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曾培
過失,也就是過錯、失誤。有人把過失二字分開,認為“過”則“失”。這自然不是語義的詮釋,但用以說明凡事不宜“過”,則也頗為精到。
作家謝云就此寫過一篇文章,重點分析說過頭話的危害。他說,過頭話一是失真,二是失德,三是失信,其害大矣。
過頭話不該講,過頭事更不該做。當下,有兩項過頭事,頗受全社會的關(guān)注。一是對孩子的“過度教育”。由于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過于迫切,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違背青少年身心發(fā)展和智力發(fā)展規(guī)律,讓孩子肩負過重的學習負擔,讓他們失去了童年,成為“最忙的人”。這種過度教育的方式和內(nèi)容,大多超出了孩子的年齡和能力所能承受的范疇,久而久之,容易激發(fā)孩子的厭煩情緒,并傷害孩子的自信,影響他們健康成長。盡管近來為學生減負的呼聲不斷增強,但正如教育部長陳寶生在今年“兩會”上所說,學生的過重負擔是“多因一果”的綜合征,需要家長、學校、社會等多方面通力合作來為孩子的教育減負,我想,其中重要一點是要大家都提高認識,并非什么都越多越好,相反,欲速則不達,“過”則“失”??!
另一個過頭事就是“過度醫(yī)療”。比如,濫用抗生素;有些人經(jīng)常輸液,嚴重降低人體的免疫抵抗力。此外,濫裝心臟支架以及過度檢查等現(xiàn)象也存在。在某些地方,患者感冒,查一個血項、開點藥就行,但一些醫(yī)生卻讓做胸透、拍片、輸液,百十來元就可以治好的病,少則數(shù)百元,多則上千元。鐘南山院士曾吐槽:過度醫(yī)療就是謀財害命。
由此可見,凡事不宜“過”,“過猶不及”,就會走向“失”。
【原載《新民晚報》】
插圖 / 過度醫(yī)療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