺點。 其中,后路方式通過后路椎弓根釘棒系統(tǒng),提供一個堅強的內固定環(huán)境,同時可糾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的穩(wěn)定性。 該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內固定方式進行治療, 且治療效果均十分良好。
該文顯示,B 組20 例患者的治療優(yōu)良率為90.00%,與相關學者在研究中的結果 行后路長節(jié)段經皮置釘內固定術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并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治療優(yōu)良率為90.5%完全相吻合,由此也進一步說明了行后路長節(jié)段經皮置釘內固定術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并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臨床效果顯著。 與此同時,在該次研究中,A、B 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以及傷椎Cobb 角角度均有了顯著改善,組內治療前后比較,數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組間比較,數據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后路長節(jié)段切開復位內固定術以及后路長節(jié)段經皮置釘內固定術兩種術式在強直性脊柱炎并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治療中均有顯著治療效果。 B 組患者在手術時間、出血量方面表現(xiàn)出來的效果非常良好, 主要是因為行后路長節(jié)段經皮置釘內固定術通過幾個較小的切口直接置入螺釘,不僅能夠有效的減少了手術創(chuàng)傷,還能夠良好地達到了與切開手術相當的臨床效果[6-8]。
綜上所述, 后路長節(jié)段切開復位內固定術以及后路長節(jié)段經皮置釘內固定術兩種術式在強直性脊柱炎并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治療中均有顯著治療效果, 但后者能夠顯著縮短患者的手術時間、 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下床時間,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更小,更利于患者恢復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