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摘要:馬克思這個名字最早于19世紀末出現(xiàn)在國人的視野之中,最先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介紹的是傳教士及報刊主編。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后,他們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介紹但主要內容側重于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思想。隨著國內外政治經濟發(fā)生的變化,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隨之發(fā)生變化,直到五四運動的爆發(fā),馬克思主義才系統(tǒng)的傳入中國。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傳播;五四運動
一、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時代背景
(一)國際背景
1.一戰(zhàn)的爆發(fā)使得中國人民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美好憧憬產生了深深的懷疑與反思。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先后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由于各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fā)展的極大不平衡性,后發(fā)展起來的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世界格局。它們于1914年開始發(fā)動了一場慘絕人寰的世界大戰(zhàn),戰(zhàn)爭期間人民流離失所極度痛苦、物質生活極度貧困、精神世界極度頹廢,戰(zhàn)爭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深深的災難。一戰(zhàn)使得資本主義的弊端暴露無遺,中國的先進分子已經強烈感受到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缺陷與弊端并對其產生了懷疑與批判,他們開始對中國的前途進行仔細思索。
2.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使得中國人民看到了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的曙光。一戰(zhàn)給世界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喚起了世界人民獨立意識的覺醒,推動了各個受壓迫國家民主革命的高漲。1917年11月
(注:俄歷10月)在列寧等人的領導下,俄國工人群眾發(fā)動武裝起義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打破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同時極大地推動了世界上被壓迫民族的革命運動,極大地鼓舞了世界人民爭取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的斗志。
一戰(zhàn)打破了中國人民對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幻想,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極大的推動了各國民主革命的高漲。毛澤東曾指出,十月革命不僅讓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從中受益,也給全世界先進分子提供了幫助。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中國帶來了馬克思主義,從此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這片土壤上扎根發(fā)芽,指引中國走向了獨立解放的康莊大道。
(二)國內背景
1.國內民族矛盾、階級矛盾不斷激化加深,中國有識之士力圖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均以失敗告終。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逐步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程度逐步加深,伴隨著民族矛盾激化的同時階級矛盾也在逐步加深。在面對民族危亡之際,一大批先進有識之士為實現(xiàn)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進行了艱苦探索,中國先后有農民階級、地主階級以及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進行救亡圖存,但探索均以失敗而告終。中國人民長期處在黑暗摸索之中,尋求能夠實現(xiàn)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的真理。正當人民在苦苦探索的時候,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使得人們將目光轉向了俄國、轉向了馬克思主義,中國處于即將發(fā)生社會變革的前夜。
2.民族救亡運動的蓬勃發(fā)展使得中國人民的思想得到了極大的解放。民主革命運動的興起特別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后,使得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中國人民的思想得到了極大的解放。當袁世凱竊取革命勝利果實,倒施逆流復辟帝制之時便遭到了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此后許多新式學堂紛紛興起,各種民主刊物也紛紛創(chuàng)辦,大批知識分子出國留學學習先進文化。特別是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青年雜志》(注:一年后改為《新青年》),在思想界掀起了一場的新文化運動,這場新文化運動在全社會營造了思想解放的氛圍,這就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創(chuàng)造了積極的條件。
中國民主革命運動蓬勃發(fā)展的同時也引起了思想解放運動的發(fā)展,各種社會思潮傳播,這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過程
(一)五四運動加速傳播
五四運動拉開了反帝反封建的序幕,加速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1919年巴黎和會的外交失敗直接引起了國內反帝反封的五四愛國運動。北京學生們率先走上街頭進行示威游行拉開了五四運動的序幕,隨后各地學生團體紛紛走上街頭進行游行,他們通過罷課、游行等方式來進行抗議。為響應學生斗爭,上海工人率先進行大規(guī)模的罷工來支持學生們的愛國行為,隨后工人運動波及各地北京等地工人也進行了罷工與示威游行等。同時,文界報刊等響應愛國運動,紛紛出版刊物宣傳民主革命思想,人民群眾也發(fā)起了抵制日貨等活動。
此外,五四愛國運動也引起了列寧以及共產國際的重視,并派員來中國了解相關情況加速了中國共產黨的建立。這場運動拉開了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序幕,并由此引起了一場深層次的馬克思主義傳播運動。
(二)先進分子的積極傳播
中國先進分子和進步青年緊隨時代潮流,成為馬克思主義宣傳的時代引領者。五四愛國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在此期間涌現(xiàn)出一大批馬克思主義者。其中以李大釗、陳獨秀及李達等人為代表廣泛宣傳馬克思主義。李大釗在五四愛國運動前后發(fā)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和《Bolshevism的勝利》等文章,闡明了俄國十月革命的性質,指出了社會主義革命是世界歷史的不可逆轉的潮流。1919年,他在發(fā)表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中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進入了比較系統(tǒng)的傳播階段。陳獨秀對馬克思主義的宣傳主要體現(xiàn)在他的
《馬克思學說》,在文章中他詳細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以及科學社會主義各部分,詳細系統(tǒng)地論述了馬克思主義。此外,一些留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也進行了研究與宣傳,如:李達公開發(fā)表的《什么叫社會主義》、陳望道首次將《共產黨宣言》譯為中文等,這些留學生們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也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列寧領導的蘇俄政府發(fā)表宣言廢除沙皇政府與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放棄在中國的特權等,這些都有利于擴大十月革命以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積極影響。
(三)“三次論戰(zhàn)”捍衛(wèi)科學的馬克思主義
五四愛國運動時期,各種各樣的“主義”價值觀紛紛涌入中國。面對形形色色的“主義”,中國人民如何選擇更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通過論戰(zhàn)等形式批判了非科學馬克思主義,使得科學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深入傳播。
1.“問題”與“主義”之爭。1917年,胡適發(fā)表了《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一文批判人們討論各種主義其實質就是批判馬克思主義、反對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思想用來宣傳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為此,李大釗撰寫了《再論問題與主義》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對此進行批駁,他闡述了中國問題應尋求革命主張來解決,著重強調了階級斗爭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問題要解決就必須依靠階級斗爭進行革命。他尖銳地批判了社會中的改良主義思潮,維護了馬克思主義學說。這場“問題”與“主義”之爭,實際上是一次中國需不需要馬克思主義、需不需要革命的論爭。
2.社會主義之爭。以張東蓀、梁啟超等人為代表認為中國政治經濟十分落后,人民知識水平極端低下,主張暫不能建立共產黨,對待社會主義只能“冷靜研究”,不需要社會宣傳;他們認為中國的當務之急是利用中國的資源迅速發(fā)展實業(yè)。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紛紛著文,反駁張東蓀、梁啟超的觀點。他們指出中國經濟雖然比較落后,但是中國無產階級的革命性格外強烈,社會主義革命乃是必然趨勢;中國要發(fā)展實業(yè)改變落后貧窮的局面,其出路在于社會主義而不在資本主義。他們深刻揭露了中國無產階級所受的壓迫,尖銳地批判了資產階級對中國人民的壓迫。這場爭論實際上是關于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還是走資本主義道路、實行社會主義革命還是實行社會主義改良和需不需要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的爭論。
3.無政府主義之爭。無政府主義在最初批判軍閥黑暗統(tǒng)治、幫助人們了解十月革命方面起到過積極作用。但是他們主張反對一切國家和一切權威,反對一切政治斗爭和暴力革命,并將其矛頭指向了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國家學說和無產階級專政,他們還超越了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鼓吹“各取所需”的分配原則等?;诖?,馬克思主義者對此進行強烈地抨擊,他們重點闡釋了無產階級專政的必要性與重要性,論證了無產階級專政與剝削階級專政的本質區(qū)別,明確指出無產階級要領導人民群眾進行革命斗爭運用暴力手段奪取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同時深刻批判了無政府主義者分配問題的平均主義色彩等。經過這場與無政府主義的論爭,大多數受無政府主義思想影響的青年人拋棄了這種錯誤的思潮,成為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成為無產階級的忠誠戰(zhàn)士。
通過三次論戰(zhàn),使得科學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思想領域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同時,一大批進步青年經過這場交鋒已經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他們經過反復比較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理想信念,轉變?yōu)橐幻麍远ǖ鸟R克思主義者,并迅速投入到馬克思主義的宣傳中并將其與工人群眾運動相結合。
三、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手段
馬克思主義傳播的主體主要是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及進步青年,他們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介紹與宣傳。主要通過建立進步團體、創(chuàng)辦刊物以及翻譯出版馬克思主義著作等方式。在五四愛國運動中一大批社會團體在各地建立用來宣傳新思想,如:北京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上海的國民社、天津的覺悟社等,這些社會團體在今后宣傳馬克思主義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陳獨秀所創(chuàng)辦的《新青年》成為馬克思主義傳播的主要陣地;一些留學海外的進步青年也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特別是留學日本的陳望道翻譯出版中文的《共產黨宣言》使得廣大中國人民更加深入的了解科學社會主義。此外,馬克思主義者也通過在高校舉辦講壇、開展論戰(zhàn)等形式傳播馬克思主義。通過中國先進分子的努力,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這片土地上遍地開花,為今后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以及中國革命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四、結語
馬克思主義首先是在先進的知識分子和進步青年中傳播,他們通過多種形式進行研究宣傳。同時,早期馬克思主義者通過三次論戰(zhàn)闡釋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與真理性,證明了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真正救中國,使馬克思主義產生了更為深遠與廣泛的影響。此外,由于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一大批進步青年樹立了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進行艱苦斗爭,為中國革命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與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在近代中國的傳播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它為在黑暗中苦苦探索的中國人民帶來了曙光,在中國的革命、建設與發(fā)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指導作用。當今時代,我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中國夢”更需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M].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
[2]王新穎.十月革命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的地位及對中國革命的影響[J].蘭臺世界,2018(06):123-126.
[3]王琦.淺析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J].新西部,2020(08):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