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大學 體育學院,新疆 喀什 844000)
2019 年,教育部提出了“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要根據最新的體育教學要求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及時更新教學觀念進行教學改革”[1].這項規(guī)定充分體現了國家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決心和力度,為督促高校重視體育課教學改革、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供了制度保障.本文通過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俱樂部教學模式實驗對比分析,找出符合我校大學體育課程的教學模式,以期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促進大學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體育俱樂部的出現,始于200 多年前的歐洲[2].查閱相關文獻,我國學者對高校體育俱樂部的界定不完全一致,但是核心觀點基本相同.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本文認為高校體育教學俱樂部是優(yōu)化整合課程資源,滿足個性化教育需求,結合過程性評價、課內外一體化、線上指導線下練習的教學模式,可以不斷提升體育教學質量,滿足“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培養(yǎng)需求.
表1 體育教學俱樂部實驗組基本情況
根據我校教學資源實際,成立了7 個體育俱樂部(見表1),以進行體育俱樂部模式的教學.學生根據興趣愛好選擇相應俱樂部,分別對其進行一學期(16 周)的俱樂部模式教學,每周一節(jié)課(1.5 小時).
從大學三年級進行俱樂部教學模式的7 個俱樂部中隨機抽取男生150 人、女生150 人作為實驗組(N1=300),再從沒有參加俱樂部教學模式的大學三年級學生隨機抽取男生150 人、女生150 人作為對照組(N2=300),并安排專門任課教師給對照組學生進行傳統(tǒng)體育教學.所抽取的受試者身體健康,能參加正常的體育鍛煉活動.由表2 可以看出,受試者從年齡、身體形態(tài)指標方面基本相同(P>0.05),實驗結果可靠.
表2 受試者基本情況(±s)
表2 受試者基本情況(±s)
目本文根據國內對體質健康和運動能力成套測驗,采用兩種常見標準,結合我校實際情況,本研究選用國內《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來對受試者進行體質健康的測試.
3.2.1 實驗步驟
學期初,采用(RJ-III-001-011)體質測試儀和數據智能處理器(RJ)對600 名受試者進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獲取各指標的初始數據.學期末,采用同一套體質測試儀對受試者進行體質測試獲得試驗后數據,最后對實驗前后數據進行對比分析.
3.2.2 測試指標
身體形態(tài)指標:身高、體重;身體機能指標:肺活量;身體素質指標:50 米跑、坐位體前屈、立定跳遠、引體向上(男)/1 分鐘仰臥起坐(女)和1000 米跑(男)/800 米跑(女).
3.2.3 統(tǒng)計分析
采用SPSS 24.0 軟件對受試者測試收集的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運用Microsoft Excel 2007對測試數據存儲和處理.對于實驗前、后兩組測得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 檢驗,對實驗前后實驗組和對照組測得數據進行配對樣本T 檢驗,分析結果以“平均數±標準差”(±s)表示,P<0.05 為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 為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
3.2.4 問卷調查法
對調查數據用Microsoft Excel 2007 對調查數據進行整理分析,運用圖表直觀反映出俱樂部教學的效果.在實驗組利用問卷星平臺進行發(fā)放300 份問卷,其中回收300 份,有效問卷296 份,回收率為100%,有效率為98.7%.
從表2 和表3 可以看出,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實驗前各指標的測試結果,兩組測試結果都是定量數據,并且測試結果符合正態(tài)分布.通過SPSS 24.0 進行獨立樣本T 檢驗,對8 項體質健康指標進行分析,實驗組和對照組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符合實驗條件.
表3 實驗組與對照組體質健康指標對比(±s)
表3 實驗組與對照組體質健康指標對比(±s)
肥胖與影響人類健康甚至危及人類生命的某些疾病有重要的發(fā)病關系[3].BMI(身體質量指數,簡稱體質指數),是國際上目前常用的衡量人體是否健康以及人體胖瘦程度的一個標準,BMI≥24 為超重[4].通過表2 和表4 實驗前后數據對比可以發(fā)現,試驗后兩組學生身高都有所增加;通過統(tǒng)計分析,兩組學生身高試驗后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學生體重在實驗前后表現出顯著性差異(P<0.05),且對照組學生體重變化不明顯.從表4 可以明顯看出,對照組部分學生BMI≥24 為超重狀態(tài),實驗組全部學生18.5<BMI<24 處于正常范圍,實驗組與對照組BMI 在試驗后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
表4 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身體形態(tài)指標對比(±s)
表4 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身體形態(tài)指標對比(±s)
注:*P<0.05,△P<0.01.
實驗結果表明,通過一學期的體育俱樂部模式教學,學生體重和BMI 有所下降,參加傳統(tǒng)體育教學的學生體重和BMI 變化不明顯.說明俱樂部教學模式可以控制學生身體產生肥胖,對學生身體形態(tài)和身體健康產生積極影響.
肺活量是評價人體呼吸系統(tǒng)機能狀況的指標,能夠反映人體肺的容積和擴展能力,是測試身體機能的一項重要指標[5].表5 是經過一學期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在肺活量身體機能方面測試結果,在肺活量比較時(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
表5 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身體機能指標對比(±s)
表5 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身體機能指標對比(±s)
注:*P<0.05.
實驗結果表明,以俱樂部模式教學相對于學生自覺鍛煉在肺活量身體機能指標上有顯著性提高,對大學生呼吸系統(tǒng)產生積極影響.
2010 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顯示,自1985 年開始對中學生進行全國性的體質健康調研以來,大、中、小學生身體素質連續(xù)25 年下滑的現象開始得到初步的遏制,下滑趨勢逐漸放緩[6].雖然大學生身體素質下滑放緩,但目前大學生身體素質下滑仍然是困擾青少年身體健康的主要因素.表6 反映了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后身體素質各項指標的測試結果.不難看出,實驗組在50 米跑和女生1 分鐘仰臥起坐方面相對于對照組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在女生中長跑800 米跑測試中,實驗組相對于對照組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但男生中長跑測試成績兩組間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男生自覺鍛煉能力要強于女生.
表6 實驗組與對照組身體素質指標對比(±s)
表6 實驗組與對照組身體素質指標對比(±s)
注:N=n1+n2;*P<0.05,△P<0.01.
實驗結果表明,試驗后實驗組學生在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男生1000 米跑和引體向上等身體素質指標相對于對照組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從(±s)數據來看,實驗組學生這幾項指標都成上升態(tài)勢,對照組學生這幾項指標呈下降趨勢;在50 米短跑和女生1 分鐘仰臥起坐兩項身體素質指標中,實驗組學生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在女生800 米中長跑測試中,實驗組學生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
學期末對受試者從對俱樂部模式教學的認知水平、教師的專業(yè)化程度以及課堂質量、氛圍等四方面對俱樂部模式教學效果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如圖1 所示.
圖1 俱樂部模式教學效果調查結果圖
從圖1 可以清晰看出,經過一個學生的俱樂部教學,學生對其認知水平普遍較高,有96.96%的學生對其有不同程度的認識水平,僅有3.04%的學生認識水平較差.俱樂部模式從參與形式、學習方式以及文化氛圍都接近大眾體育,靠近家庭和社會生活,對學生體育意識、行為、能力的培養(yǎng)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7].在教學質量方面,72.97%學生認為教學質量非常高,認為良好、中等水平的學生人數分別是21.96%和4.05%.從調查數據明顯看出98.9%學生認為俱樂部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從學生對教師專業(yè)水平反饋的調查結果來看,有88.52%的學生普遍認為承擔俱樂部教學的任課教師的專業(yè)技術水平處于中等水平,說明俱樂部教學模式對任課教師的專業(yè)技術水平要求較高.由于俱樂部教學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上課內容、上課時間和任課教師,從學習氛圍的調查結果來看,全部學生認為俱樂部模式教學課堂學習氛圍較好,有助于營造良好的學風.
(1)在身體形態(tài)指標上,參加以俱樂部模式教學的學生,增強了體育鍛煉的意識,培養(yǎng)了其自覺鍛煉的習慣,因此,受試者體重下降,BMI 值控制到了正常水平,有效控制了學生肥胖產生的幾率,保證了學生身體健康.
(2)在身體機能指標上,參加以俱樂部模式教學的學生,受試者肺活量有較大程度的提升,且提升幅度顯著與對照組學生.
(3)在身體素質指標上,參加以俱樂部模式教學的學生中,女生800 米中長跑成績與對照組呈非常顯著;50 米短跑和女生1 分鐘仰臥起坐與對照組呈顯著;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男生1000 米跑和引體向上等身體素質指標相對于對照組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但這4 項指標都呈上升趨勢,對照組呈下降趨勢.
(4)通過對參加俱樂部學生教學效果的調查,學生對俱樂部模式教學的認知水平提高,俱樂部模式對教師的專業(yè)化程度要求較高,俱樂部模式有利于提高體育課堂質量,營造良好學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