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 理>>>
《神仙起居法》是五代書法家楊凝式(873 年-954 年)創(chuàng)作的小行草書,該紙本縱27.9 厘米,橫21.2 厘米,共8 行85字。真本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內(nèi)容為古代醫(yī)學上一種健身按摩方法“神仙起居法”。字體瘦長,順勢而下,沒有草書那種左沖右突、奔蛇走虺的架勢,更像是不假思索、隨心點畫而至。用墨濃淡相間,時有枯筆飛白。楊凝式的這幅作品在繼承唐代書法的基礎(chǔ)上,以險中求正的特點創(chuàng)立新風格,盡得天真爛漫之趣;他在草書中時時夾入行書的風格,被后人稱為“雨夾雪”。
《神仙起居法》釋文為:“行住坐臥處,手摩脅與肚。心腹通快時,兩手腸下踞。踞之徹膀腰,背拳摩腎部。才覺力倦來,即使家人助。行之不厭頻,晝夜無窮數(shù)。歲久積功成,漸入神仙路。”
帖中楊凝式自注:“乾祐元年(948),冬殘臘暮,華陽焦上人尊師處傳,楊凝式?!笨芍@幅作品為書法家76歲時所書。
楊凝式進士出身,其父楊涉為唐宰相。在唐王朝走向滅亡繼之以五代戰(zhàn)亂的時期,楊凝式為保持自己獨立不羈的人格,也為免禍存身,以“狂者”面目自全于世。有人甚至直呼他“楊風子”(后來楊風子成為楊凝式的別號,風子即瘋子)。這一點也是他在書法上不以前人古法為歸、自創(chuàng)新格的內(nèi)因。
董其昌對楊凝式評價很高:“自顏柳氏沒,筆法衰絕,加以唐末喪亂人物凋落,文采風流掃地盡矣。獨楊公凝式筆跡雄杰,有二王顏柳之余。此真可謂書之豪杰,不為時世所汩沒者?!?/p>
謝稚柳非常欣賞《神仙起居法》的用墨之法,認為整幅作品之所以顯示出如此舒緩、柔順、濕潤的氣息,是因用墨在暈化處恰到好處:“在暈化處留下了一兩個小眼,這些小白眼初看很不起眼,不仔細就掠過了。正是這些小眼起了顧盼的作用。試想一下,如果這些一丁點兒的小眼都被填滿了,這件作品將會變得沉悶、黑氣過多。用墨需要掌握什么分寸,也許《神仙起居法》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f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