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吃米,北方人吃面,主食當(dāng)中,除米飯、饅頭外,面條應(yīng)該也是我們最常吃的一種主食。我國很多地方都有各具風(fēng)味的面條品種成為著名小吃,如:北京炸醬面、,上海大排面、武漢熱干面、山西刀削面、蘭州牛肉拉面、成都擔(dān)擔(dān)面、陜西臊子面、安徽牛肉板面、河南燴面、漳州手抓面、貴州腸旺面、鎮(zhèn)江鍋蓋面、蘇州楓鎮(zhèn)大面、昆山奧灶面、杭州片川面、延吉冷面等等,可謂數(shù)不勝數(shù),簡繁相宜,不免令人舌下生津。
揚州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作為四大菜系——淮揚菜的發(fā)源地之一,素以美食聞名于世。其發(fā)展與豐厚的美食文化遺產(chǎn)息息相關(guān)。揚州榮獲“世界美食之都”稱號,是各方共同努力之結(jié)果,也是實至名歸,水到渠成之事。因此,揚州又多了一張世界級的城市名片。這對揚州美食文化事業(yè)和旅游經(jīng)濟的發(fā)展必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作為老揚州人,自然是喜悅之情溢于言表,總想著該做點什么。今恰巧在《學(xué)習(xí)強國》揚州學(xué)習(xí)平臺上看到了一篇“舌尖蘇味”《第10000碗陽春面》的文章,認(rèn)真閱讀之后,感覺到兩位作者先生把陽春面寫得繪聲繪色,極富揚州味道,于是,也想借著這個勁,湊個熱鬧,夸夸揚州的面條。
揚州人好吃、會吃、講究吃,由來已久,僅一個普通的面條,也能被做成很多不同的花樣,按其大類通??煞譃椋簻?、煨面、炒面、干拌面、涼拌面等。其中,湯面又分為清湯、渾湯、白湯、滿湯、半湯等;炒面分脆炒、軟炒;干拌面分帶澆頭、無澆頭;涼拌面分素涼拌、葷涼拌,煨面品種則更多,而且每一種都有些個講究,有些個說法,做得也精致、味美,反映了揚州美食文化的豐厚底蘊。
揚州面條中的湯面,主要有清湯面和花色湯面(多煨面之屬)。清湯面屬于大眾化面條,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陽春面和蝦籽餃面。陽春面,也稱光面,取十月小陽春之意命名,已有不少介紹,此不贅述。這里不妨說說具有揚州特色的蝦籽餃面。蝦籽餃面原是揚州“共和春”的傳統(tǒng)特色品種,‘蔣家橋”也很拿手,富春、冶春、錦春、淮揚春等,也都做得不丑。所謂蝦籽餃面,從字面上看,是餃子和面條的組合。其實不然,餃面中并沒有餃子,看到的卻是餛飩。因淮揚一帶有稱餛飩為淮餃之說,故餃面之名由此而來。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卷一中也記載了揚州城外茶肆供應(yīng)點心的情況,其中“品陸軒以淮餃得名,小方壺以菜餃得名,各極其盛。煮餃面時,湯一開,要先下餛飩,湯再開,再下面條,這樣餛飩養(yǎng)著,面條煮著,順手將兌好作料的大碗排排齊,湯開后,舀湯入碗,沖開碗中的調(diào)料,往湯鍋里箍些冷水,長筷子下去順時針一摟、兩摟,接著左手搭笊、右手筷子,先把面條叉進(jìn)大碗,順勢一招(摺疊),面條如梳過一般整齊,再用笊籬將餛飩撈起,手腕稍微一抖,漏掉面湯,將餛飩裝在面條的兩旁,一碗餃面成功。看餛飩,麻雀頭大小,如袁枚所說“小餛飩小如龍眼”,那紙薄的皮兒,仿如淺色的紗,透過去可隱約看見里面成團(tuán)的肉餡,餃頭個個向上,漂浮于湯中,露出的薄邊好似荷花瓣兒。餃面的調(diào)味也很講究,調(diào)味必提鮮,提鮮必以曬干的湖蝦籽吊湯;醬油要用熟醬油,是把揚州三和四美的醬油加了蔥姜香料熬熟后使用,不然喝湯時能嘗出生醬油的味道;葷油一定要用豬板油切丁,加蔥姜熬至油渣微焦時取油用之才香;麻油必用小磨的;春夏用蒜泥,秋冬配蒜花,外加香菜末、白胡椒粉等調(diào)料,下出的餃面,面條爽滑勁道,餛飩皮薄肉嫩,湯鮮味醇。揚州人會吃,餃面吃完了,一定要喝上幾口湯,邊喝邊咂邊品味,說不定能把湯喝完,然后站起來走人,會有一種特別的滿足感,尤其是在冬天的早上。
揚州的面條,又稱“水面”,都是當(dāng)天加工的,最初由人工和面,要用富強粉,1斤面粉3兩水,水里放點堿加點鹽,既能增香,也易上勁,先和成“雪花面”,再和成“葡萄面”,最后揣揉成團(tuán),要求“三光”(面光、盆光、手光),然后蓋上濕布醒面,再復(fù)揉上勁,采用人工“跳面”搟壓成片,折疊后小刀切成細(xì)條。這種面下鍋煮制時,只要掌握好時間,可以說不粘不糊不爛,勁道爽滑,微微透著堿香。揚州現(xiàn)在的“水面”大多是機器生產(chǎn),多次滾壓成片,卷于軸上,再用寬細(xì)不同的面條刀,壓切成條,質(zhì)量也佳。揚州粉妝巷里有一項老手藝就是機制水面,沒有字號,沒有宣傳,卻每天排隊購買,生意很好,揚州類似的水面店還有不少。據(jù)說揚州有大廚曾用雞清湯(加點鹽)和雞蛋清和面,揉勻揉透,搟壓刀切,制成銀絲面,這種面條自帶鮮味,彈性大,勁道好,沸湯中煮熟,叉入雞湯碗中,另有蝦仁、火腿、雞絲、鮮筍、菜心相配,堪稱極致。
花色湯面是揚州面條中最具特色的一一個大類,揚州人稱之為煨面,多用豬筒子骨、老母雞、小鯽魚、長魚(鱔魚)等熬制面條湯料,大多晚上加工,半夜上火,一直煨煮到天亮,此所謂“未開張,先燒湯”正好趕,上早,上使用,碩大的湯桶置于小火之上,就擱在面鍋旁邊,桶內(nèi)的葷湯,色白味鮮,原汁原味,保持微沸,隨用隨舀,這也是店家標(biāo)榜質(zhì)量的實招和吸引顧客的妙招。煨面的品種很多,如:青菜煨面、香菇煨面、香腸煨面、三鮮煨面、雞絲煨面、蝦仁煨面、長魚煨面、黃魚煨面、魚湯煨面、雪菜肉絲煨面、排骨煨面、牛肉煨面、蟹粉煨面、刀魚羹鹵子面等,有些品種需要預(yù)定才能吃到。揚州煨面選料講究,做法精制,很受顧客喜歡。其最主要的特色是:湯好,澆頭好。細(xì)細(xì)說來,自然又有不少的門道。
劉濤
揚州大學(xué)旅游烹飪學(xué)院副教授,中國烹飪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