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貞
(河南省人民醫(yī)院省直第一醫(yī)院 鄭州450003)
單純收縮期高血壓(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 ISH)為老年高血壓常見形式,未及時治療會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fā)生風險,降低患者生活質量。 硝苯地平能降低心臟收縮性,且服用方便、起效迅速,為臨床常用降壓藥物,但長期服用會出現(xiàn)耐藥性,影響降壓效果[1]。 臨床資料顯示,中西醫(yī)結合治療ISH 具有安全、 可長期用藥等優(yōu)勢,且有助于改善患者血管內皮功能[2]。 中醫(yī)將ISH 歸于“眩暈”范疇,主要病機為腎精虧耗、瘀血阻絡。 治則為補腎氣、和血脈。 補腎和脈湯含有黃芪、黃精、女貞子等藥物,具有補腎益陽、通絡和脈之功,聯(lián)合西藥治療可調節(jié)患者血管收縮功能,有利于改善預后[3]。本研究選取78 例ISH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探討了補腎和脈湯加減聯(lián)合硝苯地平對血壓水平及血管內皮功能的影響。 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3 月我院收治的78 例ISH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9 例。 觀察組男17 例, 女22 例; 年齡57~85 歲, 平均年齡(68.71±2.86)歲;病程2~11 年,平均病程(6.85±1.33)年;收縮壓(SBP)142~178 mm Hg,平均SBP(156.97±4.18)mm Hg;舒張壓(DBP)68~87 mm Hg,平均DBP(72.45±1.80)mm Hg;有吸煙史者14 例。對照組男18 例,女21 例;年齡55~87 歲,平均年齡(69.24±2.78)歲;病程2~12 年,平均病程(7.18±1.49)年;SBP 143~176 mm Hg, 平均SBP(158.21±4.30)mm Hg;DBP 67~89 mm Hg,平均DBP(71.96±1.74)mm Hg;有吸煙史者16 例。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老年高血壓的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7 版)》[4]相關標準;SBP≥140 mm Hg,DBP<90 mm Hg;根據(jù)《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屬腎氣虧虛證,符合口唇紫紺、舌下脈絡青紫、脈細澀、頭暈頭痛、神疲乏力、心悸失眠等表現(xiàn);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患有繼發(fā)性高血壓;患有雙期高血壓;患有糖尿病;對本研究藥物過敏;合并肝、腎功能不全。
1.3 治療方法
1.3.1 常規(guī)治療 兩組均給予減輕過高體質量、戒煙、限酒、限鹽及飲食、運動干預等常規(guī)治療。
1.3.2 對照組 采用硝苯地平片(國藥準字H45020172)治療。 口服,10 mg/次,3 次/d。 持續(xù)用藥3 個月。
1.3.3 觀察組 采用硝苯地平+ 補腎和脈湯加減治療。 硝苯地平劑量方法同對照組, 補腎和脈湯藥方組成:黃芪30 g,炒杜仲15 g,桑寄生30 g,黃精15 g,女貞子30 g,淫羊藿30 g,懷牛膝15 g,澤瀉30 g,川芎15 g,當歸15 g,地龍9 g。 腎陽虛者加用炮附子9 g;腎陰虛者加用熟地黃12 g,枸杞子9 g;痰濁偏盛者加用半夏9 g,白術12 g,黃連9 g。1 劑/d,加500 ml 水煎煮取汁200 ml,分早晚2 次溫服。 持續(xù)用藥3 個月。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療效。療效評估標準: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分率≥75%,SBP 下降>20 mm Hg或恢復正常為顯效;30%<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分率<75%,SBP 下降10~20 mm Hg 為有效; 未達到以上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比較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根據(jù)《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對患者頭暈頭痛、神疲乏力、 心悸、 失眠等證候進行評分, 每項0~3分,總分0~12 分,積分越高,病情越嚴重。(3)比較兩組治療前后SBP、DBP 水平。(4)采用Sequoia-256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測定兩組治療前后反應性充血時血流速度(V1)、 反應性充血時內徑變化率(FMD),F(xiàn)MD=(肱動脈反應性充血時內徑-基礎內徑)/基礎內徑×100%。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87%,高于對照組的79.49%,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中醫(yī)證候積分為(8.14±1.26) 分, 與對照組(7.83±1.19) 分相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117,P=0.268); 治療后, 觀察組中醫(yī)證候積分為(3.16±0.68)分,低于對照組的(5.83±0.97)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4.076,P<0.001)。
2.3 兩組治療前后SBP、DBP 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SBP、DBP 水平相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SBP、DBP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SBP、DBP 水平比較(mm Hg,±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SBP、DBP 水平比較(mm Hg,±s)
組別 n SBP DBP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治療前 治療后39 39 tP 156.97±4.18 158.21±4.30 1.291 0.201 132.25±3.26 140.27±3.85 9.928<0.001 78.45±1.80 77.96±1.74 1.222 0.225 73.39±1.31 74.50±1.15 7.559<0.001
2.4 兩組治療前后V1、FMD 比較 治療前, 兩組V1、FMD 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V1、FMD 均得到明顯改善,且改善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1、FMD 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1、FMD 比較(±s)
FMD(%)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V1(cm/s)治療前 治療后39 39 tP 64.18±2.59 63.56±2.43 1.090 0.279 80.16±2.75 74.19±2.38 10.251<0.001 6.25±1.73 5.87±1.59 1.010 0.316 10.86±1.68 7.48±1.75 8.701<0.001
ISH 多發(fā)于老年人,患者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管彈性纖維減少,血管壁彈性降低,大動脈順應性減退、僵硬度增加,心臟收縮射血時大動脈無法及時擴張,導致收縮壓升高,未及時治療會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風險。 臨床多采用硝苯地平等降壓藥物治療ISH,可減小外周血管阻力,減慢心率,降低收縮壓水平,但不適合長期服用。
中醫(yī)將ISH 歸于“眩暈、頭痛”等范疇,且與“胸痹、心悸”關系密切,患者以血脈自病為標,腎氣虧虛為本,主要病機為血瘀腎虛、腎精虧耗,應以補腎氣、和血脈、 通經絡為治療原則。 補腎和脈湯方中有黃芪、炒杜仲、桑寄生、黃精、女貞子、淫羊藿、懷牛膝、當歸、澤瀉、川芎、地龍,主治腎氣虧虛、血瘀阻脈,有補腎益陽、通絡和脈之效。 其中黃芪可消腫利尿、補氣升陽;杜仲、淫羊藿具有補肝腎、強筋骨作用;桑寄生可平肝潛陽、補腎補血;黃精、女貞子可補氣養(yǎng)陰健脾、潤肺益腎;懷牛膝具補肝益腎、強壯筋骨、通經絡、散惡血作用;當歸有調經活絡、活血化瘀之效;澤瀉利水滲濕、泄熱通淋;川芎行氣活血;地龍通經活絡。諸藥合用,共奏補腎活血、益氣通絡之效?,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杜仲可降低血壓;當歸可抑制心肌收縮頻率,減慢心率;懷牛膝有降壓、利尿、擴張血管、抗血栓形成等作用;澤瀉可降低患者血壓,減少心輸出量,同時有助于增加冠脈血流量[6]。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及SBP、DBP 均低于對照組, 治療后觀察組V1、FMD 均得到明顯改善,且改善程度大于對照組, 表明補腎和脈湯加減聯(lián)合硝苯地平有顯著降壓效果,可改善動脈血管內皮功能。 綜上所述,補腎和脈湯加減聯(lián)合硝苯地平治療單純收縮期高血壓療效確切, 可減輕中醫(yī)證候, 改善血管內皮舒張功能,降低患者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