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孟 賀川 廖巧云
(1. 重慶文理學院 外國語學院, 重慶 402160; 2.上海外國語大學 語言研究院, 上海 200083)
隨著認知語言學的發(fā)展、多模態(tài)交際手段的普及以及人文科學跨學科研究范式的運用,概念隱喻研究逐漸從語言修辭層面拓展到包括圖像、色彩、聲音、動漫等其他符號在內的多模態(tài)隱喻研究(趙秀鳳,2011: 2)。Forvevile(2009:23)首先將語言文字層面上由同一種模態(tài)表征的源域到目標域的映射關系,拓展到由圖像、聲音、色彩等不同模態(tài)表征的多模態(tài)隱喻映射。多模態(tài)隱喻研究標志著概念隱喻研究進入一個新階段。目前,多模態(tài)隱喻研究主要從認知語言學和功能語言學視角展開,探討多模態(tài)隱喻在不同語類中的表征方式和功能以及多模態(tài)隱喻和轉喻的關系。研究涉及的主要語類包括廣告(Forceville, 2007;陳敏 等, 2018)、漫畫(Erden, 2009: 243-264)、兒童繪本(滕達 等,2018)、影視作品(Forceville, 2016:17-32)及海報( 楊友文,2015)等。這些多模態(tài)隱喻研究是人們對多種符號的綜合運用,在認知和聯(lián)想的基礎上賦予事物以意義。話語體系主要由語言符號來體現其所承載的意識形態(tài)、價值理念和知識體系等抽象概念。本文提出,在融媒時代,我們可以通過多模態(tài)隱喻來研究多模態(tài)話語所承載的思想價值、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傳統(tǒng),借以豐富和傳播話語體系的思想內容和價值理念,促進話語體系建設和提高國際話語權這一命題。文章基于認知語言學隱喻的意義建構功能,以大型專題紀錄片《一帶一路》第一集《共同命運》為例,探究多模態(tài)話語中多模態(tài)隱喻如何通過多模態(tài)表征方式建構、證明并傳播“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優(yōu)秀思想、價值理念和文化精髓,促進“一帶一路”話語體系建設。
話語體系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思想、價值理念和知識體系的外在表現,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著思想價值的傳承與文明的延續(xù),是塑造國家形象、傳播價值理念、參與制定國際規(guī)則的重要方式(楊鮮蘭,2015:59)?!耙粠б宦贰痹捳Z體系是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而出現的新概念?!耙粠б宦贰背h旨在基于歷史、地理和經濟紐帶關系,將我國自身比較優(yōu)越的經濟增長體系轉化為區(qū)域增長體系,促進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社會、經濟、文化的融合發(fā)展,提高發(fā)展中國家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建設更加公平、合理、普惠的世界經濟、政治新秩序??梢?,“一帶一路”倡議本身蘊含著一種全新的話語體系——“一帶一路”話語體系。依據“一帶一路”倡議的精神,“一帶一路”話語體系可以概括為以“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為核心,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的全球治理理念體系。該體系是中國文化中優(yōu)秀的天下觀和世界觀通過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合作共贏的發(fā)展理念呈現出來的理論體系(唐青葉 等,2018:15-16)。它蘊含著具有中華文明包容精神的創(chuàng)新全球治理新理念和重塑世界秩序的新思路,是提高中國國際話語權、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必不可少的軟實力。故此,加強“一帶一路”話語體系建設對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和實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愿景具有重大戰(zhàn)略意義。
人們用語言符號來認識客觀世界,記錄對事物的看法。作為認知和行為方式的隱喻存在于符號系統(tǒng)的各個層次之中,并賦予事物概念意義,在人類認識和改變世界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隱喻本身是一個極具復雜和魅力屬性的意義表達方式,是構建概念系統(tǒng)的重要手段,也是語言世界圖景的表層現象,并從語言世界圖景的內容層面上闡釋人類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顏志科, 2010)。也就是說隱喻是一個雙層系統(tǒng):一個是表層的語言形式系統(tǒng),另一個是深層的思維概念系統(tǒng)(陳朗, 2018)。兩個系統(tǒng)相互作用于現實世界,幫助人們探索、描寫和理解新事物、新情景。此外,意義構建是認知科學的基石,認知框架下的隱喻作為思維方式和一種重要的修辭手段,能夠建構遠遠多于語言本身的內容和意義。Fauconnier(1997:149-151)在認知語言學和心理學的基礎上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論。該理論認為隱喻的意義建構是通過四個心理空間來實現的。輸入空間1和輸入空間2是相互映射的兩個空間,類屬空間3同時映射到輸入空間1和輸入空間2,反映這兩個輸入空間的共同屬性。認知主體通過輸入空間1與輸入空間2的相互映射,基于自身對事物概念意義的理解和文化認知,結合具體語境,對輸入空間的信息進行組合、完善和擴展而形成合成空間4,并產生新的意義聯(lián)想和認知框架。該理論為隱喻的意義建構與識解提供了理論依據。隱喻的跨域映射存在于認知層面的概念系統(tǒng)中,其表征形式可以是語言,也可以是圖像、聲音、動作等其他載體。多模態(tài)隱喻超越了語言文字范疇,將圖像、聲音、動作等多種模態(tài)形式納入隱喻的意義建構中,更能滿足信息化時代人們通過各種媒體和多種符號形式表達意義,傳遞思想,傳播價值理念和文化傳統(tǒng)等抽象概念的需要。多模態(tài)隱喻研究極大地提高和豐富了隱喻的意義建構功能。
話語體系本身是一個整合了的隱喻化概念,承載著國家和民族豐富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耙粠б宦贰痹捳Z體系是中國核心思想價值體系和知識體系的外在表現,是輸出思想價值觀,提高我國的國際形象和國際話語權,更好地參與制定國際事務規(guī)則的載體,涉及經貿、科技、文化、教育、學術、法治、政治等各領域、多學科內容。因此,我們認為要加強“一帶一路”話語體系建設既需要各領域、各學科專家學者加強學科自身的話語體系建設,豐富和創(chuàng)新學科專業(yè)思想理論體系,提高其理論體系的科學性,又需要國家層面從思想觀念上對各學科話語體系建設進行統(tǒng)籌指導,使其不偏離“一帶一路”話語體系所承載的核心思想和價值意識。鑒于話語體系是通過語言和其他符號表達思想、價值和文明的形態(tài)(唐青葉 等,2018:15),我們更要利用多模態(tài)話語研究范式,通過多種路徑擴建“一帶一路”話語體系的話語傳播平臺,充分利用大眾媒體、領導人互訪活動和國際會議等話語平臺,從思想維度、價值維度和文化維度三方面統(tǒng)籌加強“一帶一路”話語體系的觀念體系建設,提高其理論的解釋力和價值的傳播力,助力中國和其他發(fā)展中國家融入世界話語體系,并在國際話語體系中爭得一席之地。
作為人們認知世界基本方式的隱喻是建構話語意義的重要工具(傅強 等,2017:94)。多模態(tài)隱喻對話語意義的建構主要通過語言、圖片、聲音、動作、色彩等模態(tài)表征來實現。人們基于體驗和隱喻的認知框架,通過聽覺、視覺、觸覺等感官來識解這些多模態(tài)表征的隱喻意義。在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的背景下,“一帶一路”話語體系所承載的思想價值觀念更多由電視、網絡、影視、廣告、海報等媒介所包含的多模態(tài)話語形式來呈現。這些多模態(tài)話語能同時把語言、影像、顏色、聲音、動作等多模態(tài)符號并置,實現多向跨域映射,形成具有動態(tài)性的多模態(tài)隱喻,生成更加豐富的隱喻意義?;谠摾碚?,下文我們將結合大型紀錄片《一帶一路》第一集《共同命運》的23個鏡頭來具體分析在多模態(tài)話語中,多模態(tài)隱喻如何通過多模態(tài)表征來構建與傳遞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所包含的文化思想和價值理念,促進“一帶一路”話語體系建設。
“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不僅需要用語言文字去傳遞信息和宣傳理念,還需要結合傳播學理論,運用多模態(tài)話語去實現理論的解釋和價值的傳播,影響和構建人們的思想觀念,促進民心相通和人文交流(梁昊光 等,2018),提高發(fā)展中國家的國際形象和國際話語權。隱喻的話語構建功能主要是通過隱喻映射和“框架”功能得以實現(韋忠生,2014:53)。人們在多模態(tài)話語交流中,通過四個心理空間的相互映射來實現概念整合,并將話語的理解置于一個或者多個相互關聯(lián)的知識框架中,再利用自己已知的概念和知識去理解和推斷話語背后的思想意圖和價值理念,明確其反映的特定話語權和話語體系。
“一帶一路”話語體系的核心思想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導價值共識、同調多元的文明文化,形成一個和諧包容的文明共同體,推動人類社會走向更高級的文明形態(tài)(李偉建,2016)?!耙粠б宦贰背h自實施以來,黨和政府通過國家領導人外事訪問與宣講、G20等國際峰會、電視廣告、紀錄片、專題片、微視頻等多種平臺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思想進行對外傳播和交流。六集大型紀錄片《一帶一路》通過網絡、電視、廣告、微視頻等多種媒介播放宣傳“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思想和價值理念。
第一集的主題思想是“共同命運”。節(jié)目播放首先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是由視覺模態(tài)表征的一條金光燦燦,通往亞、歐、非大陸,連接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快速前行的金帶(鏡頭1),沿途不同民族的各層建設者們以不同的語言、手勢等多種模態(tài)符號詮釋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思想內涵和價值意義。快速延伸,連接各國的“金帶”和著各族人民勤勞、奮進而充滿期待的動作、表情和手勢等模態(tài)符號(鏡頭2),伴隨著雄壯、明快的音樂,把本集的核心思想——共同命運——以多模態(tài)的形式牽動出來。緊接著是習近平主席出訪各國,并就“一帶一路”倡議思想發(fā)表重要講話的圖文和聲音模態(tài)(鏡頭3),隨后是沿途各國不同領域的建設場景。電腦繪制的動態(tài)地圖上,一條金帶,若干節(jié)點,把亞、歐、非大陸和海洋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整體交織的網絡(鏡頭4)。這些多模態(tài)表征符號與解說員的語音和文字模態(tài) “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相互映射,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一帶一路一體”的思想以形象生動、具體鮮活、豐富多彩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
接下來,鏡頭技術和多模態(tài)話語手段帶領觀眾進行了一次跨時空之旅。視覺模態(tài)還原了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形成的全過程(鏡頭5)。紀錄片以動態(tài)的史書圖片(鏡頭6)、歷史人物(鏡頭7)和現實人物的動作、語言(鏡頭8)等模態(tài)符號將古絲綢之路對亞、歐、非各國經濟、貿易、文化、科技等領域的重要意義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觀眾面前。這一信息輸入空間和解說員用語音、文字模態(tài)呈現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等絲路思想相互映射,把生動具體的圖像、場景、動作等動態(tài)視覺模態(tài)和語音、音樂等聽覺模態(tài)的表征意義映射到抽象的“一帶一路”思想內涵。受眾基于自己的歷史知識和現實體驗,把“一帶一路”倡議中“和平”“開放”“包容”“仁義”“互鑒”等思想內涵抽象出來,從思想維度上深刻理解“一帶一路”倡議的思想體系,對其接受和宣傳“一帶一路”思想,推動“一帶一路”話語體系建設奠定了基礎。
隱喻是人們借以表達思想價值的重要手段,是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的載體(Forceville, 1996:33)。意識形態(tài)與價值觀念能通過語言和其他符號隱含在各類語篇之中。人們通過隱喻映射和意象圖式等思維方式來理解和推理語篇中隱含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一個國家的話語體系也通過語言和其他符號來表達該國的價值觀念和文明形態(tài)。符號化是話語權和話語創(chuàng)新的重要方式(唐青葉 等,2018:15)。因此,通過多模態(tài)隱喻去建構、表達和傳播多模態(tài)話語中各類表意符號所承載的思想價值和意識形態(tài)可以促進 “一帶一路”話語體系的建構。
紀錄片在借助多模態(tài)話語呈現“一帶一路”倡議思想之后。利用鏡頭的剪輯和回放,模擬了鄭和下西洋的海上行程路線(鏡頭9),并以圖片和文字模態(tài)呈現出鄭和下西洋給沿途30多個國家?guī)ベQ易、友誼與文明(鏡頭10),書寫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壯舉。緊接著,圖文模態(tài)表征了西方哥倫布開啟的海上新航線以及緊隨其后的一些歐洲國家對亞、非國家展開殖民擴張和對海洋貿易進行壟斷的歷史畫面(鏡頭11)。中國普惠發(fā)展的絲綢之路思想與西方殖民擴張的壟斷思想形成了截然相反的兩個輸入空間。觀眾根據已有的歷史知識和認知框架,對這兩個空間信息進行概念整合,不難理解該紀錄片隱喻了“一帶一路”倡議將延續(xù)中國絲綢之路“仁愛”“普惠”“共榮”的價值體系,與西方“侵略”“殖民”“壟斷”的資本主義價值觀形成了強烈反差,這讓受眾從情感態(tài)度上提高了對“一帶一路”話語體系的價值認同。
話語體系的說服力和影響力主要取決于其反映的意識形態(tài),特別是價值觀是否具有吸引力(唐青葉 等,2018:16)。好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是構建話語體系的基石。二戰(zhàn)后,亞洲和非洲國家紛紛擺脫殖民枷鎖,獲得獨立,發(fā)展是他們的共同需求。紀錄片將鏡頭回放到1955年的萬隆亞非會議,也是南南合作的開端。亞、非國家開始了獨立國家之間平等基礎上的合作模式。和平與發(fā)展成為人類社會共同面對的主題(鏡頭12)。隨后,動態(tài)影像、色彩、人物訪談和解說等多模態(tài)表征將新時期地區(qū)發(fā)展不均衡、氣候惡化、恐怖主義等災難(鏡頭13)、國際南北發(fā)展差距的拉大、發(fā)展中國家話語權的卑微等問題呈現出來。人們期待開出新的空間,新的愿景。接著,動態(tài)圖表等視覺模態(tài)和音樂、解說等聽覺模態(tài)呈現了自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世界排名和所占世界經濟總量的份額(鏡頭14)以及對發(fā)展中國家的積極影響。采訪和解說等視、聽模態(tài)表征將歐洲、非洲國家領導人對中國發(fā)展模式和“一帶一路”倡議的肯定性評價(鏡頭15)、中歐和中非合作所取得的巨大成效以及對世界經濟、政治的重要影響等一一呈現。這幾組鏡頭前后連貫,帶有厚重的歷史感,以史實證明,中國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國家,中國國力的興衰影響著絲綢之路的興廢和沿途國家的發(fā)展。在這一認知背景下,觀眾基于自己對中國改革開放后經濟增長勢態(tài)的了解和中國對發(fā)展中國家的援助(輸入空間1),結合該段紀錄片中的動態(tài)影像和聲音等視、聽模態(tài)所呈現的直觀信息(輸入空間2)進行空間映射與整合,實現對這些多模態(tài)表征隱喻的“一帶一路”倡議中所蘊含的“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共商未來”“共享繁榮”“打造命運共同體”等普適性價值理念,及其對帶動發(fā)展中國家和平發(fā)展和構建世界新秩序等現實意義的理解與認同。這對實現這些普適性價值理念的傳播,提高其國際影響力,推動“一帶一路”話語體系建構具有積極意義。
隱喻具有文化性,是一種文化行為,能夠構建文化的一般概念(Yu, 2009:120-143),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價值和行為方式。從體驗哲學的視角看,在新網絡媒介時代,科技、經濟與文明發(fā)展的雙重作用讓各族人民在心理與情感上形成極大的一致性,這讓多模態(tài)隱喻的廣泛使用與接受成為可能。人們通過理解和使用多模態(tài)隱喻,能夠突破話語本身的意義,體會其背后的社會文化思想。文化自信是增強文化話語權的源泉與動力,是應對異質文化沖突的心理支撐,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柱。中國的文化精髓組成了中國人自己的思想價值體系。我們在實施“一帶一路”倡議過程中,要用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去感染人,源源不斷地為“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注入文化動力,就必須用超越紙質文本的語言形式,通過各種話語平臺,采用多模態(tài)話語形式,運用多模態(tài)隱喻的方式推動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傳播和各國間優(yōu)秀文化的交流,推進“一帶一路”文化話語體系建設。
紀錄片《共同命運》用動態(tài)、立體、直觀的世界地圖展現出以不同顏色的板塊和線條連接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遠景鏡頭中的“一帶一路”連線橫貫亞、歐、非大陸,延伸至太平洋和印度洋(鏡頭16),近景鏡頭中穿插以急速行駛的高鐵列車(鏡頭17),橫穿亞、歐大陸的公路,滿載貨物的汽車、火車,繁忙港口來往的商船和集裝箱等視覺模態(tài)表征(鏡頭18)。這些動態(tài)影像的疊進與文字和聽覺模態(tài)表征的有聲解說形成跨域映射,隱喻了各國之間因發(fā)展而相連,這種連接交錯著彼此的命運、利益和責任,迫使各國尋求一個更加合理,切合各國發(fā)展需要,能夠被普遍接受的新理念和新倡議。代表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仁愛和平”“禮義智信”“兼濟天下”等核心思想組成的“一帶一路”倡議應運而生!鏡頭從古絲綢之路滿載貨物的駝隊(鏡頭19)到現代橫跨各國的高速公路和鐵路運輸(鏡頭20),來回切換,互相映射,受眾基于自己對世界歷史和現實的認知背景,把這些模態(tài)表征進行概念整合,理解其隱喻并傳遞的“一帶一路”倡議將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古絲綢之路留下的互尊互愛、互通有無、求同存異等優(yōu)秀文化價值觀。此外,流動的影像不斷呈現現代化的設施建設。高科技支撐的交通、能源、通訊、貿易和生產生活的各領域、各行業(yè)形成一幅幅和諧發(fā)展、共建共贏的畫面。觀眾將這些視覺模態(tài)呈現的直觀信息(輸入空間1)與古絲綢之路的懷柔遠人、和諧萬邦、仁義利他的文化傳統(tǒng)(輸入空間2)相互映射,一脈相承,理解了中國文化中“天下大同”“平等和諧”“奮斗向上”“多元包容”等天下觀和義利觀。
“一帶一路”話語體系源于中國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思想,是優(yōu)秀文化的價值凝練。紀錄片的最后,鏡頭從實地拍攝的“一帶一路”沿線各領域欣欣向榮的動態(tài)影像(輸入空間1,鏡頭21、22)轉到以視覺和聽覺等模態(tài)表達的沿線各國領導人和國際組織領導者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肯定與支持態(tài)度(輸入空間2,鏡頭23)。觀眾通過對這兩個輸入空間的多模態(tài)跨域映射,理解其隱喻的“世界的發(fā)展離不開正在崛起的中國”這一意義,以及“一帶一路”倡議準確貫徹了平等、仁義、和諧、包容的共生思想,堅持傳統(tǒng)價值與當代實踐,中國進步與世界發(fā)展相統(tǒng)一的發(fā)展理念。在實踐上詮釋了中華文化優(yōu)秀思想的普適意義,激發(fā)觀眾提高對中國文化的自信與自覺意識,促進中華優(yōu)秀文化思想對外傳播,助力于“一帶一路”文化話語體系建設。
“一帶一路”話語體系為實現“一帶一路”倡議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多模態(tài)隱喻研究符合新時代人們通過電視、廣告、海報、新媒體、影視等媒介途徑獲取信息,認識世界,自主形成時代觀念的需要,對受眾進一步認識和接受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思想和價值觀念,促進“一帶一路”話語體系建設具有深遠的意義。借助多模態(tài)話語形式,通過多模態(tài)隱喻來建構和傳播開放包容、和平互鑒、共建共贏等思想價值理念能夠從觀念體系上促進“一帶一路”話語體系的構建。因此,一方面,語言學者應擴大對隱喻的宏觀研究維度,從研究隱喻建構客觀現實的視角轉向通過多模態(tài)隱喻建構和傳播優(yōu)秀思想價值與意識形態(tài)等精神層面的研究。另一方面,要重視微觀層面語言符號與其他多模態(tài)符號的整合研究,加強與教育學和傳播學的合作,形成跨學科研究范式,擴大隱喻研究的范疇,豐富其對意義構建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