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桂才
摘 要:學生在克服體育課程困難的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難上加難的現(xiàn)象;淘汰機制下的教育過程擠壓了學生向往“美好”的天性;學生對于體育健康美的意識已趨泯滅,體育意識與體育認知亟需提升。需要一個有效的教學手段與教學過程,而具有明顯特征的“難美類項群”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這是一個值得嘗試的過程,由點及面,可延展至所有項群。通過主體融合和載體融合,形成項群課程與思政融合的特色教學成果。
關鍵詞:新時代;難美類項群;思政教育;融合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自新時代倡導課程思政教育以來,從上海高校起始,輻射全國高校課堂。在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進程中,如何利用體育學科項目課程特點,以“課程思政”建設為突破口,構建大思政格局,提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質量,是非常重要且值得每一個高校體育工作者深思和解決的問題。
1 體育學科與課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
1.1 新時代“健康中國”戰(zhàn)略的總體要求
“健康中國”的戰(zhàn)略核心是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堅持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動力,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實現(xiàn)全民健康。而作為公民在學習生涯周期最長的體育課程,其有效實施是從根本上呼應健康中國戰(zhàn)略的重要推動因素。新時代的教育導向中,體育課程已不僅僅是運動技能的模仿與再現(xiàn),也不局限于體能的改善與提高,其本身就蘊含著獨特而豐富的人文精神與體育品德,而這恰恰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教學實踐中,教師注重引導學生對優(yōu)秀體育人的愛國奉獻精神、拼搏進取精神、傳承創(chuàng)新精神等加深了解;同時,針對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具體表現(xiàn),把思想教育工作滲透到體育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1.2 學生體育意識覺醒與體育認知提升過程的需要
體育課程在學生的學習生涯長期被邊緣化,體育的“育人”功能名存實亡,不是學生忽視體育的作用,更不是學生抵觸體育課程與身體鍛煉,而是整個教考環(huán)境與社會價值的脅迫,學生對體育的認知與自身成長過程產(chǎn)生脫節(jié)。寬松自主的大學學習模式,讓學生更有條件與時間觀察世界認識世界,價值觀的升華和調校有了豐富的土壤以及養(yǎng)分,思政教育往往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毛主席的“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在新時代獲得更多的共鳴。新時代的體育教學將越來越注重學生思想建設與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再單純追求教學目標生硬的實現(xiàn),而是通過思政教育的長效干預,喚醒學生體育意識,調動學生的體育情緒,激勵學生通過努力不僅獲得運動技能表達帶來的愉悅,引導學生從內心深處迸發(fā)出自我肯定的信心,以及克服困難過程回顧帶來的成功感。
2 新時代體育難美類項群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學校體育課程的結構里,難美類項群課程是不以時間、距離、重量、數(shù)量等具體計量單位來評價,而是在某些量化指標的基礎上進行定性評價的項目課程。含括數(shù)個具體運動項目,如健美操、藝術體操、有氧拉丁健身操、體育舞蹈、排舞、瑜伽、有氧舞蹈、形體等,主要通過適當體能、技能、表現(xiàn)力等因素支撐。
2.1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已有研究中,以“難美類”項群為主題的論文僅20余篇,其中針對競技體育的研究占80%以上,學校體育教學方向的很少。在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研究方面,目前國內處于廣泛但未深入的狀態(tài),如張艷的《體育課程參與課程思政的路徑初探》,楊福軍的《“課程思政”理念滲透于體育教學的探索》,馮莉的《“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體育課程的途徑研究》等,已有的研究大部分以高校體育大課堂為研究對象,研究體育學科與思政的結合,視角宏觀,沒有發(fā)現(xiàn)結合體育項群開展思政融合的研究。
2.2 難美類項群課程的本質屬性更易洽合思政教育
區(qū)別于其它項群課程,難美類項群課程突出的不是“難”,而是“美”,尤其是自我評價的“美”,在練習中會發(fā)揮巨大作用。課程項目不需特定體能水平支撐,而是因人而異,百花齊放,各自達“美”,各克其難。難美類項群課程對學生的體能不做過高要求,注重專項身體素質練習;技術結構主要由普適的基本動作和個人需求的高難動作組成;藝術表達及形體表現(xiàn)力,依靠教師的引導與學生自我意識的能動。這些要素需要一個客觀的認知與自信的表達即可達成,項群課程的評價體系屬于表現(xiàn)類打分范疇,彈性較大,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融合相對性評價方式,讓學生盡快克服恐懼與困難,敢于表達樂于交流,這是較好的思政教育融合點。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與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支撐,學生很容易在閑暇時間進行自主學習,難美類項群課程對練習場地與練習形式?jīng)]有特殊的要求,居家、宿舍、走廊、小廣場等都可以成為練習的場所,并不影響鍛煉效果。教師可以在技術評價時,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先育人,后健身”的目標就容易達成,思政與課程的融合將更有效。
3 難美類項群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方式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要根據(jù)難美類項群課程的特征,結合OBE教育理念,注重學生整體能力提升,通過有效的思政做功,引導學生完成克服“難”達成“美”、難與美兼顧的目標,完成難美類項群課程與思政的有效融合。
3.1 難美類項群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之主體的融合
一個有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的教研團隊,是二者融合的必要條件,是融合的主體。難美類項群課程,顧名思義即為展示難度展現(xiàn)美、表達美的課程,而要達成目標,首先需要教師具備相當?shù)碾y度展示能力以及發(fā)現(xiàn)美、傳遞美的能力。
3.1.1 教師對項群課程難度的控制與展示
在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中,教師是關鍵的能動因素,教師對難美類項群的“難度”的理解和控制,不能局限于技術動作過程本身的難度,還要充分考慮到學生思想、心理以及對項群課程原始的認知程度、接納程度而產(chǎn)生的難度。項目學習過程中,由于體能基礎、技能學習能力、音樂理解能力等差異,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會有較大差別,教師需要整體把握各方面因素,考量不同的具體項目和班級集體差異,在達成教學目標的過程中,貫穿思政教育于始終,讓學生在面對困難時,教師能夠有一種途徑,多種方法能夠幫助學生,解決面對的困難,使其獲得成功感和運動愉悅感。教師在教學設計時,一方面要充分考慮技術動作的難度,另一方面要設法調動學生積極性,幫助其克服惰性,戰(zhàn)勝困難。
3.1.2 教師對項群課程“美”的表達與傳遞
對難美類項群“美”的理解,絕不只限于“審美”或“美感”,只有通過完善心理結構,構建健全的人格,才能提高學生對美的創(chuàng)造能力、鑒賞能力和感受能力。難美類項群課程需要教師展示多層涵義的“美”,結合自身修養(yǎng)及基礎知識,美化自身的教學語言和肢體動作,讓學生欣賞和體驗節(jié)奏美、技術美、和諧美,提高審美情趣和鑒賞美的能力。而所有這些本質上就是對美的表達與傳遞過程。教師應該擴大學生閃光點,弱化缺點,讓學生在老師創(chuàng)設的教學氛圍里不斷進步,明白失敗是成功之母,耐心地幫助其改正錯誤,提升自信心。難美類項群課程,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對“美”的詮釋,這必然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利用相當?shù)臅r間,去引導,去傳遞,去開發(fā)學生的“美”的心靈,喚醒學生靈魂深處對美的追求與向往,在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緊緊圍繞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愛美、展現(xiàn)美的情趣方向,開展針對性的思政教育。
3.2 難美類項群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之載體的融合
構思科學、操作可行的教學設計方案,是二者融合的充要條件,是融合的載體??煽氐捏w育課堂,不是輕易就能獲得的,而是在不同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干預下,在思政教育的常態(tài)融合中,形成健康、理性的課堂教學過程,評價難美類項群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載體成色,不單單只看教學設計方案是否科學可行,還要注重過程性評價和結果評價。實踐教學中,根據(jù)不同的教學難點,結合針對性的思政方法,在“思政效應”中提高學生的能力:不僅克服技術動作的“難”,還能克服思想意念的“難”;不僅展示外在形體的“美”,更能折射出內在品徳的“美”;不僅展示完成技能動作要求的能力,還能展演自主創(chuàng)新創(chuàng)編動作的能力,學生通過模擬—展示—創(chuàng)作—展演的過程,在多種課程思政元素的有效作用下,具備迎難而上敢于挑戰(zhàn)自我的堅強意志品質,完成外在美的塑造,內在美的陶冶,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的提高。通過難美類項群課程的教學內容、評價體系,結合多種教學方法,尤其是思政教育內容與方法的融合,通過實驗研究,形成一條清晰的教學脈絡,支撐本項群課程在教改以及教學質量方面有所提升,從而完成項群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成果的詮釋。
參考文獻:
[1]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
[2]夏晟,陳珍銀.高校難美類體育課程教學美學滲透的路徑選擇[J].長沙大學學報.2015.(2):157-160
[3] 劉建和.關于表現(xiàn)難美類項群運動技術發(fā)展的某些共性特征的初步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6):62-67.
[4] 楚海月.高校難美類體育課程 “自主學習”模式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3(34) :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