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年
“別的單位都組織聚餐,咱廠卻沒這個待遇,唉。”每到年底,小楊都會產(chǎn)生這樣的感嘆。
家具廠的車間混雜著木頭和油漆的氣味,到處是木屑。小楊戴著口罩,按部就班地操作機器,直到下午聽到廣播通知大家到禮堂開會。
面對猶如例行公事的大會,小楊自然心不在焉,只隱約聽得今年集團表揚咱們廠了,獎勵咱們廠全體職工一筆獎金……
“管理層集體研究決定用這筆獎金組織一次年會聚餐?!痹捯魟偮洌磉叺暮枚喙び淹蝗粡淖簧险玖似饋?,一邊鼓掌一邊喝彩,小楊一驚,回過神來也立馬加入了鼓掌行列。
聚餐地點選在廠附近的農(nóng)家樂,擺了好幾桌,領(lǐng)導講歸講,大伙兒吃歸吃,一時間觥籌交錯、箸下如雨。酒過數(shù)巡后,時間也不早了,大家準備起身回家。
車間王主任看小楊有些醉意,拍拍他肩膀說:“你別騎自行車了,我送你回去吧!”小楊推辭不過,只好坐上王主任的私家車。
下雪的天氣,路面容易結(jié)冰。車子經(jīng)過一處工地路口時,王主任只顧著講話,沒注意觀察右前方路口的情況。結(jié)果剎車不及,與前車發(fā)生嚴重追尾。王主任沒有大礙,坐在副駕駛上的小楊卻受到猛烈撞擊,受傷住院。
王主任對此非常內(nèi)疚,幫小楊墊付了醫(yī)療費,隔三差五提著水果去醫(yī)院看望,小楊的傷勢漸漸恢復。
小楊是個善良的員工,當然不會埋怨王主任。但他覺得,自己受傷的原因是在年會聚餐回家的路上發(fā)生交通事故,應該屬于工傷。王主任一聽,也覺得有道理,于是自告奮勇跟公司上級領(lǐng)導溝通,幫小楊申請了工傷認定。
在人社局調(diào)查后,小楊卻收到了一份《工傷不予認定決定書》。他氣憤之極,同時也百思不得其解。于是,通過朋友介紹,小楊找到一位律師,向律師說出了他的困惑。
“服從公司的安排才去參加聚餐,這跟服從公司安排加班有什么區(qū)別?既然加班之后回家途中發(fā)生交通事故可以認定工傷,憑什么聚餐就不行?”
律師分析認為,如果是單位組織聚餐,小楊在回家的路上發(fā)生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應該認定為工傷,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多番考慮之后,小楊決定委托律師放手一搏,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被告是作出《工傷不予認定決定書》的人社局。
經(jīng)過審理之后,法院認為聚餐并不是工作,回家也不能算作是下班途中,發(fā)生交通事故導致受傷,也就不能認定為工傷。因此,法院駁回了小楊的訴訟請求。
沒能獲得法院支持,小楊更是輾轉(zhuǎn)難眠,徹骨的寒意涼到了心窩里。盡管律師告訴他,從目前雙方的證據(jù)來看,上訴的勝算不高,小楊還是認為不能給自己留下遺憾,堅持讓律師提起上訴。
二審法院仍然駁回小楊。法院認為,當天晚上的聚餐系部門領(lǐng)導提議,沒有強制性要求,且聚餐費用并非公司承擔,而是利用職工獎金。因此,聚餐不能認定為從事與其工作職責有關(guān)的職務行為,而屬自行約定組織的私人聚會。參加私人聚會回家途中發(fā)生交通事故,不能認定為工傷。
兩次敗訴之后,經(jīng)過王主任多次開導,小楊又回到廠里上班了。但這兩份判決書并不能讓小楊信服,他始終想不通,為什么其他工友受傷了可以認定工傷,壞事落到自己頭上卻只有倒霉。這是為什么呢?
(文中人物均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