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玲玲,顏 君,王曉丹,黎貴峰,史 航,馬 楠,萬麗紅
中山大學護理學院,廣東廣州 510089
“婦產科護理學”是研究女性生命各階段及特殊時期生理和心理變化、婦產科疾病患者護理的一門學科,是護理學專業(yè)的一門主干課程。本課程與多門護理專業(yè)基礎課和專業(yè)課密切相關,知識涉及面廣,實踐性強。我國傳統(tǒng)的護理本科教育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翻轉課堂是在信息化環(huán)境中,課程教師提供以教學視頻為主要形式的學習資源,學生在上課前完成對教學視頻等學習資源的觀看和學習,師生在課堂上一起完成作業(yè)答疑、協(xié)作探究和互動交流等活動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2-3]。筆者將翻轉課堂結合微信平臺的教學模式應用于“婦產科護理學”的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現報告如下。
納入護理學院2016級與2015級護理專業(yè)全日制本科生為研究對象。2016級學生56人,男5人、女51人,平均年齡(20.5±1.3)歲;2015級學生73人,男14人、女59人,平均年齡(20.8±1.4)歲。隨機選取基礎課程病理生理學成績并統(tǒng)計,2015級平均(67.8±8.1)分,2016級平均(70.0±8.5)分。兩個年級學生在性別、年齡、基礎成績等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015級學生的“婦產科護理學”理論課全部教學內容均采用傳統(tǒng)的教師課堂講授法。2016級學生的“婦產科護理學”部分理論課包括自然流產、異位妊娠、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卵巢癌患者的護理和子宮頸癌患者的護理5個專題進行翻轉課堂結合微信平臺教學模式的實踐,授課時間為8學時,分4次課進行。
1.2.1 備課
授課前成立教學改革課題小組,小組成員進行集體備課,討論并確定本次翻轉課堂結合微信平臺教學的主要內容和教學形式。準備好課前教學資料,包括教學視頻資料、測驗練習以及病例分析3部分。制作5個10~15min的微課視頻和PPT,包括自然流產、異位妊娠、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子宮頸癌以及卵巢癌等,主要內容是疾病的臨床表現、治療原則和護理。PPT的內容是對微課視頻的補充,即針對微課視頻中的問題,結合臨床實際案例進行分析,供學生觀看視頻后進一步學習。準備測驗練習,包括課前測驗和課堂測驗2部分,課前測驗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大綱的要求,各專題設計5~6道針對性的練習題,主要是單句型最佳選擇題(A1型選擇題),考查學生對單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便于評估學生對自學內容的掌握程度;課堂測驗是針對每個主題的情景案例分析,題型為病例摘要型選擇題(A2型選擇題)或病例組型最佳選擇題(A3型選擇題)。此外,還以附屬醫(yī)院住院患者真實狀況為基礎,隱去個人信息設置臨床病例,如人工流產、異位妊娠、妊娠期高血壓、子宮頸癌和卵巢癌病例,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小組病例分析。
1.2.2 課前學生自主學習和微信平臺的建立
為更好地和學生交流,及時解答學生的疑問,授課前約2周左右,授課教師加入2016級學生的微信群,向學生介紹本次教學改革的目的和主要內容,說明翻轉課堂的教學設計和方法,取得學生的配合。同時將學生分組,每組5~7人。授課前1周,將課前教學的微視頻、PPT、課前測驗和相關教學資料上傳至中山大學的Blackboard網絡教學平臺,要求學生下載自學相關知識。
1.2.3 課堂教學的組織
授課教師主要負責組織課堂教學,2名研究生助教協(xié)助進行課堂教學的組織工作。課堂教學采取問卷星測試-微講座-課堂測驗-案例教學-總結的形式。首先在微信平臺上通過問卷星的形式完成課前測試,測試圍繞相關章節(jié)的基本知識,試題全部是A1型選擇題。授課教師根據課前測試中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各專題的重點和難點并結合案例分析的形式,在課堂上進行約10min的主題講座,目的是進一步鞏固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并提高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4]。課堂測驗為備課階段針對每個主題準備的情境案例選擇題(A2、A3型選擇題),通過PPT向學生展示,所有答案(包括正確和錯誤答案)通過答題卡的形式發(fā)給各個學習小組,各小組討論后選擇答題卡中最佳答案舉牌搶答,并說明理由,對存在分歧答案的案例由教師引導進行討論分析,記錄各組回答的正確率并進行記分,作為婦產科護理學平時成績的一部分。課堂測驗后,進入案例教學階段,授課教師首先展示1~2個教學臨床病例,要求學生分析的主要問題包括疾病診斷及診斷依據、可能存在的護理問題、主要的護理措施及實施依據等,各個小組分別負責案例問題中的部分內容并進行匯報,教師適時進行引導和總結。最后是課堂總結和反饋,由1~2名學生對教學效果進行總結,包括所學的知識、存在的問題和教學建議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對本次教學的重點、難點進行總結,并布置課后復習的內容。
1.3.1 自主學習情況
借助Blackboard網絡平臺的“站點統(tǒng)計”功能,評價學生參與線上學習的情況,包括平臺的訪問次數、觀看微視頻和PPT的次數、打開教學參考文獻文件夾的次數等。在課程開始前和結束后,通過發(fā)放問卷的形式,評價學生在課程前后的學習態(tài)度、自主學習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變化。學習態(tài)度問卷[5]含有23個條目,采用1~5分5級計分法,總分23~115分,條目均分是將各條目得分相加除以條目數,得分越高,學生學習態(tài)度越積極。自主學習準備度量表[6]共有40個條目,采用1~5分5級評分法,總分40~200分,得分越高,學生越適合進行自主學習。問題解決調查問卷[6],有25個條目,采用1~5分5級計分法,總分25~125分,得分越高,問題解決能力越強。
1.3.2 理論考試成績與教學滿意率
比較2015級、2016級兩個年級學生“婦產科護理學”理論成績,考試形式為閉卷考,根據教學大綱的內容統(tǒng)一命題,兩個年級考察的知識點相同,但題目不同。2次考試的成績總分均為100分。采用自行設計的教學滿意度問卷評估2016級學生對教學的滿意度。該問卷包含學生對教學流程、有效程度、課堂氛圍以及教學的整體評價,均采用4級評分,分別是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倽M意率=(非常滿意人數+滿意人數)/總人數×100%。
將資料輸入電腦,利用軟件SPSS 24.0進行分析。采用頻數、百分比對分類變量進行描述;采用均數±標準差對連續(xù)型變量進行描述。采用t檢驗比較翻轉課堂結合微信教學模式實施前后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自主學習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以及兩個年級學生的理論考試成績的差異。
在線上開放教學期間,56名學生的訪問量為1 176次,平均每位學生訪問21次,其中觀看微課視頻616次,平均每位學生觀看了11次視頻,單項視頻觀看2.2次。打開PPT 310次,平均每位學生打開5.5次。打開文件夾250次,平均每位學生打開4.5次。學生學習態(tài)度、自主學習準備度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得分都高于教學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翻轉課堂教學前后學生學習態(tài)度、自主學習準備度以及問題解決能力的變化(n=56)
2016級“婦產科護理學”期末考試成績平均為(73.4±9.3)分,2015級為(73.7±8.7)分,經比較兩個年級的成績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2,P=0.9)。學生對翻轉課堂的教學滿意率為95%,建議需要改進的地方是增加課堂討論的時間。
本研究結果顯示,比較理論考試成績,翻轉課堂+微信平臺的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沒有差異。這可能與翻轉課堂+微信平臺的教學模式只在婦產科護理學的部分章節(jié)中實施有關,該院婦產科護理學理論課時有54學時,但是實施翻轉課堂+微信平臺的教學模式只有8個學時(14.8%),其他46學時實施的還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但是翻轉課堂+微信平臺的教學模式實施后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得分、自主學習準備度得分和問題解決能力得分均比以前提高(P<0.05),說明這種教學模式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以往的研究結果一致[7-8]。翻轉課堂顛覆了傳統(tǒng)的“教師講授+學生作業(yè)”的教學過程,把知識傳授的過程放在課下,學生在上課前完成對課程內容的自主學習;把知識內化的過程放在課上,課堂的大部分時間用于學生的作業(yè)答疑、小組的協(xié)作探究以及師生之間的深入交流等。此外,教師的角色由原來在講臺上布道傳授的“演員”和“圣人”轉變?yōu)榻虒W活動的“導演”和學生身邊的“教練”,而學生則由原來講臺下被動接受的“觀眾”轉變?yōu)榻虒W活動中積極主動的參與者,課下可以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安排學習進程,有助于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因材施教和自主學習[9]。
本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對翻轉課堂的教學滿意率為95%。相對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翻轉課堂+微信平臺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靈活地選擇學習的地點和時間以及學習方式。以往的研究表明部分學生習慣了傳統(tǒng)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覺得翻轉課堂的教學負擔重,占用時間多,因此翻轉課堂的實施有一定的難度[1]。在本次教改課題的實施過程中將微信平臺的建立和使用與翻轉課堂的教學結合起來。為了減少學生的畏難情緒,使其更好的適應這一新的教學模式,課前授課教師加入學生班級的微信群,和學生及時交流,解答學生的各種疑問,如針對新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如何學習、在新的教學模式下如何考評等,向學生說明改革教學模式的真正意圖。鼓勵學生相互交流,使學生體會到自主學習的樂趣與益處。因此獲得了學生對該教學模式較高的滿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