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波
光緒十六年(1890)農(nóng)歷二月初二,午膳過后,朱智在后廳暖房中看了錢叔美山水小冊,又發(fā)興臨摹了兩幅。這時,他聽得上板兒巷有“嘚嘚嘚嘚”的馬蹄聲,由遠(yuǎn)及近,奔元寶街而來。朱智知道,這是來他家的快驛,他要仆人快去門外接候。
大門嘎吱開時,寒冷中四蹄在青石板上迸出火星的馬匹,已在緊衣束褲的快驛那一聲“吁”中停落??祗A跳下馬鐙,將韁繩穿進(jìn)墻上青石壁鑿出的拴馬孔,在仆人的引領(lǐng)下,進(jìn)了青石大門。這時,身穿灰鼠皮袍褂的朱智,已坐在大廳。
朱智拆開快驛遞上的信紙,從“敏生(朱智,字茗笙,又字敏生)足下:去冬辱惠書”看起,一直讀到“書不宣盡,伏維垂鑒”。又見落款日是“正月廿四”,朱智就發(fā)起愣來。
原來,翁同龢有一個比他小四歲的侄兒翁曾純,字子祥。這侄兒最讓翁同龢操心,他自小連童生試(秀才)都沒考中,只取了一個佾(yi)生,也就是孔廟中的樂舞人員。后來祖父給他捐了一個中書科的中書職銜,也就是文書管理。到了太平軍平息,朝廷嘉獎出力的各級吏員,加了翁曾純一個同知府的銜,也就是沒有實職的一個知府級別的銜名。
那時候,這樣的虛職官員太多太多,翁曾純熬到了光緒十五年(1889)十月,才放實缺來到了浙江,一待小半年,還在待分配中。翁同龢曉得這個侄兒知識淺,上進(jìn)心差,在能力上沒辦法和其他同等待缺的官吏相比,又不好意思直接讓浙江巡撫崧駿通融,只好找到朱智。翁同龢曉得,朱智和崧駿私交不錯。
翁同龢這信,就是要朱智向崧駿通融“吹噓”一下侄兒,早日給翁曾純一個實職。朱智很為難,他曉得崧駿不是靠瓜爾佳氏的旗人大姓做的官。和朱智一樣,崧駿出身貧寒,中舉后進(jìn)了兵部擔(dān)任筆帖式(書記、錄事),因認(rèn)真做事,二十八年來一步一步成了巡撫要員。去年杭嘉湖遇了水災(zāi),崧駿整修水利,開倉放糧,又奏請朝廷免除漕運納糧,發(fā)帑賑濟。這樣的官員,讓朱智明目張膽地為一個花錢捐來官的人說情,還真難啟口。
夫人李氏見朱智一臉為難,問清了事由,勸慰說:“還是找個機會,和崧駿大人說一說得好。翁大人也是被他侄兒追得為難了,才寫的這信?!敝熘钦f:“是啊,他侄兒去年臘月十二就給他寄信了,直到今年正月十四他才收到,信足足走了一個月。哪比得中樞發(fā)的信,快馬加鞭。這翁大人,是著急得緊啊。”
巡撫府署和元寶街朱宅僅百步之遙,朱智還是邁不開這步。李氏說:“老爺不是一直想和崧駿大人商量修筑江塘和六和塔的事嗎?到時候,何不無意中提上一句?”朱智笑說:“還是夫人想得周全。”
光緒十二年(1886)與十三年(1887),錢塘江上游因連日暴雨,江水猛漲,又逢大潮,魚鱗似的江塘毀壞大半,江水淹沒沿江田舍,鄉(xiāng)人苦不堪言。月輪山上那座六和塔,吳越錢王初建時,本意也是鎮(zhèn)壓江濤之惡,愿天祐杭城。如今,這座輝煌的塔身,早已被焚,成了黑黢黢的一座磚核。
沒有了塔的鎮(zhèn)壓,江水又如此洶涌,總有一天,塘石會蕩然無存。如遇大潮,土堤一垮,沿江會成為一片澤國。這塘堤和六和塔,必須盡快修復(fù),可是由誰來修?朝廷是洋債期迫,各關(guān)告竭。這日,朱智一直在思量此事,他打算自家籌措銀兩,修建梵村到秋濤宮江塘,以及六和塔。深明大義的李氏,也贊同朱智的想法。因為工程涉及太大,朱智正準(zhǔn)備和巡撫崧駿商量一下。
朱智還準(zhǔn)備拜訪浙江糧儲道臺廖壽豐,幾年前,廖壽豐曾經(jīng)捐銀五千兩,修筑了余杭北湖的堤岸。修塘堤的經(jīng)驗,用料、用工,廖壽豐都略知一二。朱智想到了二月廿七的父母大忌之日,要是崧駿和廖壽豐能來,就好了。
就在這時,家人在二門大聲通報:“巡撫大人來訪!”朱智聞訊一驚,趕緊整一整衣服,出過道,去迎接。崧駿本與朱智至交,沒等朱智出迎,他已從轎廳走到了正廳前面,大聲叫道:“敏生兄!我不請自來了?!敝熘切τ?,他見崧駿那胖胖的身上穿著家常袍褂,知道他并非路過,趕緊請到廳堂坐了。
崧駿道明來意,因為再過五日是朱智父母的大忌之日,他說那一天他就不來了,已備素席四桌,到日將會派人送來。朱智連連作揖,他曉得,三十年前的二月廿七,這省城從巡撫、布政使、按察使,到知府知縣,在太平軍的刀槍下,死了二十多個大小官員。到這日子,崧駿也該忙一陣了。
朱智說:“老弟來得巧,我還真有一事要相告?!庇谑牵f了獨自出資重修江塘和六和塔的想法。崧駿一聽,大為敬佩:“敏生兄,這等勛事,那是要奏稟朝廷,立案的?。 敝熘钦f:“八字還沒一撇哦,連前幾天給翁同龢大人回信,我都沒有提及。噢,翁大人還要我問你好啊。”
朱智這么一說,崧駿便有點不自在起來,他說:“翁大人的侄兒,候缺也快半年了,我還真沒什么實缺可放?!敝熘菚缘?,前些日子溫州府正有一個實缺,但他也明白,翁曾純不是那塊經(jīng)邦濟世的料,較真的崧駿也不會讓翁曾純遮了翁同龢的蔭,混飯吃的。
朱智假裝不經(jīng)意地說:“要不,薦他去外省如何?”崧駿點點頭:“敏生兄說得也是?!辈痪?,翁曾純就被崧駿推薦去了廣西廣信督銷局,得了一個等同知府銜的管理鹽業(yè)差事,也算是因人任事,當(dāng)了一個技術(shù)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