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闖 劉華龍 張廣東
(河南省周口市??撇♂t(yī)院 周口466000)
真菌感染性鼻-鼻竇炎是由于鼻腔受到真菌感染所致,還可能與病原菌感染、環(huán)境、炎癥等存在一定關聯(lián),為臨床發(fā)病率較高的特異性感染性疾病[1]。目前,鼻內(nèi)鏡手術為臨床治療該疾病的主要手段,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 但術后仍有部分患者會復發(fā)。兩性霉素B 屬于抗真菌類抗生素,現(xiàn)逐漸被臨床用于輔助治療真菌感染性鼻-鼻竇炎患者[2]。本研究旨在分析兩性霉素B 應用于真菌感染性鼻-鼻竇炎患者的治療效果。 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6 月~2019 年11 月來我院就診的80 例真菌感染性鼻-鼻竇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0 例。觀察組中男24 例,女16 例;年齡28~50 歲,平均年齡(39.85±3.85)歲;病程1~3 年,平均病程(2.01±0.57)年;雙側(cè)病變15 例,單側(cè)病變25 例。對照組男23 例,女17 例;年齡27~50 歲,平均年齡(39.69±3.91)歲;病程1~3 年,平均病程(1.98±0.61)年;雙側(cè)病變16 例,單側(cè)病變24 例。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慢性鼻竇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3]相關診斷標準者;經(jīng)鼻竇CT、X 線鼻竇攝片等診斷確診者; 非妊娠期或哺乳其女性;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者。(2)排除標準: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伴有高血壓病或糖尿病者;合并心、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者;患有精神疾病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接受鼻內(nèi)鏡手術治療,方法如下:經(jīng)鼻內(nèi)鏡觀察患者病灶部位、大小等,對于上頜竇感染患者,進行鼻道開窗,切除鉤突,充分暴露竇口,可適當擴大上頜竇口;對于蝶竇感染患者,行篩竇開放,擴大蝶竇口;選用負壓吸引與沖洗方式清除竇內(nèi)分泌物、真菌球。 對照組給予碘伏浸泡鼻腔,時間為1 min, 并采用約100 ml 生理鹽水對鼻腔進行沖洗,將膨脹海綿放入鼻腔中,術后2 d 將膨脹海綿取出,并定時在內(nèi)鏡下更換藥物。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術后采用注射用兩性霉素B(國藥準字H13020284)沖洗鼻腔,4 μg/(mg·次),1 次/d,連續(xù)治療4 周。
1.4 觀察指標 (1)T 淋巴細胞亞群:治療前、治療4 周后,采用貝克曼庫爾特Gallios 流式細胞儀檢測兩組患者CD4+、CD8+、CD4+/CD8+值。(2)炎癥指標:治療前、 治療4 周后, 分別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處理后取上層清液,使用上海酶聯(lián)免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試劑盒, 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兩組超敏C 反應蛋白(hs-CRP)水平,采用貝克曼庫爾特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測兩組嗜酸性粒細胞(EOS)水平。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24.0 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T 淋巴細胞亞群水平對比 治療前,兩組CD4+、CD8+、CD4+/CD8+值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 周后,兩組的CD4+、CD4+/CD8+值均高于治療前,CD8+值均低于治療前, 且觀察組變化幅度比對照組更大,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T 淋巴細胞亞群水平對比(±s)
表1 兩組T 淋巴細胞亞群水平對比(±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5。
時間 組別 n CD4+(%) CD8+(%) CD4+/CD8+治療前對照組觀察組40 40 t P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40 40 t P 32.62±2.15 32.71±2.06 0.191 0.849 35.61±3.06*38.69±3.12*4.458 0.000 55.21±5.96 52.76±6.95 1.692 0.095 28.26±7.45*24.18±7.26*2.481 0.015 0.59±0.31 0.62±0.25 0.476 0.635 1.26±0.41*1.60±0.43*3.619 0.001
2.2 兩組炎癥指標對比 治療前, 兩組hs-CRP、EOS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 周后,兩組hs-CRP、EOS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比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炎癥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炎癥指標對比(±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5。
時間 組別 n hs-CRP(mg/L) EOS(×109/L)治療前對照組觀察組40 40 t P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40 40 t P 11.06±2.63 11.12±2.53 0.104 0.917 5.68±2.25*3.67±2.02*4.204 0.000 0.21±0.03 0.20±0.02 1.754 0.083 0.16±0.02*0.13±0.01*8.485 0.000
真菌感染性鼻-鼻竇炎具有病程長、難治愈、易復發(fā)等特點,為臨床常見的慢性疾病,多發(fā)于上頜竇、蝶竇等部位,患者常伴有食欲下降、頭暈、記憶力差等癥狀,若未得到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患者機體炎癥反應升高,引起血管栓塞、血管炎、呼吸道感染等,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健康[4~5]。 因此,選擇有效的方法治療該病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臨床常采用鼻內(nèi)鏡手術根治真菌感染性鼻-鼻竇炎, 以達到有效清除鼻竇內(nèi)真菌團塊的作用,使竇腔開放,保持鼻竇和鼻腔引流順暢。 但相關研究顯示, 鼻內(nèi)鏡手術治療真菌性鼻-鼻竇炎雖具有一定臨床療效,但術后復發(fā)率高達15%,其原因可能與手術過程中使用的機械給患者鼻腔帶來一定損傷,引發(fā)炎癥反應有關[6]。兩性霉素B 屬于多烯類抗真菌藥物,能夠有效抑制真菌活性,且具有較高的水溶性,局部殺菌效果顯著,同時還能夠清除鼻腔內(nèi)血痂、積血,減輕炎癥反應。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4周后,兩組hs-CRP、EOS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比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提示兩性霉素B 用于輔助治療真菌感染性鼻-鼻竇炎患者,可有效降低炎癥反應。 分析其原因在于,兩性霉素B 可加快真菌細胞中離子流失,使細胞代謝功能下降,自由基容易進入真菌細胞內(nèi)部,破壞其結(jié)構(gòu)和生物功能,抑制真菌繁殖,同時還能夠使真菌細胞通透性增加,從而調(diào)節(jié)滲透壓,穩(wěn)定電解質(zhì)平衡,降低炎癥指標水平[7]。治療后,兩組的CD4+、CD4+/CD8+值均高于治療前,CD8+值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變化幅度比對照組更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提示真菌感染性鼻-鼻竇炎患者采用兩性霉素B 輔助治療還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 楊綠原等[8]研究結(jié)果顯示,真菌性鼻-鼻竇炎患者鼻內(nèi)鏡術后給予兩性霉素沖洗治療可有效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對患者病癥恢復具有積極作用,與本研究結(jié)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兩性霉素B 輔助治療真菌感染性鼻-鼻竇炎患者臨床效果顯著, 不僅能夠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還可減輕炎癥反應,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