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靜雅, 杜峻松, 劉暢, 邊浩, 丁琳, 段智勇
(首都航天機械有限公司,北京100076)
雙組元電磁閥是發(fā)動機關鍵件,其主要功能是對下游產品提供可靠快速開啟關閉,其特點是結構小巧,零件多,裝配復雜,試驗工況多,對密封性及各工況的響應時間要求嚴,不同工況下響應時間偏差不大于1 ms。由于受到總裝結構限制,該雙組元電磁閥設計要求較高,產品適應裕度小[1],因此給裝配試驗帶來了很大難度,按常規(guī)裝配方法產品合格率低,同批產品合格率僅為20%,平均一臺雙組元電磁閥基本需返修3~5次,導致產品的生產周期過長。
該雙組元電磁閥采用了小型化設計,由主閥腔和副閥腔組成。副閥腔主要由殼體、電磁鐵和副閥組成,主閥腔由殼體與活塞桿、兩個主閥芯組成。其中副閥腔的氣密由閥座和閥芯表面質量、配合間隙、蝶形彈簧壓縮量和圓柱彈簧壓縮量綜合決定,裝配試驗難度大;主閥腔通過活塞桿運動帶動支板,使兩個對稱的閥芯同步工作,實現(xiàn)兩路氣體的供氣動作。該雙組元電磁閥生產難點主要包括副閥密封部分裝配、線圈組件的裝配、活塞腔零件的裝配及兩個主閥腔的裝配,涉及約40多個零件,電磁閥實物圖如圖1所示。
圖1 雙組元電磁閥實物圖
在該閥門裝配中存在以下3個主要問題:
1)副閥氣密性不合格。副閥主要是指與電磁鐵直接連接的閥門,副閥氣密性包括進氣和排氣密封性。其主要結構簡圖如圖2所示,其中球形閥門由進氣閥座、球形閥門頭和排氣閥座組成。
圖2 副閥結構簡圖
副閥氣密性包括進氣閥座和排氣閥座密封性。在副閥裝配中,通過調整最上端彈簧力保證進氣閥座處密封性,線圈吸力保證排氣閥座處密封性,但是由于線圈吸力設計值偏小,往往加大彈簧力保證進氣處密封合格后,會導致排氣處漏氣。兩個變量相互干涉,加大產品裝配難度。如進、排氣閥座中一個漏氣,需要將整個閥門分解,進一步返修相關零件,使產品裝配周期成倍增加。
2)電磁鐵響應時間不滿足設計要求。該雙組元電磁閥需在液流試驗中測試其響應性能,滿足在壓力分別為X1、X2和X3的3個工況下,開啟關閉響應時間均不大于設計要求值,任何一個工況不滿足即判定產品不合格。
該雙組元電磁閥的響應時間分別與圓柱彈簧力、線圈氣隙產生的吸力及蝶形彈簧安裝高度有關,為實現(xiàn)響應時間合格,又不影響副閥進、排氣處氣密性,需在調試過程中把握力值的分布,控制各個調節(jié)零件的位置。
3)主閥裝配中O形圈易被切傷。主閥腔大O形圈保證產品主閥氣密合格,不產生外泄漏,其結構簡圖如圖3所示。產品裝配后,約30%的產品從主閥螺塞螺紋處出現(xiàn)外泄漏,O形圈外圓被切傷,不僅造成了O形圈的浪費,而且會產生大量的重復性工作。
圖3 主閥腔結構簡圖(部分)
裝配時需將大O形圈先裝在主活塞上,然后再裝入殼體的主閥腔。在進行氣密試驗時發(fā)現(xiàn)氣密不合格,將產品分解后,對各零件及殼體相關配合尺寸進行測量,均滿足要求,無超差項。檢查殼體時發(fā)現(xiàn),在對應殼體上為了避免尖角劃傷,有相應光滑過渡倒角,但是為減小整個電磁閥的總長,過渡角的導向長度僅為0.5 mm,角度約為20°,所以將O形圈被切的原因定位為殼體上O形圈裝配導向角的過渡段長度太小,沒有很好地起到光滑過渡的作用。
針對該雙組元電磁閥在裝配試驗中頻繁出現(xiàn)的副閥進、排氣處密封不合格,響應時間不易滿足設計要求等主要問題,通過分析,除了針對精密零件在裝配前檢查外觀、密封面質量,避免無效裝配外,在常規(guī)裝配中運用了以下技巧,有效解決了問題。具體解決方案如圖4所示。
圖4 解決方案
1)預判進氣閥座密封性。為了提高電磁閥進、排氣密封性,通過分析產品副閥原理可知,閥芯密封性受到零件加工質量、線圈吸力和密封彈簧力的共同影響。該雙組元電磁閥進氣處密封力由圓柱彈簧力控制,線圈吸力用于克服彈簧力(包括圓柱彈簧和蝶形彈簧),但由于線圈吸力裕度較小,為了保證進氣密封性,需提高圓柱彈簧力,但線圈吸力偏小,會影響運動件(銜鐵)的運動行程,使銜鐵行程小于副閥芯行程,即副閥芯不能有效貼合排氣閥座,排氣閥座處有縫隙或者密封力不夠,導致排氣閥座不滿足密封要求。
為解決副閥氣密性不合格的問題,除需保證密封面質量以外,需解決如何保證副閥運動件運動到位的問題。
首先將副閥進、排氣閥座、球體閥門頭3個零件完成裝配后,先進行進氣閥座氣密檢查。進口通入壓縮空氣,通過指壓自制頂桿對密封件進行來回多次工作。這樣多次工作后,可在進、排氣非金屬零件密封面上產生較明顯的壓痕,可提前預判進、排氣密封性能,通過這種措施,可對零件質量進行篩選,避免后續(xù)裝配試驗中由于氣密性不合格導致產品反復拆裝試驗,進氣閥座氣密性預判合格的產品在完成最終裝配后,合格率可達到90%左右。
2)有效控制副閥運動件(包括副閥芯和銜鐵)的運動行程,確保排氣閥座處氣密性合格。為解決副閥運動件運動到位后排氣閥座易漏氣的問題,裝配中副閥芯的行程應按設計要求的下限進行初裝配,然后使副閥芯多次工作,消除其由于彈性模量帶來的變形,確保副閥芯在后續(xù)多次工作后行程不會超過設計要求值。在后續(xù)裝配線圈組件過程中,滿足設計要求值的同時,根據副閥芯的行程調整銜鐵行程,確保其值不小于副閥芯行程。在完成副閥裝配及進、排氣閥座密封試驗后,再次從上端測試銜鐵行程,確保所測值不小于副閥芯的行程,即可確保副閥芯完全運動到位。
在控制好球體閥門頭(即副閥芯)及銜鐵的行程后,排氣閥座的密封性由入口控制氣的壓力決定,不受上端彈簧力的影響。通氣閥座處篩查出氣密性不合格零件,且不受后續(xù)調整圓柱彈簧力的影響。通過上述裝配過程中的初試,雙組元電磁閥的進氣閥座處密封合格率得到了顯著提升。
3)將中間工況定為響應時間調試工況。雙組元電磁閥完成裝配后,進行性能調試,該雙組元電磁閥具備調節(jié)功能,進氣處密封力由圓柱彈簧力控制,為了提高電磁閥關閉能力,在銜鐵工作運動一段行程后,蝶形彈簧力開始加力,銜鐵運動過程中受力平衡情況直接影響開啟關閉響應時間。通過多次調試總結出,要滿足壓力分別為X1、X2和X3的3種工況均小于設計要求值,最佳調節(jié)方式是將中間工況X2作為調試點,且在該工況下響應時間控制在某個范圍,才能在高、低工況下均滿足。調試中,蝶形彈簧的安裝高度是一個重要控制點,確保蝶形彈簧在銜鐵運動到位后,蝶形彈簧的變形量在總變形量的75%左右,蝶形彈簧高度由端蓋和副彈簧座確定,初調試時,使簧處于自由狀態(tài),手動將端蓋螺紋往下擰,直至感受到接觸到自由蝶形彈簧的頂部,根據端蓋螺紋的螺距和銜鐵預留空行程,算出反向擰動角度,再將端蓋螺紋反向擰至預設角度,采用該項措施,確保了銜鐵受力的精準一致性,保證響應時間符合3種工況要求。
通過將中間工況定為調試工況,并結合零件相關尺寸,控制蝶形彈簧腔高度的措施,產品性能合格率達到了95%以上。
4)設計導向工裝解決O形圈被切問題。通過研究產品結構,發(fā)現(xiàn)殼體與大O形圈配合的上端有外螺紋,與配合腔的尺寸有約0.5 mm的間隙,可將該螺紋作為定位,在裝配中增加一個導向工裝,增加O形圈的導向長度,安裝方法如圖5所示。
圖5 導向工裝安裝方法
增加工裝后,O形圈裝配導向長度由原來的0.5 mm 增加至8 mm,采用定位導向工裝后,主閥O形圈裝配合格率達到了100%,從根本上解決了O形圈外圓被切的問題。4 結果及效益分析
發(fā)動機所用雙組元電磁閥,是動力系統(tǒng)的關鍵零件,其性能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動力系統(tǒng)的工作成敗。該雙組元電磁閥經過了4個階段的研制,在生產實踐中,根據該雙組元電磁閥特有結構總結的裝配方法,有效提高了產品的合格率,縮短了裝配試驗周期。希望該雙組元電磁閥的裝配方法,能為其它類似產品的裝配試驗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