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繼梅
(山西省呂梁市臨縣人民醫(yī)院 兒科,山西 呂梁 033200)
小兒腹瀉疾病主要由多因素、多病原引起,臨床上常伴或不伴嘔吐、惡心、發(fā)熱、腹痛等癥狀。還會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絮亂,正常人腸胃道每天攝入9 L液體,通過腸道吸收水分,糞便中水分大于為100~200毫升,若結腸進入的液體量過高,會增加糞便中的排水量,產(chǎn)生腹瀉。小兒腹瀉會導致腸道菌群紊亂,需給予整體護理,該護理模式的核心為護理程序,在各個環(huán)節(jié)系統(tǒng)化的工作模式中落實護理管理與臨床護理[1]。此次我院就針對小兒腹瀉護理中應用整體護理的臨床效果展開研究,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148例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前來我院就診的腹瀉患兒為研究對象,以平行對照法隨機分組,所有患兒經(jīng)影像學檢查輔助診斷標準,患兒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對照組74例,男女比例39:35,年齡區(qū)間1~9歲,平均(4.12±0.41)歲;觀察組74例,男女比例38:36,年齡區(qū)間1~10歲,平均(5.33±0.36)歲,以上兩組患兒的基線資料經(jīng)過分析,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常規(guī)護理應用于對照組,按照常規(guī)護理流程給予護理干預。
1.2.2 腹瀉護理應用于觀察組。首先,給予健康教育。由護理人員為患者講解發(fā)病原因、治療方法、并發(fā)癥等疾病知識,提高對疾病的重視,告知治療期間家屬患者需要配合的事情,并給予患兒更多的關心與精神支持,提升患兒治療配合度。其次,給予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在與患兒交流過程中,應以童趣的語言與患兒拉近距離,讓患兒通過看圖畫書來理解臨床治療、康復護理、糖果、玩具的應用等,鼓勵患兒配合治療。第三,給予飲食護理。腹瀉可導致患兒食欲不振,導致營養(yǎng)不良,因此護理人員應做好飲食指導,強調(diào)繼續(xù)飲食,滿足生理需要,補充疾病消耗,以縮短腹瀉后的康復。嬰幼兒繼續(xù)母乳喂養(yǎng),配方乳喂養(yǎng)者可選擇低乳糖或無乳糖配方。第四,防治并發(fā)癥。在治療過程中應對患兒的臨床表現(xiàn)密切觀察,若患兒有發(fā)熱癥狀出現(xiàn),應立即通知醫(yī)生,在短時間內(nèi)提出有效的降溫措施,告訴患兒家屬輔助患兒多飲水,做好保暖工作,對患兒排尿及排便情況密切觀察,若有脫水情況出現(xiàn),應及時補液,對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進行糾正,應給予補液鹽,行口服治療,若口服困難,應以輸液的方式對不良癥狀加以糾正,對腸鳴音減弱、腸鳴音變化情況進行觀察,對于存在的低血鉀癥,應做好相應補充。應合理控制鉀離子輸注濃度,將其維持在0.3%內(nèi),需保證靜滴時間維持在6~8小時,腹瀉患兒所排出的大便酸性較強,會對臀部皮膚造成腐蝕,導致有臀紅情況出現(xiàn),嚴重情況下,還會使皮膚出現(xiàn)潰爛,因此,家屬在患兒排便后,應將患兒臀部及時清洗干凈,保證清潔、干燥的肛周,若有臀紅出現(xiàn),應給予TDP照射治療,將紫草油涂抹在患兒臀部,低齡患兒很容易在墊尿布發(fā)生尿布疹癥狀,因此,應告知患者家屬按照換尿布,若有尿布疹出現(xiàn),應采取氧化鋅乳膏治療。
①觀察組與對照組康復時間對比,對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止瀉時間進行記錄。②觀察組與對照組干預總有效率對比。康復:干預后,患者形成大便,且每天最少排便3次,鏡檢恢復正常;改善:干預后,患者大便呈稀水樣,且每天最少排便5次,鏡檢恢復正常;無效:干預后,患者沒有改善大便性狀,每天排便在5次以上,鏡檢可見脂肪球。干預總有效率=(康復+改善)/例數(shù)×100%。
用SPSS 23.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和計量資料分別用率(%)和(±s)表示,用x2和t檢驗,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比較對照組,觀察組住院時間、止瀉時間更短,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康復時間對比(±s,d)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康復時間對比(±s,d)
分組 n 住院時間 止瀉時間觀察組 74 3.41±0.57 1.32±0.45對照組 74 6.54±1.22 2.76±1.02 t 19.955 11.111 P 0.000 0.000
觀察組康復44例、改善27例、無效3例,干預總有效率為95.94%;對照組康復32例、改善30例、無效12例,干預總有效率為83.78%,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腸道消化性疾病主要由積食、感染、喂養(yǎng)不當及受涼等情況引發(fā),導致患兒出現(xiàn)腹瀉,會降低抵抗功能與免疫功能,對小兒身心健康造成嚴重損害。小兒腹瀉的常規(guī)管理中脫水征的識別、口服補液鹽、繼續(xù)喂養(yǎng),提倡母乳喂養(yǎng),推薦使用低滲ORS和補鋅治療,是抗病毒、止瀉,但在臨床治療中個體化差異比較明顯[2]。為了增強小兒腹瀉的治療效果,需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進行輔助,整體護理干預模式具有綜合性、全面性的特點,服務中心為“患兒”,通過對治療中存在的潛在風險進行分析,建立合理化干預措施,防止影響到腹瀉患兒的生長發(fā)育[3]。護理人員在該護理模式下,需對患兒病情進行密切監(jiān)測,對不適癥狀及時糾正,并指導患兒家屬做好相應的護理措施,為加快患兒康復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改善患兒預后效果,降低發(fā)生風險事件。此次研究中,應用腹瀉護理的觀察組,比僅進行常規(guī)護理的對照組,有著更快的康復時間,差異呈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比對照組有著更高的干預總有效率,分別為95.94%和83.78%,差異呈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腹瀉護理有助于加快患兒康復速度,保證治療效果[4]。
綜上所述,在小兒腹瀉護理中應用整體護理,能夠獲取理想的臨床效果,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縮短患兒住院時間,提升預后總有效率,加快患兒康復速度,有臨床實踐意義。